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阿含经简介 【释名】 阿含经(梵Āgama sutras),是北传初期印度佛教经典的总名,分四部:增一阿含(梵Ekottarāgama)、长阿含(梵Dīrghāgama)、中阿含(梵Madhyamāgama )、杂阿含(梵Saṃyuktāgama)。阿含,梵语Āga...
阿含经简介
【释名】
阿含经(梵Āgama sutras),是北传初期印度佛教经典的总名,分四部:增一阿含(梵Ekottarāgama)、长阿含(梵Dīrghāgama)、中阿含(梵Madhyamāgama )、杂阿含(梵Saṃyuktāgama)。阿含,梵语Āgama,音译阿笈摩、阿伽摩等,玄奘(600-664)意译为「传」、「来」,《瑜伽师地论》卷85︰「事契经者,谓四阿笈摩……如是四种,师、弟展转传来于今,由此道理,是故说名阿笈摩;是名事契经。」我国古译阿含为「趣」与「归」。如:晋代道安(312-385),解为「秦言趣无」。另据僧肇(384-414)《长阿含经序》说:「秦言法归。譬彼巨海,百川所归,故以法归为名」。《长阿含序》云:阿含者,秦言法归,所谓万法之渊府,总持之林苑也。《善见律毗婆沙》卷1说:「容受聚集义名阿含。」
《翻译名义集》卷4:「阿含。正云阿笈多。此云教。妙乐云。此云无比法。即言教也。唯识论云:谓诸如来所说之教。长阿含序云:阿含者。秦言法归。所谓万法之渊府。总持之林苑也。法华论解其智慧门为说阿含义甚深。涉法师云:阿含此云传,所说义。是则大小二教,通号阿含。」
由是可归纳为:阿含是佛陀师弟相传而来的道理,是无比法,是万法的渊府与归宿。阿含有四:即增一阿含、长阿含、中阿含及杂阿含;属「声闻乘」、「小乘教」。阿含经,亦通大小乘教。换言之,阿含是大乘的基础教义。
【翻译与版本】
《长阿含经》:共22卷,后秦弘始15年(413)于长安由罽宾三藏沙门佛陀耶舍(约4-5世纪)口诵,凉州沙门竺佛念(约4世纪)译为汉文,秦国道士道含笔录。
《中阿含经》:60卷,苻秦建元20年(384)由昙摩难提译出,东晋隆安2年(398)瞿昙僧伽提婆重译。
《杂阿含经》:50卷,南朝刘宋求那跋陀罗(394-468)于元嘉20年(443)在杨都祇洹寺口述,宝云传译汉文,慧观笔录。另有20卷本《别译杂阿含经》,译者失传,译出的时间可能早于50卷本。
《增一阿含经》:又称《增壹阿含经》,51卷。最早由苻秦昙摩难提于建元20年(384)诵出,竺佛念翻译汉文,昙嵩笔录。东晋隆安2年(398)瞿昙僧伽提婆重译。
另外,南传巴利三藏中的《尼柯耶》(巴Nikāya)相当于《阿含经》,其中《长部》(巴Dīgha-nikāya)相当于《长阿含》,《中部》(巴Majjhima-nikāya)相当于《中阿含》,《相应部》(巴Saṃyutta-nikāya)相当于《杂阿含》,《增支部》(巴Aṅguttara-nikāya)相当于《增一阿含》。(参见【附录】)
【来由】
《阿含经》约成立于公元前3世纪。初期佛教 [ [1]]以口耳相传传承教法,释迦牟尼(梵Śākyamuni,公元前565-486)涅槃之后,其佛典历四次结集,阿含是在第一次结集[ [2] ]时由阿难(梵Ānanda)诵出,到第二结集以后才实际编成,据《瑜伽师地论》卷85所载,四《阿含》应是以《杂阿含》为根本,而《中阿含》、《长阿含》和《增一阿含》次第成立。但现存四《阿含》的汉译本所属部派实各不相同,从东晋末年到南北朝初期陆续由梵译汉,《中阿含》和《增一阿含》译出最早,《长阿含》其次,《杂阿含》最后译出,不过梵本皆已散佚,近年仅在新疆发现10余种零星断简。此外,从后汉到北宋尚有130余种各经的单本被译出。
四《阿含》编纂是以宗趣和篇幅为据。其中,篇幅以《杂阿含》最短,《中阿含》中等,《长阿含》最长,而《增一阿含》是逐次递增的汇收一至十一法数者,所以篇幅长短不拘。其编辑的原则和目的,《杂阿含》是将甚深法义按次第分门别类地汇整结集;《中阿含》是对某主题再进一步分别抉择;《长阿含》介绍佛陀、天、魔、梵等主题;《增一阿含》是以教化弟子,启发出世善为主题。
【内容】
一、长阿含经:是坐禅人所习;破诸外道,是长阿含。长者,乃说久远之事,意即历劫而不绝。
二、杂阿含:说种种随禅法,是杂阿含。为根本说一切有部传本,与对应巴利本《杂尼迦耶》(巴利语:saṃyuttanikāya)一起,被认为是最接近早期佛经原貌的佛陀言论集。
三、增一阿含:为诸天世人随时说法,集为增一,是劝化人所习。
四、中阿含:为利根众生说诸深义,名中阿含,是学问者所习。
法云《翻译名义集》卷4: 「小乘中别开四部:谓《增一阿含》明人天因果;二《长阿含》破邪见;三《中阿含》明诸深义;四《杂阿含》明诸禅法。以四阿含为转法轮,设教之首,别得其名。(契)嵩辅教编,由昧通别犹豫不决,其词则枝(枝蔓芜杂)。 」此说明四阿含经的内涵,各有要旨。
阿含经是一种言行录的体裁书籍,记述佛陀及其弟子的修道和传教活动言行,还涉及印度社会风俗等内容。述及佛教的基本教义如四谛、四念处、八正道、十二因缘、十二分教、无常、无我、五蕴、四禅、四证净、轮回、善恶报应等论点。后为部派佛教 [ [3] ]各部派所宗。
兹就《杂阿含经》是禅修的经典,文章精简杂录,现存1359篇经文,乃佛陀在世时对弟子所说的重要教理,以「五蕴」、「六入处」、「十八界」为禅观,对「缘起」、「四圣谛」的阐释,了知一切法是「无常」、「苦」、「空」、「无我」,从而获得真正的解脱。现代学者根据《瑜伽师地论》有关记载将其归纳为七诵:「五阴诵」、「六入处诵」、「杂因诵」、「道品诵」、「佛所说诵」、 「弟子所说诵」和「八众诵」等。
南传佛教的觉音(Buddhaghosa,约5世纪)三藏,四部注释,《长部》注名「吉祥悦意」,《中部》注名「破斥犹豫」,《相应(即「杂」)部》注名「显扬真义」,《增支部》注名「满足希求」。四部注的名称,显然与龙树所说的四悉檀(四宗,四理趣)有关,如「显扬真义」与第一义悉檀,「破斥犹豫」与对治悉檀,「满足希求」与各各为人(生善)悉檀,「吉祥悦意」与世界悉檀。
总之,《阿含经》是佛教早期结集的经典,以此得见释迦牟尼在世时期的佛法实况,犹如其思想言行录,深具历史意义。其中教授的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是部派思想、大乘中观与瑜伽教义的渊源。在文献学上具重要意义,是研究《尼柯耶》的中外学者,不能遗漏的校勘文献之一。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