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对象

论商鞅预防和治理官吏犯罪的思想

论商鞅预防和治理官吏犯罪的思想  商鞅认为,预防和治理官吏犯罪是法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原有的监察制度存在很大的缺陷和法律漏洞,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官吏犯罪的问题。他强调“法”的规范性、公正性、公开性和平等性,提出重刑治理官吏犯罪,采取整饬官僚体制,建立...

明朝官吏任用有什么规矩?

后不断修订,到洪武二十年十月时,终于诞生了洪武时期最为齐全的大明官吏言行举止规范准则条例《礼仪定式》。中国自从汉朝就有相对比较完善的官吏任用回避制度,以后逐渐发展。到了明代,中国官吏任用的回避制度已经达到了很成熟的地步,这首先得归功于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因为在他当政期间对明朝官吏任用的回避制度做了根本性的规范。具体地说,明朝官吏任用有七种回避基本上都定制于洪武年代。

揭秘:苏共党内实行怎样的监督机制?

   在苏共包办一切的情况下,社会不存在任何批评机制,一旦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或领导人出了问题,就难以得到纠正。有人说戈尔巴乔夫背叛了社会主义,搞垮了苏共和苏联,这恰恰是苏共缺少党内外监督机制带来的恶果。  苏共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成功夺取政权的无产阶级政党,掌握...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秦始皇统一后五次“巡行”

巡视制度是一种监督行政官员的监察形式,目的是震慑百官,在国家监督体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建立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先后五次“巡行”,以加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至魏晋时,御史台脱离少府,成为独立的监察机关,由皇帝直属,号称“天子耳目”。成熟时期元代以后,巡视制度得以进一步强化。巡按御史代表皇帝巡视地方又叫“巡方御史”,俗称“八府巡按”,权力极大。

三国时期的监察机构:御史台、司隶校尉和尚书左丞

三国时期,监察机构仍基本延续了秦汉时期的体制,只是略有改变。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尚书左丞三者都为监察官吏,没有明确的分工与从属关系,三者之间甚至可以互相弹奏,以利于互相监督,防止专权。蜀汉则无治书侍御史,二人,掌律令,并分管侍御史诸曹,如同尚书左右丞与尚书郎曹的关系。曹魏的监察制度以渗入部门内部、专事专案的精神发展了侍御史的组织规模和性能。

刺史和州牧到底谁是领导?为什么汉朝在郡县以外又设置了州?

公元227年,魏文帝曹丕去世,诸葛亮觉得北伐的机会已经来到,一篇《出师表》洋洋洒洒,感动了后来无数立志恢复故土的中国人,但显然没有打动蜀汉集团内部的另一个大佬——李严。奇怪的李严李严这个人是一个奇怪的存在,说他奇怪首先是因为他的政治定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