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

废戒规直心见性创禅宗——《坛经》

因此,人人皆有佛性,仅仅是具备了成佛的可能。要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必须觉悟起来,把妄念的浮云吹散。如何才能觉悟起来,把妄念的浮云吹散呢?《坛经》认为这并不难,不需要经过长期修行逐渐觉悟,只要瞬间豁然开朗、顿开茅塞,一下子觉悟,即顿悟,就可以了。它说,佛法本来是没有渐悟...

不闻雷电声的赞叹

阿含经故事集(八)不闻雷电声的赞叹庄春江>佛陀八十岁那年的最后游化,来到了末罗族国的首都波婆城,接受了铁匠儿子纯陀的菇茸供养,结果引起佛陀严重的腹泻,抱病勉强地走向拘尸城。从这则故事,也可以了解到:禅定的能力,是共外道的,不是佛教特有的,也不是佛法的核心,佛陀依着福贵对禅定力的赞叹,引导他趣向真实解脱的修学。

水盛(别有会心)

水盛,字竺源,自号无住僧,俗姓范,是元代饶之乐平人。>水盛辞别无能教公之后,东游四明、天童,然后隐居于南巢。>水盛大师行为峻绝,有壁立万仞之意。下葬的那天晚上,天空中有无数的光束,如匹练一般,交互通贯,须臾,散布在五峰山顶,又合于葬塔之中,这种情形一直持续了三个晚上。水盛世寿七十二岁。

慧思(两世为僧)

慧思把自己的念头紧系于前,寂然入定。慧思对此置之不理,只是静心守定。慧思加以自我检查,发现自己是因守空过度而产生昏沉,慧思感到很惭愧。慧思少时以宽厚仁慈而闻名乡里。慧思于是先后以四十二个僧人为师,受羯磨法具足戒。慧思决定修炼禅定。慧思因此而名闻四方,钦佩其德行而前来从师的学徒日益增多。有一个异道心怀嫉妒,密告陈皇帝,说慧思是北地僧人,受齐的指使,前来破坏。陈皇帝得知此事后,对慧思不再怀疑。

智顗(天台祖师)

智顗,俗姓陈,原籍颖川,东晋时迁居到荆州华容。>智顗出生的那天晚上,屋内光亮如白日。举家欢庆智顗的诞生。办完父母的丧事,智顗投奔湘州果愿寺法诸法师门下出家。智顗把梦中所见的地方描述给弟子们,弟子们说那是会稽山中的天台山,是圣贤们曾住过的地方。>智顗想起此事后,决定带领弟子上天台山。但智顗决心已定,没有再留下。>智顗没到天台山时。>智顗到天台山后,和定光相见,互相行完礼。

隋文帝怕老婆?隋文帝跟独孤皇后的爱情故事

>>隋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古往今来最动人心魄的情语莫过于这一句。>自从开皇十五年岐州仁寿宫修成后,隋文帝和独孤皇后夫妇就喜欢上了这座避暑离宫。从开皇十七年开始,隋文帝和独孤皇后每年都是春天离开大兴去仁寿宫避暑,秋高气爽的九月底再回京城,甚至他们夫妇俩都是相继去世于此地。但皇后去世的第二年,仁寿宫空空荡荡,夫妇俩双飞双栖的情景已成往事。

禅定之乐不可贪

>定乐可说是一种解放的快乐,就像生完小孩之后,分娩前昏天暗地的阵痛一下子没有了,就会觉得快乐的不得了。所以,享受过定乐的人不免会对世间感到厌倦,不再碰男、女色,也不会贪着口腹之欲。因此,定乐实在不是最究竟的,我们修习禅定的目的只是为了进入智慧的领域,做为实践自利利他菩萨行的基础。如果我们贪着禅定的寂静妙乐,不愿出离禅定,那就永远不能达成学佛的目的了。

须深盗法

阿含经故事集(廿三)须深盗法庄春江>有一阵子,佛陀在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游化,住在城北郊外的迦兰陀竹园。>于是,悟入法的须深,顶礼了佛陀,对佛陀忏悔他出家盗法的邪恶动机,并请求佛陀的原谅。而关于第二点,前者说须深要求佛陀解说法住智,后者则没特别指明法住智,似在解说“先知法住智,后知涅槃智”整句,所以稍有不同。

苦行得禅定,方便度众生

苦行得禅定方便度众生无量时日之前,赐慰如来出世并为众生宣讲佛法,令众生得以摆脱老、病、畏惧之苦。有一人前往该村落时,强盗立即抓获他并欲以之供祀夜叉。海天太子对艺术、五明悉皆精通,经父王开许后就到森林中苦行坐禅,并最终生起四禅五通。>释迦牟尼佛以前曾示现为众多仙人,救度无数众生出离死亡恐怖,并令其皆获四禅五通。

《西游记》修行指南,我们都是取经人

人生是一场修行,而《西纪行》是一本修行指南。在《西纪行》中,唐僧率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持戒律、习禅定、悟般若”,实现了修行,达到西天求取真经。所以“戒定慧”三者是修行之人必需具备的,缺一弗成――戒重在修身,定重在禅定,慧重在断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