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悟

禅语境界多少重禅语境界多少重

翰林学士苏东坡,因与照觉禅师论道,谈及“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话后,忽有省悟,因而作“未参禅前”,“参禅时”,“参禅悟道后”三偈,表明心得。未参禅前的境界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皆不同;不识卢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承皓禅师大喝一声,说道:>“请问这一喝有多少重?”如无修证者若遇承皓禅师此等禅宗大匠,对你大喝一声时,即瞠目结舌哑口无言了。

三种境界

未参禅前的境界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皆各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参禅三个层次,正如青原行思禅师说的参禅三个阶段。如果心灵不再被任何外部事物所影响了,到达了“如如不动”的境界,此时再去看山、水,山也只是山,水也只是水,不再执迷于是山还是水。

禅者的境界

翰林学士苏东坡因与照觉禅师论道,谈及「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话后,忽有省悟,因而作「未参禅前」、「参禅时」、「参禅悟道后」三偈,表明心得。未参禅前的境界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自此禅悟后,对佛法自视更高,闻荆南玉泉寺承皓禅师禅门高峻,机锋难触,心中甚为不服,因此微服求见,想要试一试承皓禅师的禅功如何?

55 悟与不悟

55悟与不悟有一学僧,非常恭敬地请问慧林慈受禅师道:“禅者悟道时,对于悟道的境界和感受,说得出来吗?”学僧于言下有省。佛法、禅心,是自证的境界,是从无分别的平等性智而了知的,这不是黄莲,应该是甜蜜;这不是鹦鹉,应该是菩萨。

经典颂古|公案颂古与本原心性

·期刊原文|著作公案颂古与本原心性吴言生[台湾省]东大图书公司,《经典颂古》,2002年11月初版第1—8页本书主要分析一种特殊类型的禅诗,这就是颂古。颂古是禅诗园苑的奇葩,它与公案紧紧联系在一起。其中《颂古集》对一百则公案进行吟咏,禅林习称为《颂古百则》。颂古虽然是以诗歌形式对公案的吟唱,但它仍然是绕路说禅,因此有必要对颂古进行再解释,以适应教禅和学禅的要求。

将心守静,犹未离病 - 公案100

将心守静,犹未离病牛头法融的《心铭》中,有这样的两句话。这些都是将心守静,把心守于宁静、安静、平静的状态;浅的层次叫...,深的层次叫禅定。因此牛头禅师认为,这样的修行法或修行层次,尚未离开烦恼的病。身处人间而不为人间的种种现象所困扰,那才是禅悟的功夫。普通人如果懂得禅悟的意义,并且常常面对环境练习心平气和,那也可谓近乎禅悟的功能。

悟道的境界和感受

悟道的境界和感受有一学僧,非常恭敬地请问慧林慈受禅师道:“禅者悟道时,对于悟道的境界和感受,说得出来吗?”学僧于言下有省。

多少重

苏东坡自此禅悟后,对佛法自视更高,闻荆南玉泉寺承皓禅师禅门高峻,机锋难触,心中甚为不服,因此微服求见,想要试一试承皓禅师的禅功如何?承皓禅师不答反问道:“请问尊官贵姓?”承皓禅师大喝一声,说道:“请问这一喝有多少重?”苏东坡无以为对,遂礼拜而退。如无修证者,若遇承皓禅师此等禅门宗匠,对你大喝一声时,即瞠目结舌,哑口无言了。

参禅的境界

未参禅前的境界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皆不同;不识卢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自此禅悟后,对佛法自视更高,闻荆南玉泉寺承皓禅师禅门高峻,机锋难触,心中甚为不服,因此微服求见,想要试一试承皓禅师的禅功如何。苏东坡参禅三个层次,正如青原行思禅师说的参禅三个阶段,他说:“参禅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参禅后,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