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秦汉的殷商记忆:从玄鸟传说到伊尹间夏,复仇与阴谋 根据《史记殷本纪》的记载,商人有个与周人非常类似的始祖神话。商人祖先契与周人祖先后稷一样,也是帝喾的儿子,系母亲简狄吞了玄鸟蛋所生,之后又出任帝舜的司徒,辅佐大禹治水,之后被封于商,赐子姓。虽然与《周本纪》叙述模式基本一致,但世系显得更真实一些,因为从契到汤正好十四代,与夏禹到夏桀相等。不过,通过对《周本纪》的解读,我们可以知道这种世系表同样来自后人的编排,并不能作为实录对待。
周平王「 ”东迁”,真的就是因为迁了个都城就没有权威了? 说到"平王东迁"估计大家都非常熟悉。为什么其他朝代都是越迁都越强大,只有东周迁都就变弱了呢?周朝建立前的时候,武王建镐京,是为"宗周"。周朝建立,一改商朝的方国制度。以血缘宗亲为主体的分封制是周能够维护统治的基础。当时的周公旦,这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又在洛阳营建了新都,这就是"成周"。并在洛阳留驻军队,就是周八师。
二里头文化与寻找夏朝无关!打破《史记》的历史年代框架才是出路 二里头遗址究竟是夏都还是商都?这个问题从1959年遗址被发现,就一直在被学术界热烈讨论,时而持商都说者占据主流,时而持夏都说者占据主流,至今已是一个甲子,却仍没有形成结论性意见。二里头文化的研究为何会如此曲折?究竟是因为缺少自证性的文字材料,还是研究...存在问题?这篇文章,我们就此来谈一谈。
上古的一次重要饭局:浅析夏启「 ”钧台之享”后的华夏政治版图 在前文「”御龙登天”事件解析:为何夏启之后的君王就不再是神了?中,笔者分析了夏启如何通过祭祀天帝而打造「”家天下”合法性。然而神谕(鬼话)终究只蒙得住凡夫俗子,见多识广的部落首领们想来是付之一笑的。想要所有人都匍匐在王权之下,天帝说了不算,还需要比如「”钧台之享”这样的划时代饭局。同样神话色彩浓厚的「”钧台之享”,比起玄之又玄的「”御龙登天”事件其实要简单的多。▲钧台之享谁参加了这场饭局?「”昔夏
史书中记载夏朝长达471年,然而仔细推算下来却是漏洞百出 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夏朝经历了14代,17王,共471年的历史。其中17王分别是大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芬)——芒(荒)——泄(世)——不降——扃(局、禺)——胤甲——孔甲——皋——发(发惠)——履癸(桀)。
清华简中发现新的史书,不仅弥补许多历史空白,甚至还将改写历史 经历了秦朝的「”焚书坑儒”以及项羽的火烧咸阳等事件,从西汉开始,人们所能够简单的先秦史书就比较少了,主要的有《春秋》或者《春秋左传》、《国语》、《逸周书》、《尚书》、《战国策》(还未汇编)等。司马迁在这些史料的基础之上写下了「”通古今之变”的《史记》。西晋时期,人们又在河南汲郡的战国魏襄王墓葬中发现了魏国史官写下的编年体史书——《竹书纪年》。改书记载了从黄帝到魏襄王二十年(前296)的事件。《史记
中国唯一被火山灭亡的政权,国号是中国代称,但西方人不承认存在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史学著作中,夏桀是一位暴君,夏桀是夏王朝的第十七位君主,实际上夏朝在孔甲之时,已步入衰退阶段,《国语》中有:「”昔孔甲乱夏,四世而陨”的说法,夏朝的世系,孔甲之后是帝皋,帝皋之后是帝发,帝发之后是帝履癸,帝履癸即是夏桀,桀继位以后,夏王朝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征讨有缗,征讨有缗的战争结束以后,夏王朝的实力受损严重,《左传》里记载道:「”桀克有缗,以丧其国。”夏禹画像夏朝的灭亡,也与
商灭葛国,宗主国夏朝为何不援救? 商迁都南亳之后,夏王国并没有率军前来围堵。因而,即便商族人南侵夏王国的东部领土,夏王国也必须先解决岷山氏的威胁。事实上,单个的方国并不足以威胁夏王国。迁都南亳后,商王畿的东面分别与嬴姓葛国、风姓古辛国相邻。商王大乙分别向两国示好,最终结果却大不一样。辛国的公主嫁给了商王大乙,甲骨卜辞称之为「妣丙」。其中记述了葛国缺少牲畜祭祀,缺少粮食耕种,商国都予以援助。
文史宴:西周灭亡后出现两个周天子,互相卖地给诸侯导致王室衰微 文/平沙无垠「”二王并立”乃是两周之交的一件大事,惜乎太史公手头史料不够丰富,致使此事于《史记》失载。然而,《左传》《竹书纪年》(无论今本古本)与新近发现的《清华简·系年》均交代了此事件的许多材料。尤其是《系年》的记载,让我们了解到周平王的东迁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件,而是历经了三十多年的一个漫长过程。平王派与携王派的互相征战,也是导致王室卑而诸侯起的一大直接原因。毕竟,两派的对立,使得双方不得不以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