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息风浪 平息风浪唐朝有位不空三藏法师,他本来是天竺国的婆罗门人,搭船往舶...,遇到了大风浪,一群商人无不惶恐畏怕,各各都作本国法永祷毫无效验,大众皆膜拜哀求,乞彼加以救护。后来又遇到一只大鲸浮出水面,口喷水浪,若排山倒海,更甚于前次患难,大众都只好听天由命,空又如前做法,会慧辩虔诵婆羯龙王经,所有患难都已平息。
金刚般若经集验记 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并序)梓州司马孟献忠撰(编者按:凡每章之前作者所加序文和赞词,均标以颜色,以便阅读。>萧瑀金刚般若经灵验记曰:邢州治中柳俭,隋末任扶风岐阳官监。常诵金刚般若,犹有两纸来未遍,忽然睡。忽于梦中见一沙门,曰:「但能诵金刚般若经,可度此厄。」及晓便求此经诵之,寝食之余,未曾暂辍。玄亦奏知,奉敕告群臣,各令诵金刚般若经。>前定州司户任环,常诵金刚般若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感应传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感应传琰法师梁天监中,有琰法师,居长安招提寺,年十一岁为僧。祷祈已,随手于藏函内抽得经一卷,乃是金刚般若也。尝于村东空地上,遥望虚空,手写金刚般若经,遂感诸天龙神覆护,凡遇雨,此地...,约有丈许,如屋覆然。其年正月十五日,延请大众看念妙法莲花经一七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七卷,升座端坐,索笔书偈,与大众相别,俄然化去。日常斋素,持金刚般若经,累积功行。仁哲平昔持念金刚般若经,志诚有感。
圣者龙树菩萨略传 圣者龙树菩萨略传诸位大德都曾用“彻见甚深义之圣者龙树菩萨”之美称向尊者表示过由衷的赞叹!《金光明经》中也对“举世见而生喜之离车子童子”予以了高度赞叹,并进一步指出,该童子也即后来的大圣者龙树菩萨。圣地印度的智者们一致公认:有关授记大圣者龙树的经续多达百种。在佛陀涅盘四百年之际,大圣主龙树菩萨终于诞生于世。龙树菩萨的降生地,为印度南方的碑达巴。
十七、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 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母众舍弃自安乐,为利我故受诸苦,数超山海尘数量,我今如何弃彼等?现在以上信三宝、下悲有情的意乐,在尊贵的三宝前,至诚发愿:得暇身必须利他,为能圆满利他必须成佛,因此刻意造作修学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为动机,带领众生一起来净除罪障、集聚资粮,学习与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祈能如理思维,真实修行,得到相应,并成就三士道的功德。那么,如何依着因果七教诫而发菩提心呢?
三刀和尚行持变相 三刀和尚[名健]遇一行禅师,[禅师]指曰:“观汝一身似火喷,头似沥血,此为头与身戾,终不免白刃之患;况目暴而露,眉粗而逆,宜修戒变相为吉。”健放生、虔诵[般若经]有年,后果无辜被人牵害极刑。后至临刑时连施三刀,身首无伤。刺史遂免其罪,人称为三刀和尚。
持诵金刚经灵验功德记 隋时,有婆罗僧藏法师,能持金刚经禁咒,断除一切诸恶。于时同寺有一僧,每恒受持金刚般若经,闻藏师师徒并为神打死,遂来神所,亦于庙坐诵般若经。文帝知,即为出鐣国内诸寺师僧,为周武帝三日持斋行道,转诵金刚般若经,亦录入史记。从已来自知大德金刚般若威力,委知经力极大不可思议功德。奇情有缘,递相劝率持金刚般若经者,见获果报,功德无量。其僧生一年,唯持金刚般若经,更无别业。
“第二代释迦”龙树菩萨 龙树菩萨龙树菩萨,又译龙猛、龙胜,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代释迦”,龙树菩萨是大乘佛学的创始人,中观派的奠基人,生于约公元二至三世纪,是南印度的婆罗门种姓,传说其父姓龙,母生他于树下,故名龙树。第二天,龙树菩萨端坐在法座上讲法时,有两位化作人形的女子款款而来。因此,龙树菩萨决定前往。最终,他们全部败在龙树菩萨的足下,并因尊者的引导而趋入佛门。具力太子立即前往吉祥山,索要龙树菩萨的头。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注音) 心经全文_宗教信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bōrěbōluómìduōxīnjīng般若波罗蜜多心经guānzìzàipúsà,xíngshēnbōrěbōluómìduōshí,zhàojiànwǔyùnjiēkōng,dùyīqiēkǔè。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舍利子(舍利弗)”是心经全文关键字词之一。《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即是《大般若经》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义皆设于此经[2],故名为《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