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母众舍弃自安乐,为利我故受诸苦,数超山海尘数量,我今如何弃彼等?现在以上信三宝、下悲有情的意乐,在尊贵的三宝前,至诚发愿:得暇身必须利他,为能圆满利他必须成佛,因此刻意造作修学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为动机,带领众生一起来净除罪障、集聚资粮,学习与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祈能如理思维,真实修行,得到相应,并成就三士道的功德。那么,如何依着因果七教诫而发菩提心呢?
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母众舍弃自安乐,为利我故受诸苦,数超山海尘数量,我今如何弃彼等?前行:观想在自前虚空,真实明现着极为庄严、宽广之莲座,其上端坐着体性是具恩上师,外相现为释迦世尊,世尊相好庄严、身色金澄,身着比丘三衣,右手结触地印,左手结等持印,左手持钵,钵中甘露满盈,在无漏智慧光蕴中结跏趺坐,普放佛光遍照有情,忆念着世尊真实圆满具足佛身、佛语、佛意及利他事业功德。观想世尊正以慈眼垂顾着我与众生,并以圆满的身口意功德,在十方刹土度化无量众生;世尊的周遭则环绕着无量无数的菩萨海众,及一切清净传承的具相祖师,为大乘僧宝;在诸佛菩萨及祖师心中,皆具足灭道二谛之大乘法宝。前方真实明现着大乘三皈依境,内心由衷忆念着佛是皈依导师,法是正皈依处、僧是皈依助伴而生起皈依心。接着请观想在自己的后方,则有今生、累世的具恩父母、冤亲债主、六亲眷属以及无量无数的轮回有情,有情心中具有无量的苦集二谛,忆念其情况心生不忍,内心由衷生起欲求救拔的慈悲心。现在以上信三宝、下悲有情的意乐,在尊贵的三宝前,至诚发愿:得暇身必须利他,为能圆满利他必须成佛,因此刻意造作修学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为动机,带领众生一起来净除罪障、集聚资粮,学习与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祈能如理思维,真实修行,得到相应,并成就三士道的功德。首先带领众生,至诚向前方三宝皈依发心: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以我修行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自系不净牢狱中,应知有情亦如是,缘诸众生起悲悯,勤修无上菩提道。胜菩提心珍贵宝,未发起者令发起,已发起者不衰退,祈愿辗转得增上。正行:《华严经》说:[ 欲得最胜第一道,为一切智解脱王,应当速发菩提心,永尽诸漏利群生。]阿底峡尊者《道炬论》也曾引用《勇授请问经》说:[ 菩提心福德,其中若有色,充满虚空界,福犹多于彼,若人以珍贵,遍满恒沙数,一切佛世界,供世间怙主,若有人合掌,心敬大菩提。此供更殊胜,其福无边际。]上述经文说明了,菩提心是极为殊胜的教授,是 [ 一药治百病 ]之法,即使佛亲自来此必也说此法最为殊胜,功德更是不可思议、不可 ... 。简要地说,具相发起菩提心至少有十种功德:1.发菩提心 ―― 得菩萨名。2.发菩提心 ―― 依种性力超胜二乘阿罗汉。3. 发菩提心 ―― 堪受人天礼敬。4.发菩提心 ―― 已入大乘。5.发菩提心 ―― 速得圆满资粮。6. 发菩提心 ―― 速得尽除罪障。7.发菩提心 ―― 不受人非人等干扰。8.发菩提心 ―― 地道功德易于广增。9.发菩提心 ―― 为众生安乐之源,如众生父母。10. 发菩提心 ―― 毕竟成佛。关于,如何发起菩提心之理,可分为二,一是共因,一是不共别因。首先,什么是发心的共因呢?这分有三种,即:四因、四缘与四力。四因,即:1.大乘种性觉醒之因。2.善知识摄受之因。3.大慈悲心摄持之因。4.欲求安置众生于佛果的忍他苦行之因。四缘,即:1.见佛菩萨力不可思议之缘。2.多闻大乘法藏之缘。3.不忍大乘圣教衰之缘。4.见浊世发心特为稀少之缘。四力,即:1.自力 ―― 是指不待他人劝请而自发心。2.串习力 ―― 是指因为宿世发心的习气浓厚,故今生又继续发心。3.加行力 ―― 是指因今生听闻善知识教诫发心教授而自行发心。4.他力 ―― 是指必待他人殷勤劝请鼓励而发心。其次,什么是发心的不共别因呢?这也分有两种,即:因果七教诫发心法与自他相换发心法,这两种发心法的法源,主要是依据大乘经藏《华严经》及《般若经》,《华严经》宣说自他相换法,《般若经》则说因果七教诫;这两部经中所阐述的菩提心皆无二致,即一心为利法界有情而志求佛果、具足两种欲求的最胜善心。那么,如何依着因果七教诫而发菩提心呢?即须依着次第修习而生起。观修次第如下:先礼佛、供水、供花、供香等,后端身正坐,观想总集三宝功德上师佛或三宝端坐在我的顶门莲花宝座上,并于后方明现着一切离乐得苦、具足无量苦及苦因的如母有情。具足上信下悲的意乐,为了真实有能力究竟利益一切有情,必求成佛,不能不成佛;因此至诚带领所有众生,以清净动机修因果七教诫的发心之理,并且祈求顶门上师佛普降甘露,加持我得以无碍相应,生起菩提心。因果七教诫观修法 ―― 主要是依六因一果成办,之前必须修平等舍,次第有八:一、 修平等舍:(因果七教诫的前行)对一切亲眷、怨敌以及非亲非敌的中庸众生,不应因为短暂的利害关系而生起特别的三毒,尽可能地远离亲疏爱憎、在心态上平等看待、平等对待。首先观想在自前虚空明现着三张脸孔,右方明现着最可悦爱的亲人的脸孔(如六亲眷属及所执爱的有情),中间明现着最不喜欢的怨敌的脸孔(如曾伤害过我的人),左方明现着与我毫无关系的中庸众生的脸孔(如不相干的人)。接着观想右方的最可悦爱的亲人,其实我不应起强烈的贪着,因为今生的亲人也不是永远的,虽然眼前他们利益、善待我,但无始以来也曾经当过我的怨敌,甚至无数次的伤害过我,只是我未得宿命通不自知罢了。进而观想中间是我最不喜欢的怨敌,其实我不应起强烈的嗔心,因为今生怨敌也不是永远的,虽然眼前他们损害我,毁谤我,但无始以来也曾经当过我的亲人,甚至无数次的利益过我,只是我未得宿命通不自知罢了。最后观想左方是与我毫无关系的中庸众生,其实我不应漠然不关心,虽然今生的中庸众生并没有特别损害我、利益我、但无始以来也曾经当过我的亲人与怨敌,甚至无数次的利益我、损害我,只是我未得宿命通不自知罢了。虽然在加行上缘起有差别,但在心态上,不应对眼前的亲人特别贪爱,不应对眼前的敌人特别嗔恚,不应对眼前的中庸众生漠不关心 ―― 其实贪爱、嗔恚、漠不关心都只是一时的,并没有永远的贪爱、嗔恚、漠不关心的对象;基于怨亲无定,应遮止这三种分别心,从今以后我对众生应安住于平等舍,平等看待。二、 知母:(因果七教诫的最初)知母 ―― 是指无始以来一切众生、如八寒、八热、孤独、近边的地狱道众生;内障、外障、内外障的饿鬼道众生;大海中、人天杂居的畜生道众生;所有人道众生乃至阿修罗;欲界、 ... 、无 ... 天道众生,甚至等待投生的中阴众生,都曾经当过我的母亲是决定的。那么,这是什么理由呢?因为在《般若经》中佛已明示了众生没有不曾当过我的母亲的,由圣言量得以证成众生决定为我母亲。若依正理安立,则因我的烦恼心无始而有,故投生无始,没有不曾投生的处所,没有不曾投生的角色,众生的情况亦复如是。又因于每一一胎生、卵生时必须皆有母亲,因此我与众生必定有过交集,由此证成了每一众生都曾经当过我的母亲 ―― 并不会因为我与众生彼此互不相识或过去世已经过去的理由,就认为众生不是我的母亲。心中断然决定:所有众生都曾经当过我的母亲、都是我的母亲,生起知母心。三、 念恩:(忆念众生的母亲的恩泽)思维所有众生,不论是怨敌、亲人或中庸众生都曾经在轮回中当过我母亲,与我今生母亲一样恩泽极大,故应忆念着众生的母亲修习念恩。自前虚空明现着慈祥和蔼、年岁老迈,为我一生辛劳付出的今生母亲,正慈眉善目的看着我。思维从入胎到出生,从出生到成长,从成长到衰老,慈祥母亲总是无怨无悔的抚育、照顾、关爱着我,为我付出一切。如怀胎时母亲倍极辛苦,分娩时蒙受大苦,成长时教育为人处事之理,培育我求取知识,乃至成家立业后,惦记之心从未间断;为了养育我甚而不惜造诸恶业营生,一无所求的以慈爱心供我受用,随时不忘教诲,担心我入歧途;观待母亲自己的能力,为我成办了无量的利益与安乐,救护了无量的伤损与痛苦;当病苦时更是不辞辛劳的照顾,甚至自愿为我代受病苦,恩泽真的说之不尽。以此类推,所有众生在我的过去世都曾经当过我母亲,也因此,现今所认识与不认识的众生都曾经如今生的母亲一样施恩抚育我,只因隔阴之迷无法了知罢了。故应经由忆念着今生母亲的恩泽而忆念着众生母亲的恩泽,由衷至诚地生起念恩心(大乘行者若不知念恩,功德难以增上)。四、 报恩:(以开示正法为主)如云:[ 母众舍弃自安乐,为利我故受诸苦,数超山海尘数量,我今如何弃彼等?]意即,众生当我母亲时倍极辛苦,对我恩泽极重难以计量,怎可只求自利、知恩不报呢?何况身为学习大乘佛法者,更应忆念众生母亲的恩泽,知恩图报,否则修学大乘法就变得没有什么意义与利益,落为空谈了。所谓报众生恩,并非以提供满足现世生活资具为主要(因是有漏的轮回法),主要是令其能获得究竟安乐。因为轮回法为本质的有漏安乐,众生的母亲自有能力成办,又因众生的母亲的情况,不论学佛不学佛或信不信宗教,在此浊世,内心大都具足深重的俱生人我执、法我执、我爱执,不具慧眼如目盲者,具有无量的烦恼如疯狂者,六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根深蒂固,令心不自在而造轮回业流浪生死,可说自内眼盲、外无引导,正一跛一跛的走向三恶道的险崖,完全远离了获得增上生与决定胜的方便。因此,真实报答众生的母亲的恩泽,主要是开示正法、指出正道,令众生的母亲皈依三宝,如理修行,从轮回苦海中救 ... ,令其究竟离苦得乐而报恩。五、 可悦爱慈:(见众生皆最可悦爱的行相)如果我见到具恩苦众生,却并没有心极想接近,生可悦、亲爱的可悦爱相,那么即使见其受苦也难生救拔的心力,只会在一旁喊可怜而无关痛养,对怨敌所受诸苦更是幸灾乐祸,期盼他更受剧苦而已。相反的,由于我能视众生为最可悦爱,所以见到众生乏乐,便能生起与乐的大慈;见到众生受苦,便能生起拔苦的大悲。显然,实修可悦爱慈心是我生起大慈悲心十分重要的前行方便。因此,忆念着现前非现前的一切众生,对我同具极大的恩泽,而且不论是现前敌人、亲人或无关的中庸众生都与我一样要乐不要苦,都是我的最具恩者、最亲爱的;对一切众生真的生起一种最可悦爱、最珍惜、最欣喜、最亲爱的感受和心情,用心去感受众生都是我的最爱,就像慈母看待可悦爱独子的心情一样看待众生,现起可悦爱的行相,生起可爱慈心。六、 修习大悲心:(菩提心的根本、拔苦之心)既然众生的母亲,不论是什么角色,都是我最具恩、最可悦爱的,这样最具恩、最可悦爱的众生的母亲正在受苦,我怎能忍受呢?我现应荷担救拔。想到从久远劫来,众生的母亲便是恶念炽然,善念难萌,从未间断地造作无量苦因蒙受无量苦果,只有随着业报流转生死,在火宅苦海中沉沦挣扎,难有出期。在这个时候,众生的母亲若不寄望我救拔又寄望谁呢?我若不救拔众生的母亲又救拔谁呢?因此,就像当慈母见独子受苦,其心如刀割切腹之痛一样,见到最可悦爱的众生的母亲正在轮回苦海中造苦因受苦果,我怎能忍受呢?内心真的生起一种勇跃鼓励的心情,发愿并生起猛利欲求荷担救拔最爱最苦的九法界众生能究竟离苦得乐的大悲心。七、 修习增上心:(立誓亲自救拔所有众生离苦得乐)增上心 ――是最妙善的利他心,经由前修大悲心,而发起立誓决定亲自救拔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永不退转的荷担心(亲自荷担令众生离苦得乐,不假他人)。也就是说,我的最爱众生是最可悦爱的,缘于他们正不断造苦因感苦果,真的不能忍受其苦,因此生起救拔众生令究竟离苦得乐的大悲心;并且依此,进而心中深刻地生起立誓发愿由我一人亲自决断承担、安置众生于佛果的利他增上心。八、 发菩提心:(欲求佛果,为求利他故)虽然立誓发愿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证得佛果是极为妙善之心,然而现在我有这种能力吗?现在毫无能力。那么,谁具足圆满能力呢?唯有佛而已。只有真正成佛才有圆满能力度化众生离苦得乐。要能真实利他,关键在于自先成佛,故应发心成就我的无上菩提果。因为佛陀万德庄严,功德说不能尽,佛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好;佛语具足六十支妙音,演说各种法门;佛意具足大悲、大智、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不共法以及无量无边的威神力,任运无间的佛行事业遍入众生心海中。很明显,唯有佛遍知众生根性,观机逗教演说度化,永不弃舍任一众生,因此唯有成佛,才能真实圆满利他。最大的善心是发菩提心,最大的恶心是舍菩提心;有菩提心即有四身佛果,无菩提心即无四身佛果;只有发菩提心、只有成佛,才能圆满自他二利。思维在我的生命中,还有什么比实修菩提心更大的福报呢?还有什么比发菩提心更具有意义的事情呢?心中深刻地立誓发愿,我一定要为利益众生欲求佛果,我一定要成佛,我不能不成佛,强烈发起菩提心的觉受。综言之,修习因果七教诫的发心之理,是从最初修平等舍,继而修知母,并念众生母亲的恩泽而报恩,依此而见众生为最可悦爱,基于可悦爱众生正在受苦不能忍受而修大悲心,更进一步,发起立誓亲自荷担救拔的增上心,最后,依此圆满利他的增上心而发起为利众生愿成佛的殊胜菩提心。后行:观想前方明现着大乘三宝皈依境,后方是一切具恩如母有情,以此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的功德,回向自他众生成佛,尤其自他心续得生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的证量,成就三士道功德。并将此学习道次第教法的殊胜功德,以清净动机广大回向:回向具恩上师、南传、藏传、汉传的师长都身心安康、常转*轮。回向南传、藏传、汉传的圣教,久住世间。回向不同道场、团体、寺院法务兴隆,以法摄众。回向三宝慈光遍入众生心海中。回向在不同道场修学不同法门的佛弟子,皆能依法调心。至诚回向遍虚空、尽法界一切有情离苦得乐。回向我等能早日发起爱他胜自的菩提心。回向我等生生世世依止大乘善知识,圆满大乘佛道,成佛利他没有障碍。一切诸佛菩萨的回向,即是我的回向。至诚感恩上师、三宝、众生的恩泽。观想这一切都是唯名假立,无微尘许的自性。惟愿父母众生具安乐惟愿一切恶趣恒为空任彼菩萨于何地安住惟愿彼等诸愿皆成就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