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大铖

学者明史充满圈套,明亡于“文化溃败”

“文革”期间,祠堂遭破坏,如今这里成了文保单位。这让东林党人对他更加怨恨,于是,阮又成了“汉奸”。像这样歪曲历史的损招,在《明史》中比比皆是,给人以这样的错觉:明亡于“阉党”,东林党人都是好同志。这就开了恶例,《明史》中充满圈套,很容易上当。历史充满偶然,但信仰崩溃,明亡也是必然的,所谓万历之

马士英

明末掌军务者中,马士英的能力大约介于孙承宗与袁崇焕之间。事实上,正是因为马士英的合格尽职,所以江南一直是未受农民起义军威胁过的世外桃源。而马士英此刻的态度颇亲东林,也有心要立个大功,于是两人很快达成了一致意见,秘密商定出一个两不得罪的折中方案,即放弃福王和潞王,拥立桂王朱常瀛。

崇祯上吊 ... ,大臣们干了什么事,竟直接导致南明小朝廷夭折?

>有人对周钟说,李自成...人太多,恐怕难以成事。周钟在新政权中的如鱼得水,引来了旧日同僚们的艳羡和模仿。当大明倾覆,史可法等人在南京建立南明偏安小朝廷时,由于好友力荐,阮大铖得以出来做官。值此金瓯残缺、君父横死的国难之际,新上台的阮大铖要干的不是励精图治,而是打击报复东林党人及其子弟。

明朝守夜人黄宗羲,发明"三权分立",却挡不住灭亡的脚步

黄宗羲送父至绍兴后,不能再送。>噩耗传至余姚,黄宗羲的母亲“痛哭至晕绝”。>这场灾难,为黄宗羲日后形成激进的政治思想埋下了种子。>对黄宗羲的政治思想形成影响的,还有其师的改良式政治观。>万历以后,明朝的政治日益走入死局,与此同时,社会文化却显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性。差不多在同时,黄宗羲也组织宗族子弟数百人成立了义军“世忠营”。>在《留书》中,他第一次深入分析明亡的原因。

方以智的一生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分别有着哪些际遇

方以智一生正当明清交替之际,时局动荡,政权更迭频频,使得他个人的际遇也十分坎坷。一生可分三个时期。当崇祯初年,方以智在他父亲所建的城郊泽园中,成立“泽社”。当时王已七十余岁,所著《物理学》对方以智以后写作《物理小识》多有启发。泽社中一群有朝气的青少年,往往慷慨酣歌,论天下大事。方的同学钱澄之曾加入阮大铖退居养晦时所创建的江社,经方以智劝阻后,又退出江社。

万历四十四年进士 明末抗清名将朱大典简介

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初授章邱知县,立升至兵部右侍郎,总督漕运,巡抚凤阳。>>人物生平>万历四十四年进士,授章邱知县。此战大获全胜,为明末所少见之胜利。论功行赏,朱大典乃于六年升兵部右侍郎,仍为山东巡抚。崇祯十四年,总督江北及河南湖广军务,仍坐镇凤阳。大典子万化募人抵御,将贼人击退。方国安本与大典有隙,阮大铖使人向大典索饷四万两未遂,遂围攻金华。从此大典成为一支独立的抵抗力量,受命坚持浙西。

他为进士,可他在历史上缺被人说是佞臣,但真相却是

马士英在罢官之后,又遇到了和他同榜进士阮大铖,两个人成为了好朋友。因此在马士英等人的支持下,小福王简皇帝在南京登基,称为简皇帝。马冲然在历史上的评价并不高,很多人都将其打入佞臣一列,对他的评价总是抱着批判性的。但是却并不意味着他纵容和助长阮大铖残害大臣的气焰,相反他给予阮大铖很多的限制。虽然在野,但是马士英却一直参与各抗清势力,积极组织抗清活动。

少年刺客,中年带兵,晚年大师,死后裸葬,这种人生独一无二

多年以后,黄宗羲回想起自己波澜壮阔的人生,将其总结为——「”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这位亲眼见证明亡清兴的旷世大儒,在其八十五年的人生中,进则斗志昂扬,奋起抗争,退则隐居山野,著书立说。一生壮志未酬,却留下不朽之思想,供后世景仰。▲在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时期,黄宗羲喊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最强音。1出生:晚明乱政黄宗羲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八月初八,出生在浙江余姚的一个书

千古名臣史可法的致命失误:被马士英出卖

史可法许多人将南明政权迅速瓦解的源头指向马士英和阮大铖。其实,倘若不是史可法在决策上的重大失误,马士英及他的幕后策划者阮大铖是难以实现其阴谋的。而史可法若不是受到东林党人的压力,也不会犯此错误……崇祯死亡前后,南京兵部尚书是史可法。可见,史可法在军队上有很高的威望。再加上在户部、漕运等多方面的成绩,史可法称得上是一位全面的将才。史可法出任兵部尚书时,北方战局已相当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