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清 文竹蕉叶饕餮纹瓶 [专家点评]清文竹蕉叶饕餮纹瓶清文竹蕉叶饕餮纹瓶,清宫旧藏,高29厘米,口径9.9厘米,足足径9.4厘米。从肩部裂隙及足底刀痕可看出瓶体木胎的...方式,竹簧片的拼接设计也较为清晰,如腹部是以六枚饕餮纹的鼻梁为界,分瓣粘贴,有利于图案造型的完整,颇见匠心。现存清中期宫廷文竹制品中,有许多借鉴了商周青铜彝器的造型与装饰纹样,这同当时的宫廷趣味、社会风气、学术文化思潮均有密切关系。
[专家点评] 西周中期 饕餮纹斗 [专家点评]西周中期饕餮纹斗这是一件西周中期青铜饕餮纹斗,通长36.4厘米,斗口径5厘米,斗高7厘米。1976年扶风庄白家村出土。斗是一种挹酒器,其形作圆筒状。扁平长柄作弓曲形。柄部饰由凤鸟、夔龙组成的饕餮纹。全器纹饰线条深刻清晰,流畅生动,铸刻极为精致,是一件实用性和艺术性和谐统一的非常精美的器皿。
[专家点评] 清 白玉饕餮纹活环长方鼎 [专家点评]清白玉饕餮纹活环长方鼎这件清代白玉饕餮纹活环长方鼎,通耳长10.9厘米,宽4.5厘米,通高13.9厘米。白玉纯净莹润,仿古代青铜方鼎造型,在两长端各有一兽头形附耳和一立耳,有盖,盖与鼎间以活环相连。盖作覆斗状,雕覆莲纹;钮为一口衔折枝牡丹花的狻猊。一条由19个活环组成的链子连接在一侧兽首形附耳与盖顶狻猊之间。全器由一整块玉料琢成,工艺高超,堪称清代玉雕精品。
[专家点评] 西周 鱼国带盖圆鼎 [专家点评]西周鱼国带盖圆鼎西周鱼国带盖圆鼎出土于陕西宝鸡纸坊头。鼎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烹煮或盛放鱼、肉等。其形状多为圆腹,有耳和足,也有方形的鼎。该鼎身形较大,口沿对称安置的一对大环耳。鼎腹下部装饰着一周由两条对称、竖立夔龙组成的蕉叶纹,云雷纹衬地。三足较高,上部装饰饕餮纹,中部微收,整体上略呈蹄形。整体看上去,该鼎庄重典雅、落落大方,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专家点评] 清乾隆 犀角雕饕餮龙纹双耳三足小鼎 [专家点评]清乾隆犀角雕饕餮龙纹双耳三足小鼎清乾隆犀角雕饕餮龙纹双耳三足小鼎清乾隆犀角雕饕餮龙纹双耳三足小鼎这件三足鼎高8.7厘米。冲耳上缘钩刻方雷纹,腹外壁浅浮雕饕餮纹,三足作龙纹造型。犀角小鼎并附有一紫檀木盖,盖顶嵌有一白玉圆雕鸟禽作钮。犀角杯颜色略呈金黄,色泽温润美丽,一足的内侧署有“星岳”款识,鼎的底部则有“天子乃口,用之勿相”铭文。品相完好,殊为难得。
[专家点评] 西周 饕餮纹尊 [专家点评]西周饕餮纹尊此尊为西周饕餮纹尊,2006年10月出土于扶风县上宋乡红卫村。此尊通高30厘米,口径23.6厘米,重4.3公斤。尊为专供祭祀或款待宾客所用盛酒之物。“尊”指的是盛酒具,相当于现代的酒壶。呈喇叭状,高颈、鼓腹、圆足,因器首饰以饕餮纹而得名。饕餮纹在二里头、夏文化中青铜器上已有了。饕餮纹出现在青铜器上,尤其是鼎上。
[专家点评] 匏制饕餮纹炉 [专家点评]匏制饕餮纹炉匏制饕餮纹炉,高10.4厘米,口径16.7厘米,足径15.8厘米。炉直口,丰肩,圆腹,足稍高。外壁肩部凸弦纹带内以轻巧的6瓣花为间隔,饰回形夔纹一周。腹部如意形开光中为二夔龙俯首相向的纹样,恰好组成一饕餮纹。炉有铜制扣口,并髹色漆,与匏体相谐。外底重圈内有阳文“康熙赏玩”四字款识。此炉造型规整大方,纹饰精美,是康熙时期仿古匏器中的代表作。
[专家点评] 竹雕饕餮纹三足双耳鼎 [专家点评]竹雕饕餮纹三足双耳鼎竹雕饕餮纹三足双耳鼎,通高15厘米,口径13.2厘米。竹鼎圆形,腹外有一圈回纹地饕餮纹装饰带,鼎盖及三足荷叶底座为紫檀木制。盖钮以蜜蜡雕成,刻兽面纹及蕉叶纹。竹雕制品中仿青铜彝器是一大品类。造办处遂创仿青铜器竹雕,尤以文竹制品为多见。此鼎造型从周鼎中化出而加变异,线条纤柔圆润,已丝毫不见青铜器的庄严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