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二里头#、#考古#、#青铜器#《山海经·北山经》载: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

#二里头#、#考古#、#青铜器# 《山海经·北山经》载:(钩吾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郭璞注:「 ”为物贪惏,食人未尽,还害其身,像在夏鼎,《左传》所谓饕餮是也。” 饕餮想象图 《山海经》中介绍其特点是: 其形状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齿人手。与上面今人想象图类似。 而后世人们所说的饕餮纹则是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 金石学兴起之时,首先采用饕餮纹这个名称的是宋代的《宣和博古图》。 饕餮,为传说中的一种贪食的恶兽;也比喻贪婪凶恶的人。《吕氏春秋·先识》:「 ”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左传·文公十八年》:「 ”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杜预注:「 ”贪财为饕,贪食为餮。” 饕餮纹,是以正视兽类的颜面为主要构图,左右相对称;为的对称,在带身躯时左右也各有一个。颜面为天然对称的图形,任何民族,对于动物和人类的颜面,都具有深刻的印象。因为颜面为无声的语言,不仅喜、怒、哀、乐的表情是在颜面上显露,而庄严、威武、仁慈、凶恶、阴险、神秘等态度,也莫不显露在颜面上。 饕餮纹 王爱君文集《饕餮》篇释义:吕氏春秋载饕餮纹:「 ”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历代相传,就把在青铜器上这种睁着眼睛,张着嘴的纹饰,名为饕餮。至若在殷商时,是否把这种纹饰,也名为饕餮,则无从稽考。有史以后的商周文化,已大有进展,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更不是随意点缀的,当有其深意存在;且多于礼仪器上着饕餮纹,虽是为祭祀鬼神,或也有求佑福与祓徐不祥的双重愿望。 现代有学者将其统称为兽面纹。 《神异经·西荒经》载:「 ”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述异经》说,饕餮指的是西南的三苗人,近人陈梦家则进一步说,饕餮就是蚩尤,而刘持平先生的《青铜器饕餮纹质疑》则认为是神农氏。 我整理此类被认为是描绘饕餮的兽面纹时,亦发现其与传说中的饕餮形象相差较大,有许多反而与《列子》中所描述的圣人之象——「 ”牛首虎鼻”更为相近。《列子》云:「 ”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 饕餮纹更类似于记载中的牛首虎鼻 饕餮纹 饕餮纹 在早期中国创世神话,伏羲、女娲皆人首蛇身,后世发现的汉代画砖和隋唐时期的伏羲女娲图都是此类传说的遗留。 汉代画砖 伏羲女娲娟画 关于「 ”人首蛇身”,后世商周青铜器上亦有此类似的纹饰或图画。 蟠龙纹铜盘,其六为妇好墓出土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鸮尊及其卷尾蛇纹 商代出土的青铜器,与《列子》等典籍记载的「 ”人首蛇身(蛇身人面)”形象对比,牛首虎鼻的特征更为明显。二里头遗址出土的这个「 ”绿松石龙形器”,与后世商周出土的图形类同。 绿松石龙形器 绿松石龙形器头部 东周饕餮纹模 东周饕餮纹模 此外,在《山海经》中亦有不少此类「 ”人首蛇身”或「 ”蛇身人面”的神人出现: 《海内经》: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 《海内北经》:鬼国在贰负之尸北,为物人面而一目,一曰贰负神在其东,为物人面蛇身。 《北山经》:凡《北山经》之首,自单狐之山至于堤山,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皆人面蛇身。其祠之,毛用一雄鸡彘瘗,吉玉用一圭,瘗而不糈。其山北人,皆生食不火之物。 《北山经》:凡《北次二经》之首,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题之山,凡十七山,五千六百九十里。其神皆蛇身人面。其祠:毛用一雄鸡彘瘗;用一璧一圭,投而不糈。 《海外西经》: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 《海外北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烛阴 《海外北经》: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 ... 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相柳 《大荒北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总结: 故,此类商周青铜器上常见饕餮纹的或许不是以「 ”饕餮”为原型,亦非向世人展示其凶猛庄严之貌,而是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 ”蛇身人面(或人首蛇身),牛首虎鼻”的圣人之象。随着时代的变迁,商、周鼎上寓有治身治国寓意的饕餮纹逐渐被人们淡忘,「 ”饕餮纹”则是后人附会的称呼。现代有学者将其统称为兽面纹则是更准确的叫法与分类。 同时,二里头遗址出土的「 ”绿松石龙形器”,亦非今天所命名的「 ”中国龙”,而是象征圣人之象的「 ”人首蛇身(蛇身人面)”图腾和《山海经》中的神人象征。 《列子》云:「 ”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更反映了远古时期,以及夏商周时代对「 ”人首蛇身(蛇身人面)”的崇拜,这是上古时期夏族蛇图腾崇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演变。 牛首虎鼻的圣人之象与图腾崇拜 王爱君文集《饕餮》篇 刘持平《青铜器饕餮纹质疑》 《山海经》、《列子》
本文标签:饕餮商周青铜器文化考古文物青铜器山海经北山经列子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