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允

北魏中书侍郎高允的担当:宁可被杀头也不污蔑他人

  北魏太武帝当政时期,司徒崔浩奉旨率领众位史官编修国史,太子的老师、中书侍郎高允也参加了国史的编辑工作,因为这些史官把北魏朝廷的许多丑事都不加避讳地写在了史书上,还把这些文字刻在了石碑上,因而惹怒了那些皇族人员,他们认为此史官给皇族丢了面子,就向太武帝告发,要求太武帝...

高允简介 南北朝时期北魏大臣中书博士高允生平

,字伯恭,渤海蓨县人,时期大臣。历仕郡功曹、中书博士、侍郎,修国记,以经授太子,以修史暴露国恶罪将受极刑,太子营救获免。北魏道武帝灭后燕,任高韬为丞相参军。吕熙等人都因贪污枉法获罪,惟有高允因清廉公正而得到嘉赏。杜超幕府解散之后,高允回家教书,受其学业的有一千多人。不久高允就被征召还朝。凉州平定后,因参与谋划之功,朝廷赐高允爵汶阳子,加授建武将军。

北魏名人高允简介 高允的后代

高允高允出生渤海蓨县,是南北朝北魏时期的名臣、文学家,代表作有《塞上翁诗》《代都赋》《北伐颂》《左氏解》《公羊释》等,于公元487年逝世,时年98岁,耄耋之年,寿终正寝,追赠司空公、冀州刺史等,谥号为“文”。北魏名人高允简介>高允,字伯恭,渤海蓨县人,南北朝时期北魏大臣,著名文学家。>高允少年丧父,大器早成,气度非凡,初为郡功曹。>高允的后代>儿子:高忱、高怀>孙子:高绰,高怀之子。

高允是个怎样的人 如何评价高允

高允高允年幼丧父,却造就了他气度非凡,历任中书侍郎、中书令、镇东大将军、光禄大夫、怀州刺史等职,封爵咸阳公。高允是个怎样的人>高允历经五帝,出入三个省衙,五十多年,始终没有遇到过谴责与棒笞的处罚。高允根据律法评判行刑,三十多年,内外都称赞高允的公正公平。>如何评价高允>崔玄伯: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

说实话的高允

>参加编写的著作郎高允是太子的老师。太子先上殿见了太武帝,说:“高允这个人向来小心谨慎,而且地位比较低。国史案件全是崔浩的事,请陛下免了高允的罪吧。”>太子又对魏太武帝说:“高允见了陛下,心里害怕,就胡言乱语。我刚刚还问他来,他说是崔浩干的。”太武帝大怒,要高允起草一道诏书,把崔浩满门抄斩。但是由于高允的直谏,没有株连到更多的人。据太武帝自己说:要不是高允,他还会...几千个人呢。

高允:直言不讳,一位情操高尚的史官!

>高允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太子先上殿见了太武帝,说:“高允这个人向来小心谨慎,而且地位比较低。国史案件全是崔浩的事,请陛下免了高允的罪吧。”>高允老老实实地回答说:“不,崔浩管的事多,只抓个纲要。具体内容,都是我和别的著作郎写的。”太武帝大怒,要高允起草一道诏书,把崔浩满门抄斩。>>图高允画像>魏太武帝认为高允太不识好歹,吆喝一声,叫武士把他捆绑起来。但是由于高允的直谏,没有株连到更多的人。

拓跋焘为什么要 ... 拓跋晃?他发现了是你们

无独有偶,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与自己的太子拓跋晃之间的矛盾,也凸显了出来。拓跋晃私自扩充东宫军队,已经超出了拓跋焘的容忍范围,他下令进行大规模的调查,这让拓跋晃非常恐惧,于是,他开始密谋发动政变,而他的这一政变阴谋却被拓跋焘发现。在诛...崔浩和拓跋晃的同时,拓跋焘是否想到他也击垮了自己?凶手就是在拓跋晃之死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宦官宗爱,他担心为拓跋焘所...,为了自保,开始密谋要...死拓跋焘。

高允正直善报

于是赦免了高允。世祖因国史之事非常震怒,即命高允草拟诏书,自崔浩以下,一切与国史有关的官僚,列出一百二十八人,皆诛...五族。高允认为施刑太重,不忍拟诏。一听这话,世祖大怒,命武士将高允拘捕起来。太子急忙为高允拜请。高允经此大节,更被器重,晋封为咸阳公,又任散骑常侍,历事五位皇帝,出入三省,五十余年,未尝犯有过失,被朝廷内外所称道。后果然于九十八岁高龄善终。

忍一时风平浪静:拓跋珪卧薪尝胆11年,换来北魏148年寿数

拓跋珪实施这个战略的代价,就是让北魏的扩张步伐停止了二十多年。拓跋珪死于非命,拓跋嗣在混乱的局面下继位,却依然能够大权在握,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帝。拓跋珪能做到,苻坚却未必能做到,这无关能力,更多的是客观条件制约。其实,当时的国际环境,对于北魏而言是非常友善的。在拓跋珪执政期间,江南地区还处于司马元显和桓玄相继作死的阶段。

受国史案牵连要被处死,但高允仍坚持说真话,魏太武帝却赦免了他

北魏高允,幼年就成了孤儿,但他很早熟,器度非凡。吕熙等人都因为受贿而被抓了起来,只有高允一个人为官清廉,最后受到了嘉奖。二高允兼任了著作郎,和崔浩一起奉命写国史,完成了《国记》。高允指出了里面的不足之处,崔浩却认为他错了,两人争执不下。一年多以后,崔浩对高允说:"上次我们争论的问题,我确实没有认真地思考,后来经过进一步考证,果然和你说的一样。三拓跋焘命崔浩主持修订国史,高允也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