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大家都知道,美国《时代周刊》是全世界范围内享富盛名的刊物,能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一般是国...首和社会名流。改革开放以来,...曾两次登上该刊封面,但很少有人知道,我国第一个登上《时代周刊》的女性,就叫张曼菱。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8年4月,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从长沙组成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迁至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大家都知道, 美国《时代周刊》是全世界范围内 享富盛名的刊物, 能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 一般是国 ... 首和社会名流。 改革开放以来, ... 曾两次登上该刊封面, 但很少有人知道, 我国第一个登上《时代周刊》的女性, 就叫张曼菱。 1948年出生在云南昆明, 父母都是知识分子, 他们学习知识,很大程度上 是受了当地仅存在了8年零11个月的 国立西南联大的影响, 就算1946年学校停止办学, 两人对学 ... 渴望也不曾停止。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8年4月,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从长沙组成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迁至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正因为如此, 张曼菱从小就生活在文化的熏陶下, 她热爱文学, 却没有把自己打造成母亲那样温婉的大家闺秀。 这个女孩子太过特立独行, 在很多人眼里甚至是火爆的, 总是扬言说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1岁那年, 她被送到云南德宏做知青, 「 ”老实”7年过后, 终于「 ”耐不住躁动”, 独自跑回昆明, 组织了一场纪念周 ... 的活动, 结果直接让人打成反革命分子, 还被取消了高考和上学资格。 可不上学怕什么, 知识又不是只能在学校学到, 她压根没觉得自己受到了什么打击。 1978年恢复高考后, 张曼菱二话不说上了考场, 云南省第一个文科状元的头衔, 被她收入囊中。 按理说, 这种人才应该是众多学校争抢的对象, 但因为之前的「 ”反革命行为”, 所有人避之若浼, 没有学校敢录取她。 这次才真的让人有点心灰意冷, 就在要放弃的时候, 两位北大的招生老师亲自上门, 果断将她收归门下。 进入北大之后, 张曼菱可谓风光无两, 很快就获得了「 ”北大才女”的称号, 还在大型文学刊物《当代》上发表了小说: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引起极大反响, 后来小说翻拍成电影《青春祭》, 被誉为中国大陆知青电影的巅峰之作。 紧接着, 她又发表了一系列的文学作品, 反响都不错, 加上平时乖张独特的举动, 比如「 ”跳楼”、「 ”寸头”,「 ”小皮帽”,「 ”唱歌”… 让她成为北大的一面标志性旗帜, 只要提起北大, 就能联想到这个「 ”让人头疼”的姑娘。 1980年,北京海淀区选 ... , 北大一共5个名额, 3名老师,2名学生, 坦白说,没有一个名额是给女生准备的。 但张曼菱再一次出戏报名, 成为第一位女竞争者, 甚至在竞选中大肆宣讲女权主义, 希望女同胞们能拥有自我解放的意识。 结果显而易见, 这些在当时太过「 ”大胆”的言论遭到批判, 而她的「 ”野蛮行径”, 也被写进了大字报。 此事一度惊动中央 ... , 几次想对她进行处理, 顺便「 ”整顿”北大校风, 但都被北大的老师们阻止了。 他们冒着风险、赌上前途去保护她, 尤其是季羨林, 让自己的秘书每天去给张曼菱「 ”当秘书”, 寸步不离。 直到事情告一段落, 中央 ... 通知她去领庄重文学奖, 季羨林才撤回秘书,放下心来。 自此,两人成了忘年之交。 1982年, 张曼菱以论文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说是论文, 其实也不叫论文, 因为那就是她自己写的小说。 刚交上去的时候, 很多人觉得不靠谱: 这位同学之前受到几次教训, 却依旧没长「 ”心眼”, 肯定会得零分。 然而,老师们的举动再次保护了 她特有的个性。 毕业后, 张曼菱进入天津作家协会, 专职写作, 不久又以学者身份去到美国访问, 登上《时代周刊》封面。 1989年, 只身来到中国最南部的海南省, 创办影视文化公司, 拍了《天涯丽人》等佳作, 事业风生水起, 她却选择在这个时候回到昆明。 张曼菱回来, 是为了那个已经不存在, 却影响深远的西南联大。 当时世界各国已经有很多学者痴迷于 对西南联大的研究: 短短8年零11个月, 从那里走出2位诺贝尔奖得主, 8位两弹一星元勋, 172位科学院、工程院院士, 再没有比这更能挑起学者们兴趣的地方了。 她也这样想, 虽然自己无缘西南联大, 但小时候的生活却和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所以,抢救和整理历史资料的任务, 就是她的使命。 1998年, 张曼菱开始四处寻访西南联大走出的学生, 用了10多年的时间, 走遍海峡两岸和大洋彼岸, 采访了西南联大校友近120位, 把那段埋藏了几十年的历史, 原原本本地给复制了下来。 西南联大就是一部, 学校史、教育史、人文史, 它必须浮出水面,进入大众的视野, 让它所蕴藏的财富, 成为社会的财富和大众的精神食粮。 《西南联大启示录》, 就在那个时候落成, 里面有西方学者垂涎已久的教育研究, 为中国高等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7年的时候, 她去看了自己的老朋友季羨林, 九十多岁的老人家说, 希望她能写一本《北大回忆》, 那段岁月对北大和整个社会都很重要。 当时张曼菱没有直接答应, 写一本书是需要感情的, 她的感情还没到, 便不能写好。 不想第二年的时候, 季羨林给她寄了一封信, 里面只有一张纸, 两遍「 ”北大回忆”。 张曼菱一下子被打动, 感情来了, 便什么都拦不住雷厉风行的她了。 那个年代的北大, 不拘一格降人才, 那个年代的很多文人, 自成风骨难笔拓, 那个年代的学子们, 有着独立的思想, 那个年代, 真是令人感怀! 一本《北大回忆》, 让她深深感觉到时代的不同, 80年代,太多事情不确定, 但每个人都带有一种别样的朝气, 眼睛熠熠生光。 而现在,一切尘埃落定, 不需要大学生们去 ... , 去 ... ,去展现爱国精神, 他们有了大把自我时间, 却让这个时代, 变平庸了。 为什么呢? 中国的教育到底在什么时候转了弯, 再回不去了呢? 张曼菱经常会思考, 也一遍遍地对现实失望了。 她的侄孙女小米在学前班里,别的同学听话端坐,只有她东顾西盼,老师就吓唬说,不坐好不给小红花。她不禁叹气:「 ”真正的教育精神就是,独立人格,自由思想,以及尊严高于一切,连两岁半的孩子都懂,可大人却不懂。” 21014年3月29日, 张曼菱在北京大学做了一次演讲, 观点犀利独到, 极具穿透力。 原本她只是想讲些西南联大的故事, 却被一双双小鹿般空洞迷茫的眼睛震撼, 所以她改变了注意。 我不想讲那些故事啦, 因为西南联大的故事离你们实在是太远了。 我说的远, 不是时代和时间的远, 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远。 你们坐在这里, 号称是北大学子, 然而,你们离当年的北大学子, 西南联大人有一种精神源头的隔阂远。 所以,这些故事解决不了你们的实际问题。 他们是民族精神和自我觉醒的一代精英。 而你们,虽然头顶名校桂冠, 却只是「 ”被动成长”和「 ”成功压抑”的产物。 她不讲故事, 开始讲自己的思想, 这些思想并不系统, 但是鲜活,现实, 能够触动他们, 能够触动社会。 你们坐在这里,你们考入了北大, 但我并不认为, 你们就是天之骄子,就是精英。 说实话,我认为, 你们能够考入北大的那种因素, 那个分数,其实并不是那么光荣, 那么有力量,那么有积极意义的。 相反,它是一种消极的标志。 并不是你们真的比你们的同学优越, 聪明,用功,有天才,有前途, 你们才坐在这里。 你们比你们的同学更能够接受压抑,配合压抑, 与压抑你们的学校和家庭,老师和家长配合,服从, 压抑了你们青春的个性, 是这种对压抑的服从, 使你们通过了考试机器, 使你们得了高分,进了北大。 我称之为「 ”压抑的胜利”。 你们赢了吗? 你们这些高分的宠儿, 比起你们那些没有考上北大的同学, 你们少了反抗,少了天真,少了活泼, 少了游戏,少了恋爱,少了美丽, 少了俏皮,少了青春, 少了分数外的许多最宝贵的东西。 你们会把这种压抑当作是成功的必要, 当作是人生正面的经验, 误以为就这样被动地学习,生活, 加大对自己的压抑, 就可以完成一个成功的人生。 这是一个太大的谬误。 你们是过去消极考试的产物, 如果不能够迅速地调整自己, 调动生命的真正活力, 那么一条路走下去, 你们死定了! 最坏的生活,是没有选择的生活。 西南联大的学生不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而你们却是。 你们的样子都不是自己选择的样子, 更多的时候,你们不敢说「 ”不”, 更不敢说「 ”我要”。 所以,你们成了一批只能在小事情上撒娇, 而却在大方向上完全服从的孩子。 你们没有真正自我的阅读, 你们不知道天下与历史, 你们知道的只是媒体和网络上的浮浅信息。 你们没有个性, 因为你们一生没有选择和经历过真正的历险。 她的言辞异常直白, 甚至让人难堪, 学生们从来没有听过谁这样犀利地否定大学教育, 而从来都是佼佼者的他们, 也不曾被人劈头盖脸地 ... 过, 可头顶的声音, 还在继续。 我去过那种所谓的大学城, 那是对你们的遗弃。 简直就是大学的犯罪。 在遥远的郊区,除小卖部什么都没有, 老师都不在那儿。 一群刚入学的孩子们在那里, 简直是集中营。 我有位师兄郝斌, 是北大的前领导, 他说过:「 ”这是对孩子和家长的犯罪。 对这些热心向上进入大学的新生, 完全是一种欺骗和不负责。” 她还讲了两个中科院学生问的问题。 有个女生问她: 「 ”老师,你看我的头发是留长一点好, 还是短一点好?” 她是多么需要友谊, 需要欣赏, 需要长辈的呵护。 还有一个外地学生问: 「 ”老师,北京有什么好?” 他很想念他的家乡, 他原来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而且没有人来开导他。 大学其实是一块荒地, 所以现在成年了的大学生们, 必须醒悟: 「 ”全靠自己救自己”。 当我还在上中学的时候, 中国发动了文革, 那是一次大灾难,当时有一个口号: 砸烂旧教育制度。 其实那是把自己敬爱的老师们, 一个个打了一顿,造成千古之恨。 今天,我不想号召你们去「 ”砸烂”谁, 你们也不懂错在哪里。 今天中国大学状态, 是各种历史恶果的堆砌, 有体制的,有人文的,有政治的,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可以说这是 ... 的「 ”恶之花”。 你的年华赶上了,赶上这还没改革, 也不知道怎么改革的混乱的教育状况, 你们不必对这个现状负责, 但你们要对自己负责。 所以你们一定要培养自己的穿透力, 穿透,就是把自己摘出来, 从局限的位置里摘出来, 站在一个高度上,看到远方, 这样你的行为就会不一般,脱颖而出。 我研究西南联大,发现, 凡是那些有穿透力的学子, 他们后来都是成功者。 凡是那些被现实淹没的学子, 他们后来都漂泊无依,什么也不是。 什么是平庸? 平庸就是被眼前所淹没。 什么是卓越? 卓越就是可以不受眼前干扰, 保持自己最高方向和最佳状态的人。 西南联大的校训是「 ”刚毅坚卓”, 是指人的品性上的培养, 而不是什么守规矩之类。 张曼菱少年时代, 曾经进入一种阅读的饥渴状态, 一切文字她都想拿来看看。 父亲当时说了几句话, 令她受益终生: 「 ”早晨起来,你的脑子正是一片青草地, 正在阳光下生长,有希望。 可是你打开栅栏,放进去一群野马, 让它们在那里乱跑一气,等它们跑了 ,你的青草地已经被践踏成一片烂泥。 每天都这样,你还有何方向? 有何思考?有何建树? 学上得中,学中得下,学下得下下。” 所以, 学习必须要有选择性, 如果被无用的东西淹没, 那就是灭顶之灾。 演讲到了最后,她有些哀叹: 到现在为止, 你们中没有人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提出的都很幼稚,完全是中学生状态。 我没有听到你们中有一个人站起来说: 「 ”老师,你讲的我不服气, 我认为我就是优秀,我就是未来的精英。” 说明你们真的很惶惑。 刚才这位女同学问: 「 ”《圣经》教我们要谦卑,你却要我们张扬。” 她算是听懂了一半。 但她的问题令我很沮丧。 因为她没有独立思考, 她仍然是在选择一个偶像。 就像当年我们用 ... 的语录, 来作人生格律一样。 她仍然是想找一个东西来把自己罩住。 我要问:那么,你想要怎么样? 你没有「 ”自己”吗? 但愿我今天讲的能够触动你们的内心。 我相信从前没有人这样对你们讲过。 人家来北大,是来抬高自己的, 把这里当作一个高平台。 没有几个会关心下面的学子, 到底讲的这些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因为大学已经成为名利场, 而你们成为垫场的石脚。 没人管你们毕业后踏入怎样迷茫的境地。 请你们自己跳起来,不要再当「 ”石脚”。 活成一个自在的人, 一个自由的人, 一个明白自己人生价值的人。 字字珠玑,却让人无力反驳, 因为她说的就是事实。 越是多元的社会, 越要保持本色, 才能赢得尊重, 但大多人不去思考,随波逐流, 只想和大众成为一类, 完全没有自己的个性。 一味向环境妥协, 不能保持自我。 但张曼菱是个个性非常鲜明的人, 不论从文化、行为、思想还是爱情上。 在爱情上,她奉行独身主义。 一个同学苦恋等她多年, 那人现在事业有成, 在美国有一栋多层的商厦, 至今独身。 但她不能给他一个圆满的答复。 她不想走进围城, 也不想去美国, 尽管当年美国记者把她登在时代周刊封面上, 但她并不喜欢美国, 只想留在自己祖国。 其实回忆起来, 张曼菱的一生是高开低走的, 在属于她的年代展翅飞翔, 而现在,她选择了蛰伏, 可她始终保持着本色的自信。 不论是高开低走, 还是低开高走, 或者高开高走、低开低走, 塑造自我,保持自我, 才是最重要的。 人的本性并不时刻向上, 我们可以偶尔妥协, 偶尔懒惰, 但一定要, 保持自我。
本文标签:西南联大大学时代周刊张曼菱北大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