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1700年1月7日,为庆祝新世纪的到来,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宫金碧辉煌的大厅里,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舞会。当巴黎上流社会的贵妇们到场后,随着音乐响起,只见国王竟身着中国式服装,坐在一顶中国式八抬大轿里出场,众人无不赞叹。这场由奥尔良公爵策划的中国式舞会,其实只是当时欧洲中国风尚流行期间的一个片段。那时,中国的商品抢着买,关于中国的书争着读;凡尔赛宫的舞会上,国王身着中国服装出现在满朝文武面
1700年1月7日,为庆祝新世纪的到来,法国「 ”太阳王”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宫金碧辉煌的大厅里,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舞会。当巴黎上流社会的贵妇们到场后,随着音乐响起,只见国王竟身着中国式服装,坐在一顶中国式八抬大轿里出场,众人无不赞叹。这场由奥尔良公爵策划的中国式舞会,其实只是当时欧洲中国风尚流行期间的一个片段。那时,中国的商品抢着买,关于中国的书争着读;凡尔赛宫的舞会上,国王身着中国服装出现在满朝文武面前;塞纳河边的戏园子里,男女老少聚精会神地观看中国皮影戏;国王的情妇养金鱼,大臣的夫人乘轿子;阔人在私家花园的中国式亭子里闲聊,文人端着景德镇的茶碗品茶…… 这是一位西方学者对18世纪欧洲上流社会流行的中国风尚的一段描述。
众所周知,自文艺复兴后,欧洲的社会发展水平快速赶超中国,而自 ... 战争后,中国在欧洲人心中的地位更是每况愈下,长期被冠以野蛮、贫穷、落后等形容词。然而,翻阅历史,细心的读者就会惊奇地发现,原来,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后期,主要是康熙、乾隆时代,这长达百余年的时间里,欧洲人对中国竟如此仰慕与向往,甚至掀起了一股弥漫整个欧洲大陆的「 ”中国热”。18世纪欧洲流行中国热 中国生活 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封建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在社会发展水平方面长期领先于欧洲。因此,欧洲一直渴望了解中国。
早在罗马帝国时期,中国的丝绸作为一种奢侈品,就曾在上流社会引起轰动。进入16世纪后,欧洲教会派出的大批传教士纷纷来到中国,他们带回的各种报告更直接地引起了欧洲对中国的强烈兴趣。其中,利玛窦具有与众不同的地位。他不但在中国获得了巨大成就,也成为当时向欧洲介绍中国文化的重要人物。
16世纪中叶,他最早把儒家经典「 ”四书五经”译成西文,他的《利玛窦日记》首度向欧洲全面介绍了中国的道德及宗教思想。经过他的倡导和努力,来华传教士把中国的哲学、宗教、科学、技术、艺术等介绍到欧洲,并在18世纪的欧洲产生巨大影响。1697年,德国学者布莱尼茨开始搜集来华传教士的报告、书信和旅行记略,并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了《中国新事》一书。他在该书的绪论中写道: 我们从前谁也不相信世界上还有比我们的伦理更美满、立身处世之道更进步的民族存在,现在东方的中国,给我们以一大觉醒!东西双方比较起来,我觉得在工艺技术上,彼此难分高低;关于思想理论方面,我们虽略高一筹,但在实践哲学方面,实在不能不承认我们相形见绌。
到了18世纪,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依然延续着自己的辉煌与繁荣,而欧洲却还在经受着教派纷争和战乱之苦。当前往中国的传教士将一幅美好的中国图景呈现在人们面前时,立即引来整个欧洲的惊羨。结果,在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末的百余年间,在欧洲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中国热。在这期间,无论是在物质、文化方面,还是政治制度方面,欧洲都对中国极为追捧,以至于1769年曾有欧洲人写道:中国比欧洲本身的某些地区还要知名。
中国热流行期间,欧洲人普遍爱好来自中国的物品,热衷于模拟中国的艺术风格和生活习俗,形成一种被称为「 ”汉风”的时尚。这种时尚渗透到欧洲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日用物品、家居装饰、园林建筑等。17世纪后,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国特产开始大量进入欧洲,成为上流社会显示财富的奢侈品。据说茶叶最初传入欧洲时,曾被上流社会当成包治百病的良药,妇女常用它来缓解偏头痛。
1650年,英国一户普通人家一年的生活费用大约是5英镑,而一磅茶叶的价值就高达10英镑。中国瓷器一直受到欧洲王侯的珍爱,被称为「 ”东方的魔玻璃”,通常只有在王宫和贵族的客厅里才能看到。中国的上等丝绸同样受到了欧洲消费者的极大欢迎。由于当时欧洲生产的丝绸质量还比不上中国,丝绸商往往在丝绸上绘上中国式图案并注明「 ”中国制造”,冒充中国丝绸进行销售。
此外,来自中国的漆器、墙纸、扇子、轿子等物品,都一度进入到欧洲上流社会的生活中。而且这种需求还与日俱增,使得当时从事中欧贸易的商人大发横财。在追逐各种中国器物的过程中,欧洲社会迅速形成一种时尚,包括举行中国式宴会、观看中国皮影戏、养中国金鱼等,都成为高雅品位的象征。最典型的体现,是中国式园林与建筑的盛行。
1670年,一向以奢华著称的路易十四下令,在凡尔赛宫为自己的宠妃建造了一座「 ”中国宫”。这座建筑一经落成,立刻引来了欧洲各国的纷纷效仿。一时之间,欧洲出现了许多中国风格的代表性建筑,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普鲁士「 ”无忧宫”里的中国茶亭。因为中国风的狂热流行,当时还发生了不少趣闻。
1672年,清朝初年活跃于福建、浙江等地的西班牙多明我会传教士闵明我神父,从中国回到了欧洲,马上成为了炙手可热的「 ”明星”。他的《中国的历史、政治、道德与宗教》一书,也再次激起了欧洲人对中国的强烈兴趣。1698年,巴黎曾出现一位自称是中国公主的女人,受到了上流社会高规格的接待和礼遇。结果最后却发现,她只是一个来自法国乡下的女骗子。
利玛窦在中国 中国月亮 在欧洲社会极力追捧中国风的同时,知识界则将目光转向中国的文化成果。18世纪,在启蒙思想家的倡导下,欧洲掀起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中国文化热。作为法国启蒙运动的旗手,伏尔泰生前对中国文化的喜好与偏爱向来被传为美谈。通过《 ... 志》等著作,他开始认识和了解中国。
在其巨著《风俗论》中,表现出了对中国文明的强烈兴趣。他对儒家学说推崇备至,将《论语》中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视为每个人皆应遵守的座右铭。受其影响,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人权宣言》中也曾出现这一格言。伏尔泰还在自己的著作与书信中多次提到孔子,甚至将孔子半神化: 孔子是真正的圣人,他自视清高,是人类的立法者,绝不会欺骗人类。
没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对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理。另一位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也非常景仰中国文化,称孔子为「 ”中国的苏格拉底”。他甚至在一次谈话之说,与孔子相比,「 ”荷马是个糊涂蛋”。除法国外,欧洲其他国家也出现了中国文化热。
比如在俄国,大诗人普希金如饥似渴地阅读有关中国的文献,还在其《叶甫盖尼·奥涅金》的草稿中,将《论语》里的「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句话改写成诗句。18世纪欧洲中国文化热的流行,最集中地体现在中国戏剧的风靡上。1735年,法国神父马若瑟翻译并发表了法文版《赵氏孤儿》,开创了史无前例的中国戏剧热。伏尔泰进一步改编《赵氏孤儿》,后更名《中国孤儿》,于1755年8月20日,在法兰西戏剧院首次上演,立刻在民众中引起了巨大轰动,一连演出了很多场。
随后,英国、意大利等国也先后上演了这部中国戏剧。仅在18世纪,《赵氏孤儿》在欧洲至少有4版改编本和3版英文译本。伏尔泰认为,《赵氏孤儿》集中体现了中国道德和儒家文化的精髓,故事人物忠诚献身的精神和成仁取义的品格,正是当时的法国社会所亟需的。除了在生活方式和文化方面学习中国,欧洲人甚至在治理国家时也呼吁借鉴中国的经验。
比如官僚制度方面,欧洲当时实行的贵族世袭制难免带来诸多弊端,像极了中国很久以前的「 ”世卿世禄”。到18世纪,当新兴的资产阶级力量渴望打破政治垄断,进入国家权力体系时,中国以科举为核心的文官制度恰好为他们提供了理想的蓝本。早在17世纪初,被派往中国的传教士就发现了科举制度的优越之处。经过他们的介绍,欧洲的知识界开始对中国「 ”学而优则仕”的文官制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认为,在中国,即便是农民的儿子,都有希望当上总督甚至宰相,「 ”我们也该如此”。在他们的影响下,法国在大革命后参考中国科举制度,设立竞争性考试制度,以满足资产阶级和平民登上政治舞台的要求。另外,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有「 ”欧洲的孔子”之称的魁奈,就非常赞赏儒家的治国思想。1756年,经过他的极力劝说,路易十五曾仿照中国皇帝的样子,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祭奠土地的仪式,在欧洲引起轰动。
不可否认,在18世纪中国风流行期间,欧洲曾出现过盲目跟风的情况,但这次热潮对中西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战争前后,随着中国日渐衰落,中国热在欧洲逐渐降温,不过,它的影响仍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法国大思想家伏尔泰 中国制造 中国风盛行期间,由于偏爱中国产品,欧洲还曾出现一股仿造中国产品的热潮。在这方面,他们可不像今天似的,对所谓的知识产权格外较真,动不动就拿来说事。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大量输入欧洲,并迅速引起欧洲人的尊崇与追捧。但由于当时远洋贸易的局限,中国商品往往供不应求。在利益的驱动下,欧洲各国商人开始仿造中国的商品。1792年,英国著名外交官马戛尔尼就曾在其日记中抱怨这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整个欧洲都对中国着了迷。
那里的宫殿里挂着中国图案的装饰布,像天朝的杂货铺。真货价值千金,于是只好仿造。据考证,早在公元前1世纪,中国的丝绸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了欧洲的罗马帝国。当欧洲人第一次见到这种轻盈柔软、光彩夺目的织物时,立即将之视为珍品,争相购买。
据史料记载,恺撒曾穿着一件中国丝绸做成的袍子去看戏,结果在整个罗马引起了巨大轰动。到了公元4世纪,罗马人越来越崇尚丝绸。此后千余年的时间里,丝绸都是欧洲最大宗的进口商品之一。到18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每年丝绸进口量最多时竟达75000余匹。
为了保护国内贸易,扼制大量财富流向中国的势头,欧洲各国开始抢夺丝绸市场。最初,他们通过各种手段获取中国的养蚕术。在此基础上,一些国家开始仿制中国丝绸,并不断发布禁止丝绸进口的法令。到16世纪前,意大利、法国已出现了著名的丝绸生产基地。
即便如此,直到明清时期,中国丝绸仍在欧洲市场保有极强的竞争力。受中国热的影响,欧洲人依旧更偏爱中国出产的丝绸。尽管中国丝绸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仍然无法满足大众的需求。17世纪,欧洲贵妇就都喜欢穿中国丝绸面料的高跟鞋,并在鞋面上装饰中国风格的图案,本地生产的丝绸,若非带有浓厚的中国风,她们甚至连看都不看。
其实,此时欧洲生产的丝绸在质量上已和中国货不相上下,但仍不得不在产品上处处仿冒,还要特意注明「 ”中国制造”,才能保证销路。为了更好地进行仿造,各国丝织厂的画师几乎人手一本《中国图谱》,给产品绘上龙、凤、花鸟等带有中国风的图案。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欧洲出产的丝绸在美术工艺方面仍保持着浓烈的中国风格。中国丝绸及其特色图案 瓷器作为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产品,同样曾被欧洲仿造过。
远在唐代,中国瓷器就作为商品进入了国际市场,行销日本、印度、波斯和埃及等地。17世纪,中国瓷器被欧洲上流社会视为珍玩,只有在西班牙和法国等大国的宫廷里才会大量出现,贵族家庭也以摆设瓷器来附庸风雅,炫耀地位。后来,随着中国风的流行,大量瓷器输入欧洲,仅在18世纪的百年间,数量就超过了6000万件。尽管中国瓷器变得越来越普遍,其身价仍非常昂贵。
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抓住致富良机,欧洲各国开始争相仿造。早在15世纪,中国的制瓷技艺就经由 ... 传入了欧洲,但他们的生产水准始终处于初级阶段,模仿的痕迹十分明显。为了进一步提高欧洲瓷器的竞争力,整个18世纪,他们都在苦苦追寻中国瓷器的 ... 秘诀。1712年,法国传教士昂特雷柯莱来到中国瓷都景德镇传教。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终于将景德镇的制瓷工序及秘诀传回法国,从而使欧洲瓷器生产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又经过一番周折,法国终于在18世纪中叶成功烧制出真正的硬质瓷器。随后,英国、瑞典、荷兰也在模仿中国制瓷技法方面获得成功。在此基础上,欧洲各国开始大量仿造中国瓷器的明星产品,如青花瓷、德化瓷等。
1770年至1780年,德国王室的瓷窑迈森国家瓷厂率先成功仿制出中国的青花瓷,带动了一批商家仓促上马,创建新瓷厂。不过,由于这些小厂都无力开发自己的产品,于是又对迈森瓷厂的产品进行仿造,算是赝品中的赝品。这些仿造的瓷器,在质地上有独到之处,但仍无法与景德镇瓷器相比。无独有偶,在美国独立后不久,商人乔治·莫里斯也曾在费城南部建立一座仿制青花瓷的瓷器厂。
中国瓷器家族中的德化瓷,在欧洲也有很高的声誉,曾被称为「 ”中国白”。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欧洲各国厂商都曾试图仿造。但这些仿制的「 ”中国白”只能做到外表相似,在质地、光泽等方面都无法与中国产品相比。直到18世纪末,欧洲各国仿造中国瓷器的 ... 持续了将近200年的时间,可在质量上始终未能达到中国外销瓷器的高度。
到清朝末年,当中国国门被欧洲列强用武力打开后,由于西方大量倾销机制的瓷器,才使中国瓷器的发展一落千丈。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瓷器 在中国热流行期间,欧洲人对中国的漆器、壁纸等物品也极为推崇。1730年,法国人罗伯特·马丁仿造中国漆器获得成功,其产品的色彩及中国风格的图案,深受当时法国上流社会的钟爱。据说,国王路易十四的情妇蓬帕杜夫人就十分偏爱这种漆器,在她的住所里,到处摆满了漆制家具,上面的图案如中国妇女、牡丹花等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在英国,商人为满足英国贵族的需要,往往不远千里到中国广州购买大件的漆器运回国内,然后改制成各种规格的屏风出售。更有甚者,他们有时还将英国的木制家具运往广州,请广州的漆工进行加工后再运回英国出售。即便是当时著名的家具设计师,也完全仿造中国样式,才能获得顾客的青睐。中国壁纸则是16世纪中叶由荷兰商人传入欧洲的,随即受到英、法等国民众的欢迎,上流社会的豪宅争相用中国壁纸作为装饰。
不久,这些国家也开始生产中英、中法混合式壁纸,于1688年获得成功。然而在质量上,欧洲的仿造品仍逊色于中国产品。所以直至18世纪后期,英国仍不得不从广州、厦门等地贩运大批中国壁纸,以满足本国需要。白铜是古代世界冶金技术中的一项伟大成果,长期以来都为中国独有。
大约在16世纪,中国白铜运销世界各地,为全世界所赞叹。为掌握这门工艺技术,欧洲的化学家和冶金业者开始仿造中国白铜,试图破解其中的奥秘。他们不惜巨资通过东印度公司从广州购得中国白铜。经过一番努力,瑞典和英国率先分析出中国白铜里的成分。
随后,德国人于1823年仿造中国白铜获得了成功,并将之命名为「 ”德国银”。到19世纪后期,大量投入生产的「 ”德国银”取代了中国白铜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 战争成为中西方谁来引领世界文化潮流的转折点 随着中国在各方面陆续被西方国家赶超,欧洲这股不可思议的中国风很快就成为了过去时。在多次激烈冲突过后,日趋没落的 ... 转而成为西方先进国家排斥的对象。
缠足等社会陋习,政治压迫科技、文化等社会现实,被无限放大。18世纪末,法国思想家孔多塞就是持这种论调的典型例子。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