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谛讲记 第二卷 苦~因果无常 第二卷苦~因果无常现在,我要跟大家讲因缘果报。佛教是特别强调因缘与果报的宗教,佛法是讲因果的道理和现象。这也离不开因果,只不过基督教说是上帝规定的。主要的原因称为因,其他协助主要的因变成果的次要的原因,叫做缘。佛法说,因果无始无终,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点。譬如认为万物出现有因,上帝出现无因。
十法界不离一念心_宗教信仰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如来唯心造。这法界的众生,各有各性。佛法界不大不小,非去非来;微尘世界,交映莲台。今天还讲这个十法界。第一个讲到佛法界。这个“不大”,就是没有贡高心。因为佛的法身是尽虚空、遍法界,无在无不在的,你若说他去,去个什么地方?就是因为这十法界都是由人修成的。人,不离现前一念心。所以第二个是菩萨法界。每一个放假的日子,死的人,就不只一个,一定是多过一个。
释迦牟尼佛的故事-度化文殊菩萨 普光如来说道这里,虚空中鬼使便说:“我幸闻世尊演说这个长寿法要,地狱因此刹那化为清净莲花,我如今要示现舍弃鬼使的境界,颠倒女人,当你得道之时愿你能度我。”颠倒女人听完佛所说法,心生欢喜豁朗明净。
临终遇到佛法,神志清醒,念佛往生 能做到是别有姻缘,过去生中修的有大福报,这一生造作。你看经上讲的“五逆十恶,乃至于毁谤大乘”,这么重的罪,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劝导你,真正要你相信西方极乐世界,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他真能得生。一生造作恶业,临命终时头脑清楚,这一点不容易。多少人临终的时候迷惑颠倒,那连家人都不认识,那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一劝他,他马上就相信了,马上就接受,真念佛,他真往生。
生命流水的深处 众所周知,水是生命的源泉。有医学资料显示:人在受精卵状态时,生命99%都是水;出生后,水占人体的90%;长到成人时,这一比例减到70%;临终前大约会降到50%。有几尾鱼,被水面上晃动的倒映的人影所惊扰,倏地一下,潜至水深处,只留下涟漪蕩漾。生命终结,肉体活动消失时,心“识”的作用依然存在。处在生死轮转中的生命,亦如流水。而生命流水的深处、不可见的那些事物,一直在悄悄地决定着生命流动的走向。
提前见佛陀 佛在世时,有一位频沙王,是佛陀的大护法,他有位很好的朋友弗迦沙王。佛陀也欢喜接受了。后来的修行人微笑道:“因为你要见我,但我担心人命无常,所以提前让你见到我啊!”他听了恍然大悟,眼前这位修行人原来就是佛陀,他赶紧礼拜叩头。佛陀仍然告诉他:“人生无常,祸福只在一念间呀!”这位弗迦沙王为了见到佛陀,为了修行而舍弃王位,结果还是受报往生了。
存好心 行善事 学佛先从做人起 代表三类佛法从上面所述三个弟子的学佛经历中,我们知道须陀是乐善好施的,阿伽达是勤苦修道的,旃陀是牺牲救人的。佛谓修此五戒,世世不失人身,且得利乐。所谓“学佛先从做人起”,如果人的善行不修,连做人的道德都没有,哪里谈得上学菩萨、学佛呢?三乘共法三乘共法是声闻人所修的四谛法和缘觉人所修的十二因缘法。人生在世,都能如此存心,如此行事,那么你对于人生的一切幸福,社会一切的利乐,都不怕没有机会实现了。
佛教果报观与传统报应观的融合 正是因为佛教果报观与中国传统报应思想萌生于异质文化土壤而使其有显着不同之处,所以佛教果报观随同佛教传到中土后,必然与有深厚民族心理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严重冲突。慧远与他所说的俗人之间的论争,实质上是佛教果报论的出世性、精神性与中国传统生命意识的冲突。
无忧树、阎浮树及菩提树的故事 传说摩耶夫人在分娩前夕,净饭王按照古印度习俗,派宫女和卫队送她返回娘家。有无忧花树,今已枯悴,菩萨诞灵之处。"在自然界中,无忧树的学名叫做姿罗树,是一种高30多米的乔木,长卵形的叶子带个小失,花色淡黄,可供药用或作香料。这就是传说中的"四门游观"的故事。阎浮树别名鸟树,是一种高可达七八米的优质乔木,叶椭圆,开白色花;给出的紫黑色浆果大如鸟蛋。
《十二门论》中的因果观 交代了《十二门论》的着作旨趣,在为大众开启解脱因果,进入般若空义的门径。[1]这段评述可谓简明扼要的说明了《十二门论》在大乘佛学空宗四论中的地位,以及与《阿含经》的关系。从哲学的立场而论,其实《十二门论》中所讨论与驳斥的问题核心,是有关形上学的因果问题。本文即尝试循《十二门论》所讨论的线索,将其中所批判与驳斥有关因果思考、解释的种种面向,逐一厘清,以呈显大乘佛学空宗对因果问题破妄显真的重要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