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岳飞虽然在词中自谦“三十功名尘与土”实际上他的英雄事迹和丰功伟绩早已深深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彪炳汗青,名垂千古。耗尽年华,赌尽青春,最终好歹图个自我实现的结果,这是我对“三十功名尘与土”的另类解读。
三十功名尘与土
感悟精选一:
三十功名尘与土,共君一醉一陶然
把两句不一样时代,不一样风格,不一样形式,不一样意境的诗词混搭在一齐,就像是张非战秦琼一样,有点牵强附会和生拉硬拽的嫌疑,但愚实在是才疏学浅根底浅陋,找不到适宜的华丽的词藻来形容咱们这次粮校同学三十年相会的那种愉悦情绪和强烈感受,只好用两句古诗来拼凑,莫说还有点差强人意。
众所周知“三十功名尘与土”来自南宋诗人岳飞的《满江红》,那是一首激荡人心,让人热血沸腾,慷慨悲歌,精忠报国的爱国诗篇,每每读到它都会涌起不一样的情怀,让人激动,让人敬仰。岳飞虽然在词中自谦“三十功名尘与土”实际上他的英雄事迹和丰功伟绩早已深深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彪炳汗青,名垂千古。
而我一个女流之辈——我不能包括所有同学——正因同学中比我有理想且功成名就的人大有人在——我只是他们中间最不济的那个,既胸无大志,又了无建树,怎敢与这首脍炙人口的《满江红》牵扯上关联?但是断章取义来看,只单单的这句诗,也还是贴合咱们这些默默无闻的无名小辈目前所处的环境、地位和状况了。
虽然一辈子碌碌无为,但还是渴望感情亲情和友情,感情已变成亲情,而亲情就在那里,惟友情是能够联结和添加的,何况咱们都是奔五的人了,离咱们毕业分开已经三十个年头了。有道是草木枯荣,岁月嬗递,人生能有多少个春秋?好像就在弹指之间,咱们这些以前风华正茂风度翩翩的少年还未享受到青春的完美与浪漫就糊里糊涂地跨入中年和老年,青春离咱们已然遥远,人生业已定型,好多纷乱的思绪在渐渐的清晰明朗,咱们少了以前的青涩与稚气,多了世俗的成熟与通达,就像沉寂在河底中的石头,保守、本分,随遇而安,只偶尔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会熠熠闪光……
青春不能重拾,此刻的咱们只能靠回忆来遥望青春,咱们阔别经年,再聚首时也许早生华发,面目全非,早已不是旧时模样,只有从并不清澈的眼神和笑容里依稀捕捉到年少时的神韵和影像,回忆起以前的过往。再聚首时,咱们携著各自的故事,带着未忘却的记忆,刻着满脸的沧桑,在时光深处去慢溯,去回味,去凭吊,去缅怀——咱们以前青涩而又完美的人生岁月。
早在前年就有人在同学群里撺掇三十年的大聚会,个性是年初开始提得越来越频繁。但都在等咱们的领头人,也就是班长发话。咱们好像还是三十年前的8117班,怀着质朴的情感,对班长,对老师充满由衷的敬佩和认同。好事多磨,经过一些辗转反复,最后尘埃落定,8117班三十年聚会方案最后被敲定——由宜昌的同学牵线搭桥,在宜昌召开30年同学大聚会。这要感谢互联网给咱们通讯带来的便捷,也感谢热心的“007”锲而不舍打探同学的精神,更要感谢宜昌同学热情的地主情谊,让咱们的聚会相约在美丽的秋天,相聚在美丽的宜昌。群里一时不知多热闹,辛苦了宜昌的同学,当然还有咱们的班长。(文章阅读网:sanwen)
《守望青春》是咱们这次聚会的主题。宜昌同学拟定了旅行方案,五易其稿,不厌其烦,包括吃喝拉撒,电子显示屏,还有横幅,会议室,摄像,摄影等,面面俱到,而旅行安排委托大三峡国际旅行社,带咱们去游玩三峡大坝、屈原故里、和三峡人家。最费神的是人员不能定夺,因此住宿就不好安排,有的是有要事在身,不敢肯定能否成行,有的排除万难抽出宝贵的时刻只能到场见个面就要走,还有的是临时倡议后到处打探出来的,吴建忠居然找到了几位从来没有消息难度比较大的同学,因此被咱们戏称“007”,眼见得咱们的队伍越来越壮大,群里的人员越来越多,不由得让人喜上眉梢,心里乐开了花。
那几天不知多兴奋,掰著指头算日子,10月3日,这天最之后临,就像“华山论剑”,又像多 *** 会,咱们从四面八方赶往宜昌,有的坐火车,有的坐飞机,有的自驾,怀着共同的目的,带着喜悦的情绪到达指定的酒店“宜昌东山酒店”。在豪华宽阔的大厅,同学们陆陆续续到达。每到一批人,就会引起一片欢笑和惊呼,就像一群没有城府天真浪漫的孩子。咱们握手,咱们拥抱,甚至眼眶都是湿湿的,这是多么难得的相聚。有的容貌依旧一眼就认出,有些却变化好大,不自我说真的不敢相认,就连咱们敬重的班长我都没认出,让人不得不心生感慨。怪不得有人说,岁月是把杀猪刀,把青春的花朵砍得七零八落,此刻咱们只是在刀下茍延残喘了。令人扼腕叹惜的是同学中有三位已英年早逝,还有两位因车祸留下后遗症,元气大伤,此情此景,让人感慨万端,只要健康地活着,身心愉悦,无关功名就是人生的最大乐趣。
宜昌是个历史名城,且有众多旅游景点,还有驰名中外的三峡大坝,在宜昌聚会真的是众望所归,有让人梦想成真的感觉。咱们的日程安排满满的,第一天座谈会,并享受班长的安排的豪华晚宴和唱歌娱乐,第二天,游屈原故里和三峡大坝,生活由赵祥兵赞助,第三天上午游“三峡人家”。而全程的指定白酒由秦道南独家带给,还有旅行用的大巴士费用由肖家荣带给,宜昌同学充分发挥了东道主的作用,出钱又出力,且鞍前马后,无微不至,让人感动不已。过去那些青涩的小男孩,俨然变成温和慈善的父亲级人物。个性是5号的午餐安排在怡和酒店,让我大开眼界,在充满生机的绿色植物园里进餐还是第一次,起初我以为走进了植物博览会之类的场所,偌大的大厅到处都是青翠的热带植物,一簇簇,一丛丛,错落有致,生机盎然,优雅别致,植物郁郁葱葱,鲜花朵朵,流水潺潺,鱼儿在水中自在的游动,空气是那么清新,环境是那么怡人。(高尔基)
两桌同学不断地穿插敬酒,祝酒词五花八门,气氛是那样的温馨融洽。不由得让人想起白居易的诗《与梦得(刘禹锡)沽酒闲饮且约后期》,诗中有“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白居易和刘禹锡两位挚友相逢时争相沽酒,吟诗作赋,豪爽对饮并相约下次见面的时刻,那种兴奋热烈和充满 *** 的场面和咱们此刻的场景是多么的吻合。恐怕咱们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正因咱们人多,场面更壮观,气氛更热烈,且环境又是那么赏心悦目,物质环境与古代不能同日而语,真的恨不得一醉方休,好想时光就此停住,在融融的情意中沉醉,沉醉,不愿醒来……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午饭结束后咱们又要各奔东西。一批批同学又陆陆续续离去。说不尽的温馨话语,道不完的离愁别绪,三天的时光咱们像兄弟姐妹一样,沐浴在温暖的情意中,愉悦得像在云端,有说不完的话语,互相扎堆,絮絮叨叨,诉说著光阴的故事,咱们还相约下次聚会的地点,咱们像申奥一样举手表决,竞争对手是随州的同学,但最终敲定下次定在咱们恩施,下下次定在随州,恩施的同学最多,我坚信人多力量大,必须会把下次的聚会安排得更加细致完善……
……回来后几天在赶工,没时刻写旅行日记,事情最后告一段落,当我在敲打这些文字的时候,心里还是充满喜庆和愉悦,那种温暖而美丽的情愫久久萦绕在我心中,让人无法忘怀。
感悟精选二:
“三十功名尘与土”,岳飞当年不图凌烟阁上题名,但求在收复失地上去施展自我的抱负,这理应是求取功名的过程,尽管功名最终容不得他。个人都有自我为人的打算和为事的目标,都有自我的人生定位,从某种好处说,人生定位就是功名,全力为之、毕身趋之,奋斗不辍,这就是求取功名的过程。耗尽年华,赌尽青春,最终好歹图个自我实现的结果,这是我对“三十功名尘与土”的另类解读。
然而,人生奋斗,并非人人得而主之,有的是不屑,有的是不能。有的,在空旷的生存空间里,却很难找到构筑生存立锥之地的片瓦寸土、在通往性命尽头的路上举步维艰,他们,一度成为这个世界的另类公民。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中国的红色舞台上红极一时的话剧《不准出生的人》,倾述著一个农奴的儿子,一出生就被奴隶的枷锁摧残与奴役的悲催的故事。而另一类政治奴隶,却登不了舞台上不了记录,他们被称为黑五类,对其不是管制、关黑屋,就是被强制劳动而只付给基本生活费,有人戏称这部分人为“黑屋泪”。具体的说,是地主(资本家)、富农、反革命份子、坏份子、右派份子,这是旧社会的富有者(用此刻的标准来看,也富得可怜、富得可笑)——剥削阶级;旧时代的遗老遗少——历史反革命份子;新时代的罪人——现行反革命份子、坏份子、右派份子。他们的子女,亦被划拨为被社会遗弃的人,生来就背着为父母赎罪的十字架——可怜天下父母心!
中国除了有所谓官二代、富二代外,还出品“黑二代”,咱们这片土地,真是无奇不有,父母除了作为遗传基因的载体让子女全面继承外,财富、地位和政治身份的传承也顺理成章。那里有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特产,一群以前被称为“黑五类子女”的人,被历史戏弄的叫做“能够教育好的子女”,其“教育”的唯一方式就是被剥夺工作、上学的权力,被赶到生存的边缘地带去生死由命、自生自灭。在当时,政治审查是每个人步入社会——以致到了之后,步入成年乃至步入少年:读初中——必不可少的法定程序。而政治是决定一切的,在个人档案中,有一栏叫做“家庭出身”的必填栏目,父辈出身不好,务必老实向党交待,虽战战兢兢却务必毫不隐瞒的如实填写。与此同时,还有社会关联一栏,那是更为沉重的一笔,自我的三代血亲中有没有被当时的无产阶级专政压扁的人——即所谓黑五类成员——历史不清白者(尽管他们远远没有黑窑主、黑矿主那样心狠手毒,远远没有强拆强迁者那样的凶残无情),二者有其一,即为社会所不容。
“背着为父母赎罪的十字架”,亦是我及与我同呼吸共命运的人刻骨铭心的回忆,当年,咱们也正因出生于异类而有同样的负罪感,并长期为此而在卑微中茍延残喘。常常在猥琐的思维中自责“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庭,只有一个微弱的声音,在生存的间隙中自催:天地之大,为什么容不下原罪?父辈的罪恶为何要殃及子女?但苦求不得,我务必理解这种残酷的现实,正因我正是那种不该出生的人。
在母亲晚年喋喋不休的唠叨中,有一个叨念逐渐的多了起来:你父亲是黄埔军校七期毕业生。这大约是在夕阳残照下,登上记忆的颠峰回望时,在心灵深处留下的一抹光辉。它使我在父亲辞世半个世纪以后,才感到为人之子在感情上的负载与歉疚,于是,对父亲支离破碎的回忆也次第涌出。而在对父亲的回忆中,印象最深的就是那道剑眉。父亲有一张典型的巴蜀汉子的脸,清朗的线条、略带白净的脸色,有如简洁的山水画在惨淡的灯光之下露出凄苦的微笑。而那对剑眉,又如浓墨重彩横陈在额头,行至转角处却戛然而至。(坚强的个性签名)
关于父亲的状况,从湖南挡案馆寄回的简历有稀疏的几笔记载:罗怒涛,字德馨,别号破浪,四川省南川县人,黄埔军校七期步兵科毕业,黄埔成都本校副官处(二十二期)少将副处长。这些疏疏郎朗的记录只在人生的抛物线上标明了起点和拐点。在父亲走出黄埔以后,自然少不了一番征战杀伐,而在抗日战争中,随部队追南逐北,先后参加过台儿庄、古北口抗战,随远征军入缅参战,随军赴越南理解日本投降,继驻守越南海防。最后,才调任黄埔军校任职,成都解放前夕,率部起义,编入中国人民 *** ,后支遣回家,时母亲已于解放前夕回到老家三台,父亲退役后即回到三台,此后,为生活打拼,餐风宿露难辞,引车卖浆难免,最后,在不公正待遇中染病不治,抛妻别子,嗑然而逝。生不满花甲,盛衰交织,象乱石铺街一般镶嵌在人生的道路上,荣辱交相寓,苦乐交相容。有人说:经历本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如此,父亲生命,足也。
我曾试图在父亲身上找出一些旧军官的特征,然而却不甚了然,除了那一对浓眉外,最大的特点恐怕就是“暴跳如雷”的脾气,这种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就埋下的对旧军官的畏惧与惊恐,就自然的植根在父亲身上。每当他柳眉倒竖时,就让人感到在怒目中潜伏的隐隐雷声,但是他却每每会在一怒之下又紧咬牙关,而雷声却在尚未生成时渐行渐远,直至了无踪迹。而他发怒,对我而言,则常常是正因我不能按照学校、老师的要求严格的去做,但是,谁曾想,老师的要求到了他的身上竟会是这样一丝不茍。
父亲走了,没有留下活在人世的蛛丝马迹,只有黄埔军校旧址的石碑上一行令人陌生的名字,与那些熟悉和不熟悉的姓名一道,供有知和无知的游人们一边磕著瓜子一边打闹的瞻仰,然后,孤立于寒风中,有如一片历史的瓦砾。
父亲是幸运的,他没有活到文革而得以避免成为“牛鬼蛇神”、受尽人世间有形与无形的活罪。我没有尽到作为子女的孝道,在自身受尽屈辱时,常常自嘲的想:就让儿子为你赎尽罪恶,权当尽孝吧。或许,父亲给我的遗产,就是在屈辱中偷生与求存,在茫茫人世,我学习并领悟了忍辱偷生,增强了生存的耐受性,当天聋地哑,不问人世疾苦时,我学习并领悟了求人不如求己,由此,我保留了自我的生存之道:不信神不信教,不攀附不求告。
一个黄浦七期的毕业生,无二奶,无豪宅,无巨款,作为国军将领没有官员的富有与气派,这或许是历史的误会。大半个青春都在还政治上的负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我始终没有受到过家庭的蔽荫,却在父亲的尸骨上颤巍巍的站立起来,当无怨无悔了。黑二代们,自无法与无限风光的官二代、红二代相比,但有着顽强的性命力、自强不息的“当春乃发生”,自食其力的生存资本。他们,无论生存得好与坏,从父辈那里接过的,没有一丝遗产,没有一句劝慰,不靠人搀扶,更不乞讨施舍、赐予,亦不凭借他人的呵护、父母的庇佑,完全靠了自我,默默的,用顽强的毅力与意志,蘸着青春岁月,挥毫书写着大写的人字。他们历尽磨难,受尽屈辱,置之死地而后生,在风涛雪浪中求存,他们是社会的弱者却是求生的强者,守得住清贫也守得住人格。以前有所谓“耻辱的一代”,那个称谓理当另有所归,绝不属于他们。
感悟精选三:
三十功名尘与土
——读周荣池《而立集》有感
前两天飘过市新华书店门口,进去转了一圈出来,手里面多了一本书,作者是本市青年作家周荣池先生。从书名就很明显看出作家的年龄,在这样的年龄出的书,能够视为作者对三十年来的生活的一个文字归纳。封面是我所钟爱的风格,行草“而立集”寓意著作者自由而成熟的思想特质,下方罗列的文章目录,则显示出作者三十年以来的文学足迹。
翻开这本书,没有卷首玉照,也没有名家作的序,只是老老实实的一行字“且以三年文字,纪念三十年岁月”,之后是一篇自序,让读者对这本书的灵魂人物——周荣池的“文学之路”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讲诚信的名言)
散文不像小说那样,作者能够理直气壮地告诉读者,本文纯属虚构。散文能够虚构,但是读者大多数愿意坚信文章里的“我”,就是作者本人。这本书里的“点滴”和“家事”两部分,能够看做是作者的生活体验。务必承认,一切的文学作品,和咱们的生活是有距离的,不论是作者有意识的拉远事实,还是无意识地疏远真相。距离的远近对作者来说,也许不是最重要的,作者看重的是有没有表达出心中的感情,有没有引起读者的共鸣。从我的阅读体验来看,周荣池先生的叙事和抒情,基本上做到了我手写我心的状态。其中有一篇《啃书》,叙述了女儿妞妞的对书的特殊嗜好,我坚信许多初为人父的读者兄弟姐妹有过这方面的体会,作者把这个生活小事写成千字散文,表达出了一个父亲的忧与爱。把平常小事,诉诸文字,构成文章,出版成册,这就是30岁的周荣池先生的一项本领。
周荣池在“读书”部分,证明了他对于文学的观点——文字的成功,在于走向人的心灵。同时也呼吁文学批评家们《放过余秋雨》。谈起《修改的态度》和《稿费那点事》,既充满期望,又心酸无比,我想,这种感觉也是所有爱好写作的人都以前经历过,包括我。众所周知,这个年头,文学的作用和写作者的身份正在被这个急功近利的物质社会无情否定。
“游记”部分记录了周荣池旅行中的所思所想,最喜《印象世博》,几行文字,就把自我的独特的感觉传递给读者——
“出了德国馆,我赶紧打开行囊找烟。我刚拿起火柴就凑上来几个大汉,令我大吃一惊。谁知他们笑得很和气:兄弟,借个火,憋死我了。我明白了原来火比烟重要。”
这段白描文字,行文自然,资料可信,汪曾祺先生强调过语言对写作的重要性,私以为周荣池先生的语言,已经具备了一个作家的语言素养。语言锤炼的过程,就是作家日渐成熟的过程,咱们有理由坚信周荣池的文学之路,越走越宽。
篇末借岳飞名句“三十功名尘与土”送给周荣池先生,期望他以空杯心态,为钟爱和关注他的读者一向写下去。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