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从出土灶具浅谈灶文化灶具是专供人们烹煮食物和烧水用的设备,在日常生活中居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西汉开始在房舍内垒砌有较为正规的灶;在西汉至隋代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墓葬中多发现有随葬的灶具明器,而隋代以后则少见。例如从南朝开始,往往在前端灶口处增设有高耸的挡火墙,在灶口一侧置放熄薪炭罐,并使用火钳等。
从出土灶具浅谈灶文化
灶具是专供人们烹煮食物和烧水用的设备,在日常生活中居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人在“送死如事生”观念的支配下,幻想死后仍能像生前一样生活,于是将实用器皿或仿制的模型器即明器(冥器)随葬。灶的实际形体庞大,故墓葬发现的皆为明器,既有滑石琢磨的,也有青铜铸造的,而更多的则为陶瓷烧制。由于这些灶具明器都是仿照实用器 ... 的,不少生动的雕塑所形象展示的正是当时的真实生活场景,因此可以作为研究古代灶具演变及生活习俗的重要实物资料。
从各地考古资料得知,先秦时期的人们一般是在屋内对着门口处设一灶坑或火塘,除用作烧水做饭外,还有照明、取暖和保留火种的功能。从西汉开始在房舍内垒砌有较为正规的灶;在西汉至隋代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墓葬中多发现有随葬的灶具明器,而隋代以后则少见。西汉早期曾在同一座灶上开有多个灶门,到后来不再出现这一现象,人们选择了开一个灶门的形式,只需在一处塞柴烧火,即可同时煮饭烧水。从灶体的造型由长方形逐步改进为椭圆形、船形、鸟形、券篷形等多种形式看,其目的是为了增大灶膛空间,利用冷热空气的对流回旋,使柴薪完全燃烧,热量得到充分的利用。古人还对整座灶台进行了合理的安排:在火力最大的火眼上置锅,可用作烹饪;在火力较均衡的火眼上置釜、甑,可用作蒸煮;离灶门最远处的火眼火力最弱,便在上面置罐用于温水。
通过总结实践经验,人们垒砌灶的工艺也不断得到改进。例如从南朝开始,往往在前端灶口处增设有高耸的挡火墙,在灶口一侧置放熄薪炭罐,并使用火钳等。有了挡火墙,在锅台前烹饪的人可免受烟熏火燎之苦,也可阻挡烟灰飘落灶台及锅、甑内,以保证灶台的清洁和食物的卫生。有了熄薪炭罐,便可将未烧尽的柴火放进罐内熄灭,或留待下次再烧,或改作烤火取暖之用,堪称是经济节约之举,也是消除火灾隐患的安全设施。有了火钳,等于加长了手臂,在挟置燃烧着的柴火时也不致于被明火灼痛烧伤。到后来,人们还在灶壁上添绘龙凤呈祥、鸟雀花卉之类情趣盎然的图样,或书写上“招财进宝”、“小心火烛”之类的吉祥语、警诫语,更是将实用性和艺术性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使灶成了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来源:石狮日报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