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会滋生数不尽的蚊虫和微生物,所以古中国的先民要想抵达孟加拉湾,最大的敌人不是当地土著,而是野兽、瘴气和毒蝎,换句话说这根本不是一场同人类的战争。对古中国来说,印度洋的吸引力远不像今天这样大,而且令人闻之色变的缅北平原直到上个世纪仍是疟疾泛滥的温床。由此可见,古代中国强盛之时控制云贵高原并不困难,但要穿越缅北抵达印度洋就不那么容易了,起码这一过程的敌人看不见摸不着,毕竟它们根本不是人。

21世纪是属于海洋的时代,作为一个陆海并重的国家,没有什么比直面大洋更值得我们向往了。很多朋友会想古代中国距离印度洋咫尺之遥,为什么自始至终未能将疆域延伸至这里呢?从地图上看,青藏高原南部是一马平川的印度恒河平原,云贵高原西南是无遮无拦的缅北平原,既然中原王朝已经占据了制高点,接下来俯冲南下不是顺理成章的事吗?即便考虑到青藏高原与恒河平原之间地势陡峭,可云贵高原与缅北平原之间却是平缓过渡的,从云南进入缅甸甚至比进入四川都要容易得多,但中国人为何止步于云南,而不继续南下呢? 这个问题的潜在逻辑建立在平原比山地更容易征服,而且以高打低占有地利之便,如此简单的道理在中原地区得到过无数次印证。在人们的传统认识里,高原山地可耕面积小,生存条件恶劣,人口不易大量聚集,而平原地区沃野千里、适宜农耕,军队便于随时补充给养,因此面对孟加拉湾北部的肥美之地,云贵高原的山民们没有不眼馋的道理。可惜凡事必有例外,在东南亚我们首先要弄明白的一个问题是:平原真的比山地更适宜人类居住吗?为此我们来看一张云南和缅甸的人口分布图。 缅北克钦与实皆均属于地地道道的平原,其面积各为9万平方公里,人口却分别只有180万和540万,而北方的云南面积39万平方公里,却坐拥将近4800万人。人口密度上的显著差别无疑昭示着这样一种现象:地图上看似一片绿的平原沃土在现实中却未见得是什么好地方。实际上仔细分析当地的地理环境你会发现,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一路北上,遭遇云贵高原后就地沉降,所以这里从来不缺雨水。炎热的气候加上充沛的雨量在杂木丛生的缅北树林里会发生什么?会滋生数不尽的蚊虫和微生物,所以古中国的先民要想抵达孟加拉湾,最大的敌人不是当地土著,而是野兽、瘴气和毒蝎,换句话说这根本不是一场同人类的战争。 与缅北凋零的人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云贵高原和缅南沿海,前者得益于海拔较高、空气清爽;后者则是因为紧邻海湾、排水便利。古代缅甸的地方强权大多发端于缅南并在沿海地区形成次级农业中心,因此很难想象中原王朝的军队在穿过浓密的原始森林之后还能毫发无损地抵达孟加拉湾沿岸与缅军主力决战,这在现代医学问世之前几乎不可能。乾隆年间,大清帝国曾经做过类似的尝试,却始终无法解决疾病和后勤问题。在清缅战争中,尽管清兵一路保持攻势,但受制于疟疾和瘴气,实在无力将兵锋延伸至缅甸核心区域,最后连额驸福灵安也因疟疾而死,此战不了了之。 对古中国来说,印度洋的吸引力远不像今天这样大,而且令人闻之色变的缅北平原直到上个世纪仍是疟疾泛滥的温床。冷战期间,中苏曾有过对全球战略的粗略分工,即苏联对付欧洲,中国负责东南亚。当时昆明军区的另一重身份是东南亚方面军司令部,随时准备在局势有变的情况下推进到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然而数千年来令人束手无策的疟疾同样是横挡在中国人面前的一大障碍,为了打赢这场微生物战争,一项重大科研项目紧急上马,后来其演变为举世闻名的医学成果:青蒿素。 由此可见,古代中国强盛之时控制云贵高原并不困难,但要穿越缅北抵达印度洋就不那么容易了,起码这一过程的敌人看不见摸不着,毕竟它们根本不是人。
本文标签:战争古中国历史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