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在中国小说史上,有一篇被奉为是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儒林外史》。这也是继《金瓶梅》之后,在中国小说史上完成了从传奇性到现实性的过渡,描写的对象更贴近现实人生。

在中国小说史上,有一篇被奉为是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儒林外史》。这也是继《金瓶梅》之后,在中国小说史上完成了从传奇性到现实性的过渡,描写的对象更贴近现实人生。闲斋老人曾在《儒林外史序》中指出「 ”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深度批评了科举制度对文人造成的伤害。 在这其中,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人物,终其一生,都是在科举上生存,那就是「 ”考神”范进!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古代,天下读书人都以考取功名为毕生所求,秉承「 ”学而优则仕”的方针,一直以来都刻苦读书,参加科举,不知道祸害了多少读书人,埋没了多少人才! 范进就是其中一员,年少时就参加科举考试,但一直未曾考过,直到五十四岁了,还是一个童生!何为童生?有人说秀才以下的读书人统称童生,但是明史记载来看,通过了县试、府试的才能叫做童生,童生这才有资格参加院试,有机会成为秀才! 而成为了秀才,这才算是真正的踏上了科举制度之路!显然范进前半生,一直在为踏上科举之路而奋斗! 古代常说「 ”穷酸秀才”,可以看出,虽然中了秀才,也并不见得有多光荣,但是若不中秀才,那会更加凄惨,就像范进这样。 书中描述范进的落魄,他的家是这样的「 ”家里住着一间草屋,一厦披子,门外是个茅草棚。正屋是母亲住着,妻子住在披子里。”可见他家是多么的落魄! 这也难怪,范进一生只为读书博取功名,想要一夜成名,自然就不会去考虑家庭,甚至生存问题他都不去考虑!一直被岳父胡屠户 ... 是「 ”烂忠厚没用之人”。 但范进真的像是胡屠户口中所说的这样吗?当然不是!这从范进中举之后就可以看出,范进其实是深谙官场人生,老谋深算之人! 范进中了举人之时的态度跟举动就可以看出来。揭榜之日,范母吩咐范进:「 ”我有一只生蛋的母鸡,你快集上去卖了,买几升米来煮粥吃,我已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这里可以看出,范进心里并没有生活观念,也不会对旁人关心,自己生母都饿的看不见,范进却不知道想办法弄点吃的,真是迂腐无能的表现! 接着写到「 ”范进慌忙抱了鸡,走出门去。”别人吩咐才知道去做,这已经不是愚昧来形容了,后面邻居找到他时,只见他抱着公鸡,手里插了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毫无生活经验,无能到极致!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再看看中举后的范进表现。 回家之后,看着屋里升起来的报贴,看了一遍,又念一遍,不自觉的疯了!这里可以看出,范进的一生所愿终于得偿,但是心理承受能力却不足,以至于兴奋过头,疯了!后来被岳父一巴掌拍醒,这才缓了过来。 后面张乡绅来攀关系,范进是怎么做的?迎了出去!这是给足了张乡绅面子。进屋之后平磕了头,张乡绅说道:「 ”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这里的「 ”世先生”是对有世交的平辈人的称呼,范进道:「 ”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这里范进立刻说了句晚生,将自己位置放低,同时又说是久仰大名,只是没有机会去拜见。再次给了张乡绅台阶,让他显得不是因为自己成功了才来攀附。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一些像是之前迂腐无能的范进所能做出来的吗?显然不是。 范进之所以能做出这等举动,那是因为每次范进考试,都会在心中想象自己做官之后的情形。虽然他对于生活甚至家庭都不在乎,但是从他热衷于考取功名来看,他对官场之道很可能已经了如指掌! 再到后面张乡绅赠与房屋银两,范进却一直假意拒绝,直到张乡绅急了,这才勉为其难的收下。范进是真的不想要这些钱财吗?肯定不是,他一辈子考取功名为的就是荣华富贵,怎么可能拒绝钱财呢! 在这里可以看出范进的老谋深算,张乡绅只是初次见面,本来就是来送钱的,自己若是别人一个就伸手接着,显然会被张乡绅所耻笑。而对于这种情况,最好的做法就是抻着,还未为官,就要先表现出自己的清廉,而且还得让张乡绅是执意硬送给自己,自己不收倒是不给张乡绅面子的样子。这一点,范进跟张乡绅都心知肚明,而且经过这次简短的交手,张乡绅日后只会更加的努力巴结范进,不会因此而轻视。 这就是范进的手段,再看他是如何处理这些钱财的。立刻包了两锭给了胡屠户,而胡屠户却又不好意思收。这就是范进故意给他的心理造成一定得压力,这钱财当场打开,对于经商的胡屠户来说算是一种冲击。 胡屠户之前一直 ... 范进,甚至啐他一脸,对他很是瞧不起。但是今天范进却是名利双收,而且当场给自己钱财,这让胡屠户的心理反差之大难以承受。而范进要的就是这种效果,让瞧不起自己的人,对自己心生敬佩,而且要从心底产生敬佩! 要不怎么说范进是老谋深算呢,在戏弄了自己的老丈人之后,接着给了他一个台阶「 ”眼见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是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这是典型的收买人心,从此以后他还会缺银子吗?但是这样说话,这种做法,却深受胡屠户及众人赞赏!一种仁爱有心的形象立刻在众人面前树立起来。 文中写到「 ”自此以后,果然有许多人来奉承他:有送田产的,有送店房的,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图荫庇的。”,这些与之前落魄被众人耻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满了讽刺的味道! 范进能中举,还要感谢一个人,也是他的贵人,决定其一生命运之人,周进周学道!当时周学道虽也请了几个看文章的相公,却自心里想道:「 ”我在这里面吃苦久了,如今自己当权,须要把卷子都要细细看过,不可听着幕客,屈了真才。”正因为周学道的这一点尽职尽责,这才发现了范进!只是范进试卷开始也被周学道嫌弃,认为荒谬之言! 范进的文章难道真的是荒谬之言吗?从他之后的接连高中就可以看出,不是!而且文采出众,只是很难被普通人理解,而院试考官以及阅卷相公们则是水平有限,经验不足罢了。 幸而周进心生善念,可怜范进这一生的执念,因此才将试卷读了三遍,这在院试之中,显然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就像现在中考高考阅卷,没人会对一篇文章连读三遍! 周进在读完第三遍后,不觉叹息道:「 ”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理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范进的文章写的非常好,好到普通试官都不可能读懂的地步!这种文章,你能说是一个迂腐无能之人写出来的吗?有犀利的点评,自然就有智慧的存在,这种心智的人,很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绝对不会迂腐! 另外周学道的这一番话,也是讽刺了当时官场的 ... ,以及科举选人制度的缺陷!至少在他面前,范进这种人才就被埋没了半生! 正是周学道的认真,才让范进中了秀才,之后才会平步青云,最后中了进士,授职部署,考选御史,数年后钦点山东学道!官居高位,一生愿望实现! 之前我们说过范进深谙官场之道,在临行前,他去拜见了自己恩人周进,看看周进有什么吩咐需要自己去做。范进去拜见周进,真的只是想报恩吗?不是。当时周进已经官居国子监司业,什么地位,相当于全国最高学府的副校长!而范进只是学道,也就相当于现在的省教育厅厅长,显而易见,范进是想利用自己的报恩来攀附关系,希望得到周司业的重视!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范进的虚伪,在自己进入仕途后,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任何事情都办的井井有条,待人接物方面也是老谋深算,滴水不漏。但是在那之前,却宁肯让自己的母亲跟妻子承受生活的重担却不曾想过一点办法。整日只知道装疯卖傻来达到自己考取功名的目的,实则奸诈小人一个! 范进中举的前后行为,讽刺了一些在科举残害下文人扭曲的心理,同时也讽刺了当时一些社会现象,趋炎附势,虚情假意, ... 等等。将一个人丑陋的一面揭露的彻彻底底! 因此,范进的一生即可怜又悲哀,快要走到头了,结果心愿了了,却又晚节不保,将自己丑陋的一面展现给了世人,可悲可叹!
本文标签:周进秀才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