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唐代志怪故事,《广异记》两则——王僴,刘可大

王僴 唐朝开元末年,有个叫王僴xiàn的人去考通事舍人。 进京城后,在皇宫西门外一棵槐树下歇息。 忽然听见宣读诏书的声音,接着来了几个骑马的人,看样像是宫中的使者,他们对王僴说:「 ”王舍人,奉命传你!” 王僴弄不清他们是谁,只好仓促的骑上马随他们而去。 跑了半天,进了华岳庙。使者让王僴呆在另一个院里,并警告他说:「 ”不许偷看。”然后就进去了。 王僴正呆坐着,忽然传来阵阵拷打和哭叫声,就跑去偷偷看,一看竟是自己的妻子被吊在树上拷打。 王僴没有办法,只能痛苦地站在那里看着。 不一会儿那使者转来,见王僴满面悲然,问是为什么,王僴忍不住哭了起来,说出刚才看见的事。 使者说:「 ”本来打算把你留在这里,现在你妻子已死,就不能留你了。若再延误时间,你妻子就没救了。你快回去开棺材,这里马上放她回去。” 说罢让左右赶快牵马送王僴回去。 不一会,牵来一只狐狸,王僴顾不上许多,只好骑上狐狸。 那狐狸跑起来竟象风一样快,两天就到了家。 原来是王僴的魂骑着狐狸回来了,而王僴本人则不能说话了。 魂到家后,立刻打开棺材,看见妻子已经复活。 妻子问王僴:「 ”你怎么回来了?”全家分外高兴。 过了十几天,王僴本身才回到家。 据说王僴回来后十几天不会说话,直到他的魂说了一句:「 ”王僴回来了。” 魂和肉身才合到了一起。 【原文】王僴者,少应通事舍人举。开元末,入京。至阙西,息槐树下,闻(闻原作为。据明钞本改。)传诏声。忽见数骑,状如中使,谓僴曰:「 ”为所宣传,真通事舍人矣。”因以后骑载僴。僴亦不知何人,仓卒随去。久之,至华岳神庙中。使置僴别院,诫云:「 ”慎无私视。”便尔入内。僴独坐,闻棒杖楚痛之声,因前行窃窥。见其妇为所由系颈于树,以棒拷击。僴悲愁伫立,中使出,见惨怛而问其故。僴涕泗,具言其事。使云:「 ”本欲留君,妻既死,理不可住。若更迟延,待归之后,即不能救。君宜速还开棺,此即放妻活。”乃命左右取驿马,送王舍人。俄见一狐来,僴不得已,骑狐而骋。其疾如风,两日至舍。骑狐乃其魂也,僴本身自魂出之后,失音不言。魂既至家,家人悲泣。僴命开棺,其妻已活,谓僴曰:「 ”何以至耶?”举家欢悦。后旬日,本身方至。外传云:「 ”王郎归!”失音已十余日。魂云:「 ”王郎至矣。”出门迎往,遂与其魂相合焉。(出《广异记》) 刘可大 唐朝天宝年间,有个叫刘可大的秀才进京考举人,途中遇见一个衣冠华丽的少年公子,手里拿着弹弓,后面有很多随从。 少年对刘可大很友好,在一起走了好几天。 到华阴县时,少年说自家的庄园在县城东面,约秀才去住两天,秀才就跟去了。 一看庄园房舍非常宏伟,少年安排秀才在前厅室内歇息后就出去了。 秀才从中门向后院大厅里偷偷一看,见一个大官模样的人正在厅里问案,后院有很多囚犯,很多犯人正在被拷打用刑,一片悲惨的哭叫声。 秀才怀疑这里大概不是人间,心里恐惧,想赶快离去。 这时那少年回来了,发现秀才已偷看了后院的情景,质问道:「 ”刚才不是告诉你不许偷看,你怎么不听?牵累了你怎么办?现在既然你已经看见,我也就不瞒你了。我父亲就是华山神。不过你我既然是朋友,我会使你得到好处的,你不必怕。” 不一会要开饭了,少年对左右说:「 ”去拿些人间的食物,给刘秀才吃。” 于是拿来了酒饭,相对边饮酒边欢叙,招待得无微不至。 秀才请出少年查一查自己今生官运如何,今年能不能考中。 少年就命一个穿黄衣的官去查。 黄衣官查后说:「 ”刘秀才明年可以考中进士,今生可以做七任官。” 秀才心急,苦苦请求今年就考中作官。 黄衣官说:「 ”如果今年考取,只能当一任县尉小官,请您珍惜自己的前程。” 刘可大仍然苦苦央求,少年只好为他把本子改了。 那黄衣官员边走边遗憾地说:「 ”这人真是,屡次央求,可惜要减自己的官路。” 刘可大怕鬼神说的话不一定准,固执地去求那少年,后来因为这样竟失去很多官职。 明年可大辞别那少年,到京城赶考,结果是只当了个荥阳县的县尉,过了几年就死了。 【原文】刘可大,以天宝中举进士,入京。出东都,途遇少年,状如贵公子,服色华侈,持弹弓而行,宾从甚伟。初与可大相狎,数日同行。至华阴,云:「 ”有庄在县东。”相邀往,随至庄所。室宇宏壮,下客于厅。入室良久,可大窃于中门窥觑,见一贵人,在内厅理事。庭中囚徒甚众,多受拷掠,其声酸楚。可大疑非人境,惶惧欲去。初少年将入,谓可大慎无私视,恐有相累。及出曰:「 ”适以咨白,何尔负约?然以此不能复讳,家君是华山神,相与故人,终令有益,可无惧也。”须臾下食,顾从者,别取人间食与刘秀才。食至相对,各饱,(饱原作保。据明抄本改。)兼致酒叙欢,无所不至。可大求检己簿,当何进达,今年身事复何如。回视黄衫吏为检。有顷吏云:「 ”刘君明年当进士及第,历官七政。”可大苦求当年,吏云:「 ”当年只得一政县尉。相为惜此,可大固求之,少年再为改。吏去,屡回央央,惜其减禄。可大恐鬼神不信,因再求之,后竟以此失职。明年辞去,至京及第,数年拜荥阳县尉而终。(出《广异记》)

唐代志怪故事,《广异记》两则——王僴,刘可大的更多相关文章

  1. 张三甲只用六年就考上武状元,为何孙禄堂蹉跎十年也不去考武举?

    作者兰台,系头条号签约作者有朋友给我留言说,孙禄堂等人不去考武举是因为他们不屑于考武举,去王府教拳做教头比考武举强多了。我想告诉这些朋友,这种看法打错特别,完全是不了解清末武林生存环境的胡说。

  2. 因中举而发疯的范进,官运亨通,青云直上,科举高中的人都不简单

    阶层上升的实现,本来就相当艰难,不管古代还是当下。在古代,科举是寒门子弟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

  3. 古代志怪故事——蒋惟岳,华阴村正,曲秀才,柳 崇,僧太琼

    蒋惟岳蒋惟岳,不惧怕鬼神。

  4. 唐代志怪故事,《广异记》两则——王僴,刘可大

    王僴唐朝开元末年,有个叫王僴xiàn的人去考通事舍人。进京城后,在皇宫西门外一棵槐树下歇息。

  5. 聊斋之柳秀才(一场蝗灾道出了为官之道)

    明朝期间,青州兖州一带发生蝗灾,渐渐地蝗虫又飞集沂州。沂州的县令非常忧虑。一天办完公后睡在衙门里,梦见一个秀才来拜见。秀才相貌雄健,身材高大,带着高冠穿着绿色的衣服。【原文中这个秀才是峨冠绿衣,冠服制度在明朝是十分严苛的。

  6. 考秀才6次落第,被嘲愚笨,却一路逆袭考中进士,他凭什么?

    提起曾国藩,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作为一枚六次考秀才不中的真学渣,曾国藩在27岁时考中进士,随后一路青云直上官居二品;在一众瞠目结舌的目光中,创办湘军,成为大清王朝的中流砥柱,位极人臣。

  7. 古代读书人怎么生存?你绝对想象不到

    在古代西方拥有特权的人,被称为贵族;比如骑士就属于最低等的贵族阶级;在古代中国,读书人,也同样属于最低等的贵族阶级。那么古代读书人一般都从事什么工作呢?刚才说了,读书人也是分等级的,不同的等级工作肯定有相应的不同。做幕僚也是读书人的最佳途径,因为给官老爷出谋划策,你也就进入了统治集团,不仅可以拓展自己的人脉,如果干的好,得到自己领导赏识,更可以为以后自己做官做铺垫。

  8.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增广贤文》里记载过一句话,现代的老人也经常挂在放在嘴边,那就是:「”儿孙自有儿孙福。”意思是儿孙自有子孙的福分,父母不必为其担心。提到这句话,很多人只知道上句,却不知道下句,其实对比上句,下句才是经典,可惜很少有人知道。关于这个典故,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传说,明朝宣德年间有个秀才姓罗,他因家境贫寒考场失意,最后只能远离家人,到其他地方当个教书先生。罗秀才有妻有儿,妻子是大家闺秀,他不在的时候只

  9. 城隍爷断案:秀才不安分,免赏挨打;给银子不要,受穷活该

    比如,与我们打交道最多的神灵就是土地爷,因为我们的吃喝拉撒睡,都在他的地盘上,他就好比我们的街道负责人。土地爷上边就是城隍爷,他就好比一个城市的市长。

  10. 秀才高中后欲弃糟糠,大诗人写首诗送给他,仅28字一语点醒梦中人

    宋朝出了个陈世美,因抛弃糟糠被...了上千年。

随机推荐

  1. 培植善心,坚持行善有善报

    培植善心,坚持行善有善报《周易》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例如京剧《奇双会》的唱词中有“结草衔环”之句,就是用成语典故来说明有恩必报和善有善报。它启示我们,只要培植善心,坚持行善,就必有善报。当然,倘若从施恩者的角度来说,“衔环”也可以表示善有善报之意。这两个典故都勉励世人,要培植善心,一心向善,只做好事,不做坏事,因为只有播种善因,就能收获善果。

  2. 总有一些风景 让你想起某些好时光-感人的情话

    十六、不要指望别人你要努力你想要的要你自己给自己十七、【再找不到第二个你我措手不及。

  3. 一个坏印象

    有六个人搭乘火车旅行,坐在同一车箱内。其中五个很安静,也很规矩。但第六个是个粗鲁的年轻人,给其他乘客招惹了许多麻烦。最后,这位年轻人在一个车站带着两个沉重的皮箱下了车。没有一个旅客帮他的忙。>年轻人转过身子,拎着两个沉甸甸的皮箱,匆匆赶了回来。>当火车再次启动时,叫他回来的旅客打开窗户说:“一个极坏的印象!”

  4. 大明国督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弘光政权建立后,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时称“史阁部”。史可法遂至扬州,继续抵抗清兵。史可法的部下在这种情形下,仍率余部继续鏖战,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复多尔衮书史可法大明国督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顿首谨启大清国摄政王殿下:南中向接好音,法随遣使问讯吴大将军,未敢遽通左右,非委隆谊于草莽也,诚以大夫无私交,《春秋》之义。

  5. 伤感说说看完想哭的 如果说伤心总是难免的,你又何苦一往情深-感人的情话

    一、每个人心底都有一个柔软的所在,记录著过往的点滴。

  6. 大汉帝国那些事儿之五,王者归来,沛县起义

    陈胜吴广闹革命,革命的春风很快的吹到了沛县,这个时候的沛县县长大人正与萧何曹参二人坐在一起,商量对侧,毕竟嘛,沛县县长只是个文弱书生出生的,对于行军打仗却一点都不入道,眼看周边城池纷纷起义,要么和秦军对着干,要么和起义军对着干,而自己十数年的寒窗苦读,贵为秦国父母官,自己如何做抉择?最后他还是将目光放在了萧何的身上,毕竟嘛,萧何入境在他的眼中,已然成了主心骨,询问了个来回,却听萧何说。

  7. 大放厥词成语故事_成语“大放厥词”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成语】大放厥词 【拼音】dàfàngjuécí 【解释】厥:其,他的;词:文辞,言辞。原指铺张词藻或畅所欲言。现用来指大发议论。 【成语故事】 “大放厥词”这个成语,出自《韩昌黎全集·祭柳子厚文》,参考《新唐书·柳宗元传》。 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柳...

  8. 【炉氲】的意思是什么?【炉氲】是什么意思?

    ●唐张籍《宛转行》:「炉氲暗徘徊,寒灯背斜光。」★「炉氲」在《汉语大词典》第9916页第7卷314参见:炉氲词条推荐

  9. 商朝是什么时候建立的?

    商朝是继夏朝灭亡的一个朝代,它也是中国历史的第二个朝代。商朝共三十主、十七世。商朝是什么时候建立的?经过11次战争,无敌于天下,使得夏王朝空前的孤立,又利用有缗氏的反叛,起兵打败夏桀王于鸣条之野,一举灭夏。商汤的孙子「太甲」在位时无道,伊尹把他放逐而由自己摄政。三年,太甲悔过,又迎归复位、勤俭爱民、诸侯亲附,社会安定,被称为守成之主太宗。在第八代商王「雍已」时,曾发生过有诸侯不朝的情况。

  10. 国庆节的由来100字

    国庆节的由来100字参考一: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在隆隆的礼炮声中,中心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庄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国人民经由一百多年的英勇奋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央人民政府透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1949年9月的政协一届一次会议上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节。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