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了解自己就是了解大多数人。

(了解自己就是了解大多数人。) 「 ”犹疑是一种避免错误、逃避责任感的方式,即:如果什么决定也不作,那么就不会出现任何错误和问题。” 齐国军队入侵鲁国边境,守边境的官吏报告后,桓公的态度是有敌人入侵就战斗,不用请示。因为守边境的官吏不是先战后请示而是先请示后开战,所以这看似简单、正确的指示中却有着逃避的意味,对错误的恐惧是鲁桓公犹疑的根源。 对于追求完美的人来说,犯错误会带来难以言状的恐惧,从而每次决策都会成为一件生死攸关的大事。鲁桓公让边境官吏根据自己的力量自主应对齐国军队的入侵,不说本身一个边境官的能力有多大,再说「 ”兵者,国之大事”,左传中哪有与政治无关的战争呢?逃避才是犹疑的根源。 ----------------------------------------------- 左传《桓公十七年》 传 夏,与齐国军队在奚地交战,是为了边境冲突。当时齐国军队入侵鲁国边境,守边境的官吏来报告,桓公说:「 ”边境上的事,谨慎地守卫自己一方而防备意外的事发生。姑且尽自己的力量防备就是了。有外国军队入侵就与它战斗,又何必请示呢?” ----------------------------------------------- 「 ”一种人是尽可能多地避免决策,尽可能久地推迟决策;另一种人是随手拉一个替罪羊以嫁祸于人。” 鲁桓公对边境官的要求,完全满足了逃避的两个条件,一是尽可能推迟决策,二是让边境官吏自己应对。前者,国君面对一个国家军队入侵没有应对策略,这种「 ”根本不行动”只会让国家陷入困境;后者,国君甩锅给边境官吏,这种冲动、欠考虑的行为只会让边境官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失败也是可想而知的了! 一、错误一定有。 一个人不必在任何时候都100%正确,人是通过行动、出错、纠正错误这一过程前进的,这是万物的本质所在。面对「 ”齐国军队”入侵,鲁桓公还把它主观上想象成日常的「 ”边境冲突”,这显然不合适。可想而知,「 ”没有准备的应对行为”这种错误会带来多少的后续错误,起码边境守军会遭受损失。 「 ”人需要思考事实,推测不同行动的后果,选择最佳方案然后去做”,无动于衷就无法改变或纠正错误!事实是齐国是军队在入侵,只让边境官吏以自己有限的力量应对入侵显然后果不会好,难道「 ”姑且尽自己的力量防备就是了”真的就是最佳的方案么? 二、错误肯定多。 无论在哪一个地方,哪怕最成功的人,其在错误中的时间也要比正确中的时间多得多。在多数情况下,胜利者也都不是常胜将军!胜率能达到50/50也就谢天谢地了!「 ”边境官吏向鲁桓公报告”,本身这个行为就是证明了他没有决策权,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应对「 ”齐国军队”的入侵。没有决策能力会造成多少错误呢?这些错误会带来多少错误时间呢? 「 ”1次成功的决策背后可能是数以千计的失败决策,1次成功的事件背后可能是数以万计的失败事件”,那么1次失败的决策和1次失败的事件会造成多达的损害呢?答案是何止千万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当权者担着重大的责任,唯恐哪个细节做的不到位造成严重的后果,而鲁桓公竟然在战争之事上「 ”大事小做”、「 ”充分放权”,这真是太可笑了!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啊! 三、错误不可怕。 也许只有做一个「 ”小人物”才会永不犯错。对犹疑心理有帮助的是认识到自尊和保护自尊心在犹豫过程中起到的作用。鲁桓公恰恰不是一个「 ”小人物”,作为鲁国国君以「 ”姑且尽力防备,有入侵就战斗,何必请示”这种看似大气、实则托大的话来体现自己的自尊心,最终只会自毁。 「 ”犹豫不决是害怕错了会伤自尊心,你需要说服自尊心为自己服务”,包容始终是说服自尊心最好的 ... ,即:包容不确定性,包容错误,包容问题。边境官吏接到鲁桓公的指示就与齐国军队在奚地交战,这种行为姑且就用「 ”试错法”的理由去接受吧!反正错了,鲁桓公也会少一根头发,可是边境的军民就惨了!
本文标签:鲁桓公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