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那时,张恨水亡父不久,失学在家,堂兄张东野邀他到上海读书,后报考苏州蒙藏垦殖学校被录取。二次革命失败,学校被迫停办,他不得已返回家乡潜山。这是他第一次出行,无果而返。这时,郝耕仁、张楚萍都在上海,他们一同过着潦倒的生活,却也自得其乐。在这时,我作了好几部小说,一是章回体的《青衫泪》,体裁大致像《花月痕》,夹着许多辞章,但是谈青年失学失业的苦闷,一托之于吟风弄月,并不谈冶游。

作者简介:解玺璋,知名评论家、学者、近代史研究者。季我努学社顾问、季我努沙龙讲演嘉宾。从事报刊编辑、图书编辑二十余年,曾获多种全国及北京市文艺评论奖,著有《梁启超传》、《一个人的阅读史》、《喧嚣与寂寞》、《雅俗》等。 第一次大约是在民国四年(1915年)至民国五年(1916年)的冬春之际,张恨水年纪在二十到二十一岁之间,而非很多书、文所言之民国二年(1913年)。那时,张恨水亡父不久,失学在家,堂兄张东野邀他到上海读书,后报考苏州蒙藏垦殖学校被录取。二次革命失败,学校被迫停办,他不得已返回家乡潜山。这是他第一次出行,无果而返。 >张恨水 >这期间,母亲似乎还没有和他谈到婚姻问题。很快,他因求学心切,再次离开家乡,来到南昌,进了一家补习学堂,补习英语和数学,为考大学做准备。但由于经济上难以支持,他便离开学堂,借了一笔川资,到汉口投奔本家叔祖张楚萍(犀草)去了。他在汉口时间不很长,小报馆的工作并没把他留住,民国三年(1914年)岁末,张东野来汉口演戏,介绍他加入剧团,随后就去了湖南,并于半年后辗转来到上海。这时,郝耕仁、张楚萍都在上海,他们一同过着潦倒的生活,却也自得其乐。这一年的“七夕”之夜,他与张楚萍“落拓过金陵”, 散步江边,遂口占《七夕诗》一首:“一度经年已觉稀,参横月落想依依。江头有个凭栏客,七度今宵尚未归。” 诗中不仅感叹了张楚萍的身世,而且隐含着规劝之意,只是没有提到他自己,可见,当时他还是单身,还不存在婚姻问题。到了十月,秋风渐凉,他又害了一场病,在上海就住不下去了,于是,他便借了路费,再次打道回府。 >张东野 >他与徐文淑的婚姻,大约就发生在此次回乡之后,与民国五年(1916年)五月为营救张东野、张楚萍三赴上海之前。张恨水很少谈及自己的婚姻,他的长篇回忆录《写作生涯回忆》及《我的创作和生活》对此事都只字不提,只有《我的小说过程》提到一句,为了说明问题,我把这段文字都抄在这里: >徐文淑 >二十一岁,我重别故乡,在外流浪。二十二岁我又忽然学理化,补习了一年数学。可是,我过于练习答案,成了吐血症,二次回故乡。当然,这个时候中耗费了些家中的款子(其实虽不过二三百元,然而我家日形中落,已觉不堪了),乡下人对于我的批评,十分恶劣,同时,婚姻问题又迫得我无可躲避。乡党认为我是个不可教的青年,我伤心极了,终日坐在一间黄泥砖墙的书房里,只是看书作稿。我的木格窗外,有一株极大的桂花树,终年是青的,树下便是一院青苔,绝无人到,因此增长了我不少的文思。在这时,我作了好几部小说,一是章回体的《青衫泪》,体裁大致像《花月痕》,夹着许多辞章,但是谈青年失学失业的苦闷,一托之于吟风弄月,并不谈冶游。 谢玺璋:《张恨水传》 编辑:浙江大学近现代史硕士生 萧宸轩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张恨水风弄读书文学上海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