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古代的文人百百款,可以不拘小节,可以放浪形骸,什么都可以,什么都随性。眠花宿柳不是好色而是「风流」,脏兮兮不洗澡不是邋遢而是「名士」,躲到山上搞自闭不见人叫做「隐逸」,指桑...槐、泼妇...街叫做「口才辩给」,简直可以说是百无禁忌,啥都可以!虽然可以自我感觉良好地宣称「我自名士自风流」,但是有个基本原则牢不可破,谁只要违反了,即便才高八斗貌似潘安也会被...到火星上去,被批评到一文不值永世不得超
古代的文人百百款,可以不拘小节,可以放浪形骸,什么都可以,什么都随性。眠花宿柳不是好色而是「风流」,脏兮兮不洗澡不是邋遢而是「名士」,躲到山上搞自闭不见人叫做「隐逸」,指桑 ... 槐、泼妇 ... 街叫做「口才辩给」,简直可以说是百无禁忌,啥都可以!
虽然可以自我感觉良好地宣称「我自名士自风流」,但是有个基本原则牢不可破,谁只要违反了,即便才高八斗貌似潘安也会被 ... 到火星上去,被批评到一文不值永世不得超生。
简单的二两字:气节。
「气节」这二个字对文人来说就像是个紧箍咒一样,这是原则也是教条,是一切的本源与禁忌。
「气节」到底是什么?
说穿了,大概就是儒家思想的那套忠君爱国的延伸吧?脖子要硬、腰杆要挺,丢人事小,失节事大。这道高墙,没有人敢违背,也没有人敢挑战。
姓赵的不可以到元朝当官
以宋末元初的大艺术家赵孟俯来说吧!
这位大艺术家,大概在艺术史当中,没有人敢怀疑他的地位与重要性,他画得好,书法也好。一手源自王羲之兰亭的「赵字」,简直就像是东晋书法家的化身,而且青出于蓝还要更胜于蓝。
台北故宫有件国宝级的精品〈鹊华秋色〉就是他的名作,为了保护这件作品,它早已被列入限展文物,故宫非等闲不对外展出。每次一展出这件作品,一定是台北故宫的头条新闻,参观人潮万人空巷,甚至一堆人从海外慕名而来,文青们挤破头都要看一眼这件大名鼎鼎的画作。
但是,赵孟俯的艺术地位虽然在现代被拱上了天,但是在过去的时代里,却被踩在地。因为,在南宋灭亡之后,他居然被元代政权延揽当官,成为元朝的官员之一。
这件事也让他的历史定位蒙上了极大的阴影,很多人因此而挑战他、质疑他,只因为「气节」有亏,这对文人来说,简直是一件无法忍受的大事。即便这位艺术家诗文书画都好,对文青来说样样都达标,但是只要一沾上了「气节」二个字的质疑,那些艺文书画的丰功伟业也不值得一提了。
为何宋代的人,不能到元代当官?改朝换代一朝天子一朝臣,良禽各择木而栖,那又有什么不对?而且到元朝当官的也不只是赵孟俯一个人,为何大家专 ... 他一人?这又是为了什么?
真正的理由是因为他姓「赵」。别人可以,但姓赵的就不行!!!
南宋灭亡时的惨烈一幕
蒙古入侵南宋之后,双方爆发激烈的战争,蒙古兵一路追 ... 宋代皇室,最后南宋被蒙古人给灭了。西元1279年,在宋元战争的最后一役「崖(?)门海战」,与文天祥、张世杰、并称为「南宋三杰」的陆秀夫(1237-1279)在崖山(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兵溃之后前有追兵后无退路,最后一幕他腰系玉玺,抱起当时才7、8岁的小皇帝赵昺,说「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就在山崖边纵身一跳,就这样 ... 了,南宋至此正式宣告灭亡。陆秀夫与赵昺这一跳之后,跟随在身旁逃难一大批皇族、宫人、士庶与将士,不甘被蒙古人俘虏,也纷纷跳海自尽。根据《宋史》记载,七天后海面出现十多万具的浮尸,捞也捞不完。
至于文天祥(1236-1283)早在崖山海战之前不久就已在五岭坡(广东海丰)战败,兵败后他立即服毒 ... 未遂而被俘虏,之后发生的事我想不用我多作说明了。但〈正气歌〉各位总该在学校读书时背过吧?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上则为河岳,下则为日星。……。」
好个文天祥,被俘虏后遣送大都(北京,元代首都),他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宁死不屈,最终选择了慷慨赴义,为文人气节下了最好的注脚与典范。西元1283年,文天祥遭绑赴刑场,他对南宋首都临安(杭州)的方向跪拜后被处死。在为他收尸时,衣带内发现文天祥手写的绝命辞: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西元1286年,先前已经投降元朝的程巨夫(1249-1381),被任命为翰林集贤直学士,之后再被任命为行台侍御史奉诏到江南地区搜访贤达,他推荐了一堆南方的士大夫给朝廷挑选,此时赵孟俯也是名单之一。
赵孟俯被召唤到大都后,面见元朝皇帝世祖忽必烈,据说皇帝很喜欢赵孟俯,授予兵部郎中,之后与尚书刘宣一起到江南地区的驿站巡查。此后赵孟俯的官越做越大,一路从刑部主事,累官翰林学士承旨、封爵荣禄大夫。死后晋封魏国公,谥文敏。
陆秀夫抱着小皇帝跳海那一年,赵孟俯25岁。此时,赵孟俯也是南宋官员之一。他的高曾祖父赵伯圭是南宋孝宗的亲哥哥,父亲赵与?(1213-1265)累官至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江安抚使,赐爵中奉大夫。据说,赵孟俯从小聪颖,再加上有个当大官的父亲与显赫的皇族成员身世,所以14岁的时候就已经荫补为官,之后升任真州(江苏)司户参 ... 。
赵孟俯被扫地出门
赵孟俯有个远房堂兄弟叫做赵孟坚(1199-1264),两个人都是宋太祖赵匡胤的11世孙,所以都从「孟」字辈。赵孟坚比赵孟俯大个50岁左右,南宋灭亡之后,赵孟坚拒绝到元代当官,隐居在浙江一带。
有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描述这两位堂兄弟人见面的过程,已经当大官的赵孟俯去拜访这位堂兄弟:
「公(孟坚)从弟子昂(孟俯)自苕(浙江湖州)来访,闭门不纳。夫人劝公,始令从后门入。坐定,第问:『弁山(吴)笠泽(越)近来佳否?』子昂曰:『佳。』公曰:『弟奈山泽佳何!』子昂退,使人濯坐具。」
以上这段记载,很明白地显示赵孟坚非常看不起这堂弟,一开始不肯见他,后来在老婆劝说下只让他从后门进。但是两人见面之后也没有给好脸色看,忍了半天不说话,勉强地问了对方最近南方的情况怎样?因为赵孟俯与赵孟坚都是南方人,在元代四等级的区分里被称为「南人」。
而聪明如赵孟俯也知道这位堂哥不高兴,小心地回答还好。但没想到,赵孟坚还是大爆炸了,直接开 ... :「弟奈山泽佳何!」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说,山川虽好但 ... 屁事!
赵孟俯走了以后,赵孟坚还叫人把他坐过的椅子拿到外面去洗干净。是赵孟俯的 ... 脏,从来不擦 ... 吗?当然不是!赵孟坚只是嫌弃这位气节有亏的「大官」,让他进自家屋子,简直是污了我门。所以一开始不肯让他进大门,只能从后门进入,到最后干脆把他赶出家门。可以想像当时赵孟俯满脸羞愧,抱头而逃的窘迫景象。
要当个硬梆梆的男子汉
以上这段文字的原文写得很好,文字运用之美展露无遗,尤其是那二个字「第问」。「第」这个字,在古文中有「缓慢徐徐为之」的意思,现代白话文就是「稍等等、稍停一下」。赵孟坚等赵孟俯坐定后「第问」,可见当时的气氛有多么尴尬,主人气噗噗地沉着一张脸不讲话,客人也不敢多说一句。在一阵沉默中,赵孟坚一肚子火即将要大爆炸。
但是,以上这段记载有人考证过,认为这应该从来没有发生过,因为赵孟坚早就已经过世了,两人根本就不可能见过面,所以这段对话也不可能发生。
但问题是,如果两人未曾见过面的话,那为何又要有人造这个谣,故意去「黑」赵孟俯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南宋灭亡时的惨烈画面,对当时的人来说一直是个很大的震撼。陆秀夫与跳海 ... 的几万皇族士庶军民,这种令人掬一把辛酸泪的忠义形象,长久以来都是深植人心。文天祥凛然正气,那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更是后来的士大夫一直在追求的人格典范。
但是,居然有个姓赵的宋代皇室成员跑到元代去当大官!如果这个人在宋代灭亡之后才出生,没有经历过那一段可怕的历史,那倒是无可厚非。但他明明就是世世代代享尽荣华富贵的南宋世袭贵族,而且早在南宋灭亡之前就已经当官了,他也不是小孩子,而是个25岁的青年人。
气节啊!气节。
当今世上有多少人能懂这两个字的真正意义……
赵孟俯即便没有见过赵孟坚,但两个人相比较之下,赵孟坚拒绝当官而隐居,但赵孟俯那种没肩膀没骨头没担当的形象就显得非常鲜明了。所以,才有会有人写下这个可能未曾发生过的故事,重点不是两人有没有见面,而是要凸显赵孟俯的气节有亏。
要勇敢、要有骨气点。腰杆挺得直,肩膀扛得起,顶天立地当个硬梆梆的男子汉。文人一辈子守的不过就是这个而已。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