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最终,皇帝没有...这位上书的刑部侍郎,而是将他贬到遥远之地,无人问津。这是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正月的一天,皇帝是中兴唐室的一代英主唐宪宗,上书的是当时的刑部侍郎韩愈,而让宪宗愤怒不已直要...掉韩愈的奏表就是著名的《谏迎佛骨表》,为韩愈求情的两位宰相是一直都很赏识他的裴度和崔群。这立刻成为首都的焦点事件,宪宗将佛骨留在宫中三天,然后奉送到各寺。宪宗奉佛其实出于好心。

原创:胡侃文字 头条号:胡侃文字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世称昌黎先生 1. 皇帝非常愤怒。眼前这份奏表在他看来是大逆不道和恶毒的人身攻击。一个区区刑部侍郎说出这样乖戾狂妄的话,简直是活够了。 皇帝的愤怒不是一时意气,隔了一天,他仍然怒气未消,并将这份气得肝儿颤的奏表出示给了两位宰相和大臣,告诉他们,这个上奏的刑部侍郎不用活了! 两位宰相见状不敢怠慢,急忙劝谏:说出这样的话的确放肆,的确有罪,可若不是对皇上极尽忠诚,也不至于这么失礼,希望皇上稍微宽容,让下面人不至于不敢说话。 但这几句话当然不能让皇帝甘心,他甚至当场就给宰相怼了回去:如此狂妄的不臣之言,还想赦免他,不可能! 因为这样一份奏表,便要 ... 掉一个正三品的刑部侍郎,还是有些骇人听闻,人们纷纷替罪臣说情,甚至连皇亲贵戚都觉得处罚过重。 最终,皇帝没有 ... 这位上书的刑部侍郎,而是将他贬到遥远之地,无人问津。 这是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正月的一天,皇帝是中兴唐室的一代英主唐宪宗,上书的是当时的刑部侍郎韩愈,而让宪宗愤怒不已直要 ... 掉韩愈的奏表就是著名的《谏迎佛骨表》,为韩愈求情的两位宰相是一直都很赏识他的裴度和崔群。 2. 在此事不久前的几天,元和十四年正月初八,宪宗皇帝忽然命中使宦官杜英奇带着三十位宫人的队伍,前往临皋驿(西安西郊)持香花奉迎法门寺佛骨入宫。这立刻成为首都的焦点事件,宪宗将佛骨留在宫中三天,然后奉送到各寺。因为皇上如此郑重其事,长安城的王公贵族、贩夫走卒全部陷入这个最新的潮流中——供养佛骨。所谓争相施舍唯恐在后,有的甚至把产业买卖都贡献出来,有的则通过非主流的烧头顶烫手臂以求供养,就如今天的人在大年初一一定要在山寺宝刹里挤破头贡头柱香一样的热情。 宪宗奉佛其实出于好心。传说法门寺地宫的佛骨舍利供养,三十年才开启一次,开了就会「 ”岁丰人泰”。在宪宗之前,其实也有本朝皇帝供奉佛骨的先例。他迎佛骨入宫的举动,坦白说,并非惊世骇俗之举。而作为一个立志中兴唐室的有为帝王,在奉佛之外,或许更寄意于「 ”岁丰人泰”的彩头。 要知道,在元和十四年之前的三四年里,因为要平定藩镇之乱,屡兴战事,宪宗皇帝已经多次拒绝群臣在正月岁初的朝贺——而朝中对于屡屡兴兵存在着不少反对声音。元和十四年的岁初朝贺,宪宗因为「 ”东师宿野”,国内战事未平,再次不接受朝贺,他之所以在几天之后迎佛骨入宫,所寄望的,恐怕是希望他的帝国在新一年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但他的诚意不可避免的引起了臣民骚动,庙堂之外,长安城中,人人种种疯狂的赶时髦之举让一直对佛教没有好感的韩愈深为忌惮,对于举国上下的奉佛现象,自称要继承孔孟之道的他大为不满。 他洋洋洒洒,写下了千余言的《谏迎佛骨表》,诉说奉佛迎骨的错误,盲目迷信的可怖;他搬出了孔子的话,敬鬼神而远之;他甚至建议宪宗把佛骨付之水火,永绝天下和后代的「 ”迷惑”;如果有报应,他愿意自己承受,不关他人;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绝不后悔。 这封气势汹汹又十分情绪化的奏表,甚至能读出韩昌黎先生在撰写时的义愤填庸,至少,他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标新立异刷存在感。他是真心不满于佛教——应该说是不满于佛教带来的风俗破坏。 但这种卫道士般的言辞应该不止韩愈一人说得出来,历朝历代,不少儒家士大夫或迎合政治或出于信仰而指摘佛教,不乏其人。宪宗本来就是明君,也并非一个不能容人的人,难道会仅仅因为韩愈反对奉佛就要 ... 他吗? 3. 宪宗自己也说并非如此。他对求情的裴度和崔群说:韩愈说我奉佛太过,我勉强可以容忍,但他说自东汉以来,对佛教十分崇奉的皇帝没一个有好下场,不是早死就是非命,简直太胡说八道了!作为一个臣下,说出如此乖戾狂妄的话,绝不可能赦免。言下之意,在宪宗眼中,韩愈这篇慷慨激昂的演说,实在有诅咒皇帝的嫌疑。 从礼法信仰而言,宪宗定然对韩愈这样以下犯上的冒失之举不会满意。裴度和崔群承认韩愈有罪同样是基于这点,在他二人看来,这是韩愈太过急切的用词不当之失,但内在还包含着一个臣下的忠诚和情谊,所以才是「 ”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礼法虽严,这也未必是必须 ... 头的死罪。若是以言 ... 人,既是明君非常不屑的举动,也是士大夫臣僚需要力争自尊与成全圣政的象征。 因此,宪宗非要 ... 韩愈,反对奉佛可能不是核心理由,礼法上的冒犯也不应构成定罪的结果。而宪宗要 ... 韩愈可能还有一层心理原因。 宪宗似乎是个对生死特别敏感的皇帝。 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八月,他登基的第六年,便和自己的宰臣讨论「 ”神仙之事”能不能信。他的臣下李籓对他说,神仙这件事大多数是传说,很多想通过吃神丹妙药修仙成道的人,大多数反而被药毒死了。这其实是在劝谏宪宗不要相信丹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宪宗可能对丹药也很有兴趣。彼时彼刻,他对李籓的说法非常认可。但也能看出,他对「 ”神仙”之类的事非常上心。 这一年的十一月,吏部郎中柳公绰又为他贡献了一部《太医箴》的书,宪宗对此书非常喜欢,并且派中使(宦官)去慰劳。 第二年的元和六年年初(公元811年),他又指示庞大的翻译团——谏议大夫孟简、给事中刘伯刍、工部侍郎归登、右补阙萧俛等到丰泉寺翻译《大乘本生心地观音经》。这部经书的内容,据说是佛祖为文殊大菩萨开示如何观心地、灭妄想,成佛道。虽然未必是宪宗自己要修佛成道,但也非常可疑。 尽管李籓已经委婉的劝说丹药不可信,但宪宗显然不这样认为。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十一月,他破格提拔修道方士柳泌为台州刺史,原因是让柳泌为他在天台山采仙药。任命一出,谏官们立刻哗然,纷纷上书论谏,皇帝的反应是,随你们怎么说。 神仙、丹药、佛道、医术,似乎和长生不老有关的东西,他都十分留心,而且多年以来,没有改变过自己的态度。或许因此可疑猜测,唐宪宗本身便对生死的问题十分介意,论及生死,对他而言是十分敏感的话题。 韩愈偏偏就是提到了这个敏感话题,而且说得还非常难听。在《谏迎佛骨表》里举了几个皇帝过分信奉佛教结果死于非命的例子,唐宪宗也是皇帝,也对佛教崇奉有佳,对这类话题非常敏感的他自然很容易将这些和自己联系起来。这可能与一般的愤恨、谩 ... 甚至诅咒都不同,是一种让宪宗感受更为真切的暗示。自信、刚毅的宪宗自然不会轻饶韩愈。 4.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正月十四日,迎佛骨入宫之后的第七天,五十二岁的韩愈虽然在裴度、崔群和众多舆论保护下没有丢命,但不得不被贬为潮州刺史——几乎是帝国最南端的海边荒障之地。 即使被贬,宪宗皇帝仍然不能消气。韩愈是在被贬当天就上路的,催赶之极,可能连家人都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就已经被迫离开长安了。不仅事出突然,且没有任何缓冲商量的余地。 试想一个五十余岁,头发已白,牙齿都有些脱落,身体状况也不算很好的老人,此情此景,心中感想若何? 这超过两个多月(据说韩愈到达潮州是三月二十五日)的长途跋涉,远离事业、朋友、亲人(韩愈亲人在之后不久也被驱逐出长安),从一个繁华热闹的花花世界来到鳄鱼丛生、暴风雷电不止的遥远僻地,即便是一代文雄,也难以平静。他也许后悔了,也许更坚定了,但至少「 ”经涉岭海,水陆万里”的这一经历,让他或许能重新思考自己的志业和理解一下宪宗的心境。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生死极为敏感的宪宗皇帝最后还是死于非命,但与奉佛毫无关系。他是被谋逆的以陈弘志为首的宦官集团弑 ... 的。除了他一直推行的政治与既得利益集团冲突之外,服食丹药引起的身心异常反应也是一个引子。他因为服食柳泌的丹药,内心焦躁,身边的宦官常常被他责罚获罪,终于酿成被弑的结果。一代英主,如此结局,令人感慨。 而宪宗后来原谅了的韩愈,在新皇(穆宗)登基之后,又将迎来一次人生中的重大挑战。(完) ----------------------------- 参考资料: 旧唐书·韩愈传;新唐书·韩愈传;旧唐书·宪宗纪;新唐书·宪宗纪; 朱熹《校韩昌黎先生集传》;陈寅恪《论韩愈》;钱钟书《谈艺录》第一六、一七、二〇条
本文标签:韩愈历史侍郎儒家清朝历史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