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向敬之1顺治元年九月,清军镶红旗都统叶臣征战山西,过境河北,躲在河南新乡老家的张缙彦马上跑到叶臣的营地递降表。张缙彦自称前明兵部尚书。河南巡抚罗绣锦催他赶紧去京师报到,摄政睿亲王下令,要对前明降官按原职任用。张缙彦却称脚疾痊愈后就去,还报告了进京路线。此时的张缙彦,属于明末典型的两面派,同时对大清、南明称臣,企图左右逢源、骑墙观望。

向敬之 1 顺治元年九月,清军镶红旗都统叶臣征战山西,过境河北,躲在河南新乡老家的张缙彦马上跑到叶臣的营地递降表。 张缙彦自称前明兵部尚书。河南巡抚罗绣锦催他赶紧去京师报到,摄政睿亲王下令,要对前明降官按原职任用。张缙彦却称脚疾痊愈后就去,还报告了进京路线。 此时的张缙彦,属于明末典型的两面派,同时对大清、南明称臣,企图左右逢源、骑墙观望。 张缙彦 张缙彦为这种暗通南北、投效二主的做法,做了一个解释:「 ”但知清、明为一家,不知其有异视也;但知清、明为一事,不觉其为两界也。”(张缙彦《依水园文集》) 像这样投机的双面人,在明清之际不在少数。 南明史上有名的山东巡按凌駉,就同时接受清命招抚河南,并以「 ”钦命招抚河南等处地方兵科给事中臣凌駉”之名,为清军镇压农民军献计献策。 前明真定知府丘茂华,降清后受任署理保定巡抚事,围剿山西境内的大顺军,却背地里给南明弘光帝写信,称自己固守臣节。 2 纸包不住火。 南明或许因为他们助清剿灭农民军,而认为像吴三桂一般「 ”壮节孤忠……至割父子之亲,甘夷狄之俗,反仇作援,辱身报主,卒挫狂锋,逐凶逆”(弘光朝刊本《时务榷书》,兵部刘泌疏),但是,已计划对南明用兵的清廷绝不容许这样的骑墙派侥幸存在。 凌駉就因在为清廷监军山东、巡抚河南时,暗中为南明谋划「 ”曲线救国”,结果在清廷多铎大军南下时,不得不自缢,殉了自己两难的使命。 他留下了两份遗疏,一份给清廷,一份寄南明。 多铎 多铎看到一个大义凛然的凌駉:「 ”世受国恩,不能济,报之以死,駉义尽矣。愿贵国无负初心,永敦邻好。大江以南,不必进窥。否则扬子江头凌御史,即昔日钱塘江上之伍相国也!承贵国隆礼,人臣义无私交,谨附缴上。”(计六奇《明季南略》卷三《凌駉自缢济馆》)他只是还在为南明争取活路。 凌駉给南京的遗疏却是很无奈:「 ”身不能捍蔽江淮,辱使命,徒一死塞责,无益国家事。臣负罪于九原。”(郑廉《豫变纪略》卷三)死了,他还把自己定为有罪于故国。 凌駉身在清营心在命,是间谍窃取机密,还是忍辱为母国求生计?姑且不论。 但其所为,使多铎感叹唏嘘,令在衙门举葬,且送去百两白银及上好棺具治丧。而凌駉差人渡江送信,不了了之。 3 臣下忍辱,然天子荒唐。 朱由崧 三十七岁的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崧,为了推行「 ”联虏剿寇”计划,欣然接受首辅马士英的建议「 ”彼主尚幼,与皇上为叔侄可也”(李清《三垣笔记》卷下),派出一支庞大的使北团,「 ”以两淮为界”或「 ”界河间”地割让统治疆域,换取不到七岁的清廷顺治帝承认他这个侄皇帝,也没有被清廷接受。 代行皇权的摄政睿亲王多尔衮,更不想收一个比自己还年长六岁的昏庸皇帝做孙子,所以,他的答复很强硬:「 ”无多言,我国不日发兵下江南。”(《薛谐孟文集》卷一)他一旦表明要对南明用兵,平定东南残局,断然不会给张缙彦这类软骨头虚以为蛇的空间。
本文标签:南明中国古代史顺治帝明朝历史清朝张缙彦清朝历史剃发易服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