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莫高窟323窟《张骞出使西域图》在超过千年的历史中,敦煌曾是远至欧洲近达东亚的重要交通枢纽,无论在宗教还是经济方面都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在敦煌,贸易与朝圣活动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其活动范围,不仅包括商业所从事的商品交换活动,还包括商品生产者或他人所组织的商品买卖活动;不仅包括国内贸易,还包括国与国之间的国际贸易。不管东来西往,敦煌都是必经之地。

莫高窟323窟 《张骞出使西域图》 在超过千年的历史中,敦煌曾是远至欧洲近达东亚的重要交通枢纽,无论在宗教还是经济方面都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在敦煌,贸易与朝圣活动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 ——法国国立科学研究中心玛丽安·巴斯蒂·布吕吉埃 贸易,是指买卖或交易行为的总称,通常指以货币为媒介的一切交换活动或行为。其活动范围,不仅包括商业所从事的商品交换活动,还包括商品生产者或他人所组织的商品买卖活动;不仅包括国内贸易,还包括国与国之间的国际贸易。 今天随着科技进步和交通发达,国际贸易越来越通畅和便利。但是如果回到公元前那个年代,西部的一座小城如何成为了当时国际贸易的中心? 让我们一起穿越到公元前138年,那一年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出使西域,打开来了丝绸之路的大门。 漫长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一路向西延伸到敦煌,分开南北两条路,北道出玉门关,南道出阳关,通往西域各国。不管东来西往,敦煌都是必经之地。 外国使节、僧侣、商贾,在这里呈交牒文,「 ”为封过所”(签发通行证)。有的停留在敦煌熟悉风土人情,学习汉语。有的就在敦煌开店设市,将货物易手。而西去的使节、官吏、戍卒也要在此筹备粮草、熟悉西域语言,做好出国的各种准备工作。绿洲里的敦煌盛情款待着东来西往的人们在这里休整。无形中敦煌就成了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成了丝绸之路上最大的通商口岸和国际贸易市场。 莫高窟196窟《商旅图》 「 ”敦煌自古以来是东西文明交汇的枢纽,敦煌出土的大量文书以及波斯银币、西夏银币等珍贵文物,反映了丝绸之路发达的多元文化。 ——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 丝绸之路打开之后,中原与西域地区的联系不断加强,与西域诸国取得紧密的关系,西域的人想来中原,中原人希望去西域。敦煌城里大量的丝绸绫绢开始陈列街市,外国商人出出进进,挑选论价。从西域诸国运来的西瓜、胡麻、毛织品、药材、金银宝石等等也被中原商人成批地运往中原。于是就出现了「 ”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繁荣景象,莫高窟296窟窟顶四璧上的璧画,就以全景式的画卷生动地记录了丝路贸易的情景。 玛丽安·巴斯蒂认为,对于宗教的保护使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更加密切:「 ”外国的贸易商将马匹、金属、琥珀、珊瑚、珍珠、香水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宝石带入中国。同时他们还购买茶叶、瓷器以及刺绣品运回国,许多商品是双向流通的。 在这种交易过程中,用什么样的货币进行交换呢? 芮乐伟《丝绸之路新史》这本书发现一件事情:其实这里的贸易多半的时候是一种很原始的、以物易物的贸易,货币并不是很主要的。大部分时候其实这些地方做贸易不用货币,用什么呢?用丝绸。 丝绸不是一种贵重的奢侈品直接卖到欧洲,是当成一种货币来使用。因为中国造的丝很珍贵,就像黄金、银子一样珍贵,因此也能够当成一种货币。 有时候甚至唐朝汉朝给驻军发粮饷,不够货币用的时候,发的直接就是丝帛,直接一卷一卷的丝绸发给士兵,当货币来发。如果连丝绸都不够的时候,那就更简单了,就是给谷物、给粮食。在汉朝、唐朝鼎盛时期,我们在这边是驻军的,一些军队带来了大量的金钱,注入到当地经济之中,使得当地的经济活动能够发达起来。 货币问题解决呢?语言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敦煌藏经洞中保存有汉语-于阗语常用语手册中的几页。这种辅助学 ... 书籍不用汉字,而是用婆罗米字母写出汉语句子的读音,然后再给出于阗语的释义。 和所有好的语言教科书一样,这件汉语-于阗语常用于手册不断重复重要的句子结构以便学生练习。手册上还包括在市场上买卖时会用到的句子。考虑到十世纪敦煌和于阗的诸多交往,形形 ... 的于阗人——包括使节、僧侣和商人——似乎都能从基本的汉语教学中获益。 与此相对,梵语-于阗语双语手册的受众面要窄得多。对于阗人来说梵语比较简单。因为都是用婆罗米字母书写,语言学习者只要把梵语句子抄下来背住就好了。 手册教人如何买马买草料,如何要针线,以及如何让人给自己洗衣服。 莫高窟45窟《商人遇盗图》 打开敦煌,不只是打开中国,而且还是打开一个我们已经忘记了的中国和世界的联系。 ——梁文道 1524年,嘉靖三年,敦煌历史上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明朝 ... 下令封闭嘉峪关,放弃了对嘉峪关以西地区的管辖,原关外行政机构及军民撤迁回关内。 在此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敦煌虽然多次经历战争等,但是没有影响其作为丝绸之路上的商贸、文化、 ... 重镇。 汉朝在敦煌设立「 ”敦煌郡”, ... ,屯田驻军,设立都尉,专门商人安全,这一时期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汉王朝还命令「 ”护田积粟,以给外国使者,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 ... 为来往商人提供相当舒适的服务保障,吸引「 ”外国使者”在此地进行商业活动。此时中原与西域贸易十分频繁,敦煌因此也变得十分富庶,商业兴盛,贸易往来频繁。 三国时期,仓慈在此任敦煌令,他在敦煌任职期间,对商业垄断行为进行有效打击,维护了敦煌地区商业的公平性,同时对这里经商及过往商人提供很好的经商环境,保证他们的人身及财产安全。 在魏晋时期的敦煌, ... 都十分重视与西域进行贸易活动,尤其是对胡商的优惠政策及保护措施, 到了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时局动荡,朝代的更替频繁,所以使得丝绸之路的商业贸易在政治上无法得到保障,使得丝路贸易一度衰落,但西域商旅往往以姑臧(武威)为终点,因而以敦煌为中心的丝路贸易环境还是得以维持。 前凉被灭后,前秦政权一度开通了中原与西域的交往,丝路全线得以再次打通。当时西域十多国商使「 ”献汗血马”,「 ”及诸珍异五百余种。”也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希望能够重新与中原地区通商贸易。 北魏统一北中国后,又重新打通丝路。西域诸国如龟兹、疏勒等国使者、商人来到洛阳,丝绸之路再现繁荣畅通。在敦煌有许多西域胡商驻留,在这里经商贸易。 隋代的敦煌在对外贸易这一块非常重视,从这时期开始,敦煌对外贸易往来频繁,敦煌在当时的对外贸易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为唐代丝绸之路的迅速发展和丝绸贸易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唐朝是丝路畅通、贸易繁荣的全盛时期。唐代的敦煌,每天有早、中、晚三次集市,买卖十分兴隆。敦煌遗书P3122《王梵志诗》描写道:「 ”兴生市郭儿,从头市内座。行行皆有铺,铺里有杂货。”市场上车水马龙,一派繁荣兴旺景象。此时莫高窟壁画中出现了许多西域使者、商人、僧侣的形象,如45窟的《胡商遇盗图》,237窟的《各国王子图》就是当时敦煌画师从现实生活中摄取的形象记录。敦煌以西110公里有「 ”兴胡泊”,就是专门接待胡商的地方。敦煌城东的沙州十三乡之一的从化乡,便是由陆续定居下来的粟特商人组成的。在敦煌遗书《敦煌廿咏》诗中有《安城短咏》一诗,可知当时敦煌有一个安城,可能是安息人的居所。 两宋时期,敦煌在西夏统治下的一百多年间里,经济繁荣,文艺兴盛。蒙古人在1227年打败西夏,占领敦煌。在蒙古大军日后西征的道路上,敦煌是一个重要的据点。在元代以后,敦煌失去了连接东西商贸文化交流的地位,逐渐开始没落。 清朝开关之后的敦煌历史,就是一部 ... 史。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清 ... 从甘肃五十六州县向敦煌有计划、大规模地 ... 。这一阶段的 ... 深深地影响着现如今敦煌的人口学特征和社会文化。 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敦煌先是由远陲河西走廊最西端的边防小镇,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丝绸之路上商旅集散、文化交汇的交通要塞,然后又从丝路明珠走向衰落,一度废弃荒芜;如今再度实现繁荣,成为享誉中外的旅游文化名城。 两千年时间,由小及盛,由盛转衰,衰而复兴,敦煌走过了一个完整的周期轮回。回望两千年,繁华散去,故人长辞,留下的是丝绸之路上一串串开放互利、包容互鉴的故事,是一代代 ... 敢为人先、开拓创业的热情,是莫高窟壁画中崇尚美好、乐观积极、不被现实禁锢的人性之光。这三种精神犹如源头活水,彼此连通,在沙漠戈壁中滋养了敦煌两千年历史;这三处源头活水又如一方明镜,映射敦煌两千年兴衰,启示今人思考和借鉴。 图文参考: 《天下第一说——敦煌》 梁文道:敦煌,消失了的国际都市 冯煦明:敦煌两千年兴衰史之镜鉴 张敏:唐五代宋出敦煌地区商业贸易管理研究 更多资讯关注订阅号:遇见敦煌
本文标签:西域中欧关系货币丝绸之路莫高窟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