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不得不承认,在等级森严、男尊女卑的封建时期,她是当之无愧的女中豪杰、霸气的女皇。她不畏强权、不被传统封建观念束缚,勇于对许多残留封建思想的制度做出改变。太庙制度的演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文:历史云顶 说起武则天,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不得不承认,在等级森严、男尊女卑的封建时期,她是当之无愧的女中豪杰、霸气的女皇。 她不畏强权、不被传统封建观念束缚,勇于对许多残留封建思想的制度做出改变。太庙制度的演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当时执政的武周政局被郭沫若评价为:「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 她不仅仅延续了贞观之治的辉煌,还为开元盛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武周政局对唐朝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太庙体制的来源及武则天调整太庙制度的原因 太庙,即古代皇帝的宗庙,用于存放本朝各代皇帝的神位,也是古代皇帝祭祀祖宗的地方。可以说,太庙象征着王朝的建立和政权的传承,记录着一个朝代的更迭发展。太庙起源于夏朝,在当时称为「 ”世室”,到了秦汉时期开始更名为「 ”太庙”,此后一直为世代所沿用。 众所周知,武则天只是唐高宗的一位皇后,高宗去世后,她谋篡了李唐的皇位。天授元年,武则天下令改唐为周,当上了皇帝,定都于洛阳,称为「 ”神都”,建立了武周王朝。 武则天称帝一事在历史上一直饱受争议,当时的满朝大臣反对之人不计其数。封建社会时期,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女性的地位一直很低下,在那时候女性称帝,恐怕很多人连想都不敢想。因此在武则天即位后,门阀贵族一直动荡不安,为了安定朝臣,稳定武周政局,进一步使得唐朝经济持续繁荣,武则天实行了一系列政策。「 ”双太庙”体制就是其中之一。 在「 ”双太庙”体制中,武则天没有完全否定位于长安城的李氏太庙,而是在洛阳城里建立了武氏太庙,并且在武周政权时期,李氏太庙和武氏太庙都享有祭祀的功能,这也从侧面承认了李唐政权的地位,也默认武周政权的建立也有对李唐政权的传承。 两者看似矛盾的政策中,实则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获取更多朝臣的支持。因为只有承认李氏宗室的地位,才能证明李唐的政权仍在延续,李唐王朝的大臣才能归附于武周政权,武则天的皇位才能越坐越稳。 二、宗庙与政治的关系--武则天太庙体制的调整与武周政局的演变 (一)武则天对太庙体制的调整过程 1、武则天调整太庙体制,建立李氏太庙与武氏崇先庙 光宅元年,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上书启奏:「 ”请太后追王其祖,立武氏七庙”。但当时唐高宗刚驾崩不久,武则天的地位并不稳固加上宰相裴炎极力反对。武氏七庙最终没有得到建造,但武则天并没有完全妥协,她在并州文水建造了武氏五代祠堂,而当时有着「 ”天子七庙,诸侯五庙”的说法。 四年后,武则天在洛阳又立了高祖、太宗、高宗三座太庙,并且规定这三座太庙享有祭祀之礼、如京庙之仪,又另设崇先庙来祭祀武氏祖先。武则天又在没有否定李氏太庙的前提下追王了武氏五代祖先。 2、武则天改庙名、规定武氏太庙规格高于李氏太庙 天授元年,武则天正式改李唐为武周,武周政权建立。同时,武则天下令将李唐时期的京太庙改名为享德庙,将之前的崇先庙改名为崇尊庙。另外,只允许享德庙中唐高祖以下的三室享有祭祀之礼,另外四室不再享有祭祀之礼。而之前的武氏崇先庙改为七室,既可以祭祀武氏七代祖先,又可以享有太庙之仪。 不仅如此,武则天还加设官员来管理武氏太庙,其重视程度根本不亚于李唐对李氏太庙的管理。如此一来,在洛阳设有武氏太庙,长安不仅仅有李氏享德庙(原李氏太庙),还有武氏崇尊庙,并且规定武氏崇尊庙的规格始终比李氏享德庙大。此时,李唐与武周的势力对比已经显而易见了。 3、武则天进一步巩固武氏宗庙地位,缩小李氏太庙规格 为了进一步巩固武氏宗庙的地位,加强武周政权。万岁登封元年,武则天再次下令改武氏崇尊庙为武氏太庙,更进一步扩大了武氏太庙的规格,从而确立了礼法上武氏宗庙的正统地位。此时的李氏享德庙已经「 ”名存实亡”,它的存在仅仅是武则天为了堵住李唐大臣们的悠悠之口。在削弱李唐政权势力的同时,又让李唐大臣们「 ”有苦说不出”。 (二)宗庙体制的调整与武周政局的关系 武则天对于太庙体制的调整大致一共就分为以上三个阶段,她是依据她当政时的不同 ... 势而层层深入。在第一阶段,本就打破常规封建思想称帝的她不敢在李唐时期的太庙制度做出过多的调整。因为宗庙代表着一个朝代的皇室地位,若在此时就大肆削弱李氏太庙的规格,也就间接承认了武则天篡夺了李唐政权。为了稳定当时的 ... 势,安定朝臣的心思,武则天在调整政策之初才收敛许多。 但在武则天执政时期,经济上,她注重对地方吏治的监察,实行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均田制逐渐瓦解,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促进了当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的发展速度迅速增长。手工业、商业也随之不断发展,经济状况呈一片繁荣的景象。 在政治上,她善用贤才、广纳雅言,重视对科举制的发展,开创了武举、自举、试官等制度,使得一些出身寒门的贤才有了更多加官进爵的机会。社会意识中开始有了重视读书的思想,从而也稳定了社会秩序。 随着武则天个人治理国家能力逐渐被李唐朝臣们信服,武周政局逐渐稳定。因此从第二阶段开始,李氏太庙的地位逐渐下降,规格也越来越小。武周政局也进一步稳定下来。由此也可以看出,宗庙的规格体现着王朝统治者的正统性,同时皇室的地位也决定着宗庙的规格调整。 三、武则天太庙体制的调整对大唐以及后世的影响 (一)打破了传统体制观念,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在武则天之前的封建社会时期,没有任何一个人敢于在原则上突破从夏朝就开始实行的太庙体制。「 ”双太庙”体制的提出本就是一个打破常规、勇于创新的举措。先不说「 ”双太庙”体制的成败与否,仅仅在内容这方面,就已经超越了原始的体制。它在武周政权时期,既达到了武则天追封祖先的目的,又促进了当时的政局发展。由此看来,治国不能一味遵从先辈的规则,时代在不停发展,只有敢于突破,才能有所进步。 (二)促进了武周的经济发展,开创了「 ”贞观遗风” 在「 ”双太庙”体制实行下的武周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发展,「 ”双太庙”体制为大唐经济的持续繁荣营造了稳定的大环境,从而促进了当时的经济发展,使之能与唐朝盛世发展的顶峰—「 ”贞观之治”时期的经济相媲美。中国学者郭沫若也称当时的经济有「 ”贞观遗风”之态,是唐王朝的盛世之一。 (三)巩固了边疆形势,稳定了社会状态 唐王朝疆域辽阔,周边的少数民族国家觊觎唐王朝更是时间已久。一旦唐王朝的政局稍有动荡,那么周边的少数民族国家就会借此挥发,趁机威胁到大唐。武则天即位后实行「 ”双太庙”体制,逐渐将之前不安的政局稳定下来,虽打着传承李唐政权的名号称帝并不光彩,但在一定程度上,镇压住了周边邦国的骚动,巩固了边疆的形势,同时稳定了当时的社会状态,避免了引起不必要的骚乱。 (四)对李氏返政后的唐王朝的影响 神龙元年,唐中宗即位,唐王朝的政权再次回归李氏手中,大唐的国号从此恢复为李唐。但对于太庙体制,唐中宗并没有立刻取消武氏宗庙和否定武氏宗庙的存在,反之,他将武氏七庙迁到了西京崇尊庙,改名为武氏崇恩庙,依旧享有祭祀之礼,并且保留了原来的西京武氏崇尊庙,同时在东都又建立了太庙。李氏太庙的地位也恢复到李唐的待遇,但依然实行的是李、武两氏宗庙共存,东、西京「 ”双太庙”并存的制度。「 ”双太庙”制度仍旧存在。 到了景云元年,唐睿宗即位后,下令废除了武氏的一系列宗庙,武氏宗庙从此退出了唐王朝的宗庙体制,但东、西两京的「 ”双太庙”体制却仍在实行,也就意味着当时武则天的「 ”双太庙”体制思想依然存在。并且在后世的历史中一直沿用,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全唐文》 《唐会要》 《贞观政要》 《武则天时代的廉政建设》
本文标签:武则天武周唐朝历史李唐中国历史南宋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