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比干庙位于河南卫辉城北十四华里处,被誉为「”天下第一庙”。比干,商朝第二十九任国君文丁次子,帝乙的弟弟,纣王的叔父,以直言进谏而闻名天下,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仁”。比干墓为有记载以来的第一座坟丘式墓葬,附近有家庙,是墓庙合一的建筑群,故有「”天下第一庙”之称。比干任太师,辅佐侄子纣王,后因触怒纣王,被剖心致死,其忠烈精神,流芳千古,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敬仰及高度评价。《尚书》记载:「”武王克殷,封比

比干庙位于河南卫辉城北十四华里处,被誉为「 ”天下第一庙”。 比干,商朝第二十九任国君文丁次子,帝乙的弟弟,纣王的叔父,以直言进谏而闻名天下,被后世誉为「 ”天下第一仁”。 比干墓为有记载以来的第一座坟丘式墓葬,附近有家庙,是墓庙合一的建筑群,故有「 ”天下第一庙”之称。 比干任太师,辅佐侄子纣王,后因触怒纣王,被剖心致死,其忠烈精神,流芳千古,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敬仰及高度评价。 《尚书》记载:「 ”武王克殷,封比干墓。” 周武王灭掉商朝,封比干墓,追尊比干为「 ”垄”,意即「 ”国神”。 比干妻子陈氏(一说孟氏、一说妫氏)避难于石洞,在林间生比干遗腹子「 ”坚”。 后来,周武王因「 ”坚”生于林间,故赐其姓林氏,拜为大夫。 《魏书》记载: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十一月,孝文帝元宏「 ”车驾幸邺。甲申,经比干之墓,伤其忠而获戾,亲为吊文,树碑而刊之。” 但北魏孝文帝命人刊刻的原碑损毁或不知所终。 北宋元佑五年(1090年)九月朝廷派员重新刊刻,碑额有七个字的篆书——「 ”皇帝吊殷比干文”。 碑文一千八百个字,为孝文帝元宏撰写,司徒崔浩手书。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二十日,唐太宗 ... 亲自撰写祭文,派遣使者祭奠比干。 「 ”维大唐贞观十九年,岁次乙巳二月巳亥廿日戌午,皇帝敬遣大府卿萧钦、宗正少卿驸马都卫长孙冲等持节以少牢之奠,祭殷故少师比干之灵。”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曾为比干撰写「 ”殷太师墓志铭”。 北宋仁宗皇帝赵祯为《林氏家谱》御笔题写「 ”忠孝”二字,并题诗「 ”《林氏家庭》二章”,表达对千古忠臣的仰慕之情。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在位时期,曾下诏对比干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 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朱佑樘再次对比干的墓葬、家庙进行了重修。 清朝时期,康熙帝、乾隆帝也先后拜谒比干墓,留下祭奠的诗文。 比干墓、庙所遗留的历代帝王、名人诗文之中,最为珍贵的当属「 ”孔子剑刻碑”,题有「 ”殷比干莫”,原碑已经损毁,但四个大字依稀可见,是迄今发现孔子唯一存世的真迹。 孔子率弟子拜谒比干墓,挥剑刻字「 ”殷比干莫”于石上,立于墓前。 古时候,「 ”墓”与「 ”莫”通用,还有「 ”借地为土”的另一层含义。 后世有某县令(一说秀才)不学无术,认为是夫子写错了,于是擅自补刻了一个「 ”土”字,忽然间,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一声惊雷将「 ”土”字炸掉了,其断裂的痕迹至今依稀可见。 后世对此多有怀疑,明代学者曹安在《太师比干录》一书中表述自己的考证观点: 「 ”《卫辉府旧志》云:‘殷少师比干墓在汲县西北一十五里,墓前有殷比干墓四字碑。年深石断,字画不全,世传孔子所书。’今此碑现存,窃视其体势,与周穆王时书‘吉日癸巳’石刻相类,其为古笔无疑。” 曹安认为,「 ”殷比干莫”四个字和当时存世的周穆王时期的石刻碑文「 ”吉日癸巳”四个字的笔法非常相似。 因此推断,「 ”殷比干莫”应该是孔子所书,乾隆帝曾题写「 ”宣圣真笔”四字,特为夫子作证。 关于这几个字到底是不是孔子的真迹,目前还存在争议,有待缜密考究。
本文标签:比干孔子中国古代史文化历史国学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