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01世人公论,君主集权制发展到明朝已经趋于完善。皇权高度集中,就连存续两千多年的丞相制也被废除。

01 世人公论,君主集权制发展到明朝已经趋于完善。皇权高度集中,就连存续两千多年的丞相制也被废除。但讽刺的是,也正是皇权近乎无限大的明代,在刷新皇帝怠政历史记录的同时,也催生了后世「 ”虚君”与「 ”民主”的标志——内阁。 这种极不科学的怪象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需要好好了解一下明代政治体制的演变。 02 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大祀天地于南郊,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在最初朱元璋构建帝国框架时,很多方面借鉴承袭了元朝的经验,比如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三大机构,这三个机构被称为「 ”三大府”。 按照朱元璋自己的说法,这三大机构各有分工, ... 天下政务,大都督府掌军旅,御史台管风纪,而中书省则为「 ”政之本”,显而易见,都督府和御史台的地位低于中书省。 「 ”国家新立,惟三大府总天下之政,中书政之本,都督府掌军旅,御史台纠察白司,朝廷纪纲,尽系于此”。 03 除此之外,中书省在地方也设立行中书省,总览地方军政,甚至连地方卫所都受其管辖。 如此以来,洪武朝前期构建出一套皇帝——中书省——行省——府县垂直管理的政治体系,皇帝是下令者,中书省是执行者「 ”发号司令,责任中书”。 垂直领导的好处显而易见,由于每一级都拥有相对的权力空间,在治国理民的过程当中也更容易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正确决策,提升行政效率,可以说是现代国家政体的初级形态。但这种好处对于皇帝来说,却是最大的坏处,因为把相当一部分权力让渡给中书省及地方,容易造成上下蒙蔽,大臣专权陆续的隐患,这是最不能忍受的。 所以一俟天下大定,朱元璋便开始着手进行收权布局。 04 洪武九年六月,朱元璋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同时把地方上对接御史台的提刑按察司,对接大都督府的都指挥使司拔高到与承宣布政使司平级的地位,在地方上确立三司并立的局面。 洪武十年七月,朱元璋在中书省之外,又另设通政司,这是一个全新的部门,主要职责是收受天下奏疏,转达下情,等于说是越过中书省,另辟一条皇帝直接与地方对话的渠道。朱元璋在颁给首任通政使曾秉正的谕旨里把通政司的「 ”政”比喻为水,通政司的作用就是疏通水道,使其无阻塞之患。 「 ”官以通政为名,政犹水也,欲其常通无壅遏之患”——《明太祖实录》 在这道谕旨里,朱元璋把中书省暗喻为阻塞政令畅通的祸患,因为按照之前的规矩,中书省为「 ”政之本”,天下事务先通过中书省再进呈御览,也就是说,皇帝所看到的都是二手消息,这对于权力欲极强的朱元璋来说,是不可忍受的。所以在通政司成立三个月后,朱元璋下令「 ”诸司奏事毋关白中书省”。 短短十个字,却字字诛心,公开剥夺中书省最核心的权力,等于公然向存在两千多年的丞相制宣战。洪武十三年新春正月,朱元璋兴起胡惟庸案,在短短十天之内完成 ... 胡惟庸、废中书省、权分六部的壮举。 至此,君主集权制达到巅峰,皇帝真正做到了言出法随,乾纲独断。 05 朱元璋在废除丞相后,更是在《皇明祖训》首章严正声明不许复立丞相,「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这无异于是在「 ”丞相制”的棺材板上再钉上钉子。 乾纲独断固然能满足权力欲,但天下庶务由一个人来处理也明显不大现实,下面我们来看看朱元璋的工作时间。 「 ”每至日鼎,食不逞暇,惟欲达四聪,以来天下之言” 「 ”鸡鸣而起,昧爽而朝,未日出而临百官”。 每天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哪怕朱元璋堪称皇帝中的「 ”劳模”,也有点吃不消。所以陆续设立四辅官,殿阁大学士,让他们当自己的秘书和参谋,辅导自己处理政务。但四辅官不久就被裁撤,殿阁大学士也属于咨询性质,终洪武一朝,皇帝也没有让渡权力给六部之外的其他人。 而在地方上,三四分立固然能够防止一家独大,消弭离心隐患,可这样也造成一旦有事,各司相互推诿观望,严重拉低行政效率,久而久之,容易造成「 ”窥伺者易动,结聚者难除”的局面。 06 为了解决极端集权所造成的中央及地方上的各种问题,明代后来的继承们在表面上遵从祖制的情况下,不断的对政治体制进行微调,总结起来也分中央及地方两方面。 朱棣打着维护祖制的旗号起兵靖难,但在夺取帝位一个多月后,就做了一件一定程度上违背祖制的事。 「 ”八月壬子,侍读解缙、编修黄淮入直文渊阁。寻命侍读胡广,修撰杨荣,编修杨士奇,检讨金幼孜、故俨同入直,并预机务。” 重点在「 ”预机务”,前面说过,殿阁大学士在洪武时期早已有之,但彼时的大学士仅仅只是担任秘书参谋的角色,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更不能主动接触政务。而这次朱棣所任命的大学士,却是赋予了他们参与机务的权力,「 ”机密所系,裨益不在尚书下也”,也正是从这一刻开始,后世所熟知的内阁制度被正式确立。 07 永乐以后,历任皇帝不断给内阁加权,使他们掌握「 ”票拟权”,公开的代皇帝处理天下政务,宣德以后,英宗年幼,内阁大臣更是兼顾辅政大臣这一角色,威权日渐加强,至正德年间,内阁大臣杨廷和已经公开宣称阁臣「 ”虽建官无宰相之名,而责任有钧衡之重”。 当然,「 ”分权制衡”这是老朱家的祖传技能,历任皇帝在给内阁加权的同时,也在不断扶持内阁的竞争对手,这个竞争对手就是——司礼监。 司礼监设立于洪武十七年,最初是掌管御前勘合的衙门,属于内十二监之一,也就是说向它这样的衙门还有十一个。宣德年间,明宣宗开设旨在培训宦官知识分子的内书堂,并给予司礼监一媲美内阁的权力——批红权。明宣宗的目的显而易见,就是要在内宫打造一个「 ”镜像内阁”,事实上,司礼监无论是从权限还是地位都直接对标内阁。 08 内阁有首辅,司礼监有掌印太监;内阁有次辅,司礼监有提督东厂太监,至于其他的内阁大臣,对标的是司礼监的秉笔太监、随堂太监。这还不够,哪怕是在司礼监内部,也存在制衡,比如司礼监掌印太监掌司礼监大印,是一把手,但二把手提督东厂太监却权力更重。 「 ”掌印秩尊,视元辅;掌东厂权重,视总宪兼次辅。其次秉笔,其次随堂,如众辅焉。”——《酌中志》 再说地方上,明宣宗时期为了解决地方上三司并立,互相肘掣的问题,开始在东南等一些重要省份派遣中央官员担任巡抚,此时的巡抚只是差遣官,无品级,不常设。但随着承平日久,社会矛盾的进一步加剧,巡抚由不常设逐渐变为常设性官职,到了弘治时期,除了浙江福建南北直隶外,其它身份都已设有巡抚,并且逐渐规范化,常驻地方。 巡抚代表中央在地方开府建衙,军政一把抓,三司逐渐沦为巡抚的下属。巡抚本质上与内阁一样,内阁虽然行使着宰相的职权,但毕竟不是宰相,有实无名;巡抚亦然,虽然实际上管辖着三司,但名义上地方的首脑仍然是三司长官。 09 所以名义上内阁统辖不了六部,只能票拟后通过司礼监的批红,才能以皇帝的名义对六部行使权力,巡抚也不能直接差遣三司长官,而是必须上奏得到允许后才得以代天牧民。 不管是司礼监内阁越好,巡抚也罢,都是属于有实权无名义,而能够给他们名义,让他们光明正大行使权力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皇帝。也正是有这些重重制衡,才使得皇帝能够从浩繁的政务中抽出身来,而又不担心大权防落。 有了这些既省心又放心的下属,皇帝自然惰性日增,这也导致从成化到天启,一百七十多年的时间里,皇帝召见大臣的次数屈指可数,譬如嘉靖万历,二十多年不上朝,就连明代出了名的仁君明孝宗,也曾经创造过十年不召见外臣的记录。 既然能够安心当咸鱼,谁又愿意整天辛劳呢?
本文标签:中书省朱元璋明代皇帝明朝历史司礼监大学士元朝明朝历史东汉西汉汉朝晋朝魏晋南北朝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