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我们在《水浒传》里看过「”武松打虎”的故事,中国历史上真正会打虎的人,其实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主要是畜牧业,但是仅凭畜牧业,他们是无法建立强大的游牧帝国的。武松打虎世界历史上有两次民族大迁徙,都是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推动的。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就是由北匈奴的西迁而引起的,匈奴人的西迁在欧洲引起了连锁反应,推动了日耳曼人的西迁,并最终导致罗马帝国的崩溃,欧洲历史从古典时代进入到中世纪

我们在《水浒传》里看过「 ”武松打虎”的故事,中国历史上真正会打虎的人,其实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主要是畜牧业,但是仅凭畜牧业,他们是无法建立强大的游牧帝国的。 武松打虎 世界历史上有两次民族大迁徙,都是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推动的。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就是由北匈奴的西迁而引起的,匈奴人的西迁在欧洲引起了连锁反应,推动了日耳曼人的西迁,并最终导致罗马帝国的崩溃,欧洲历史从古典时代进入到中世纪;第二次民族大迁徙,是由蒙古帝国的征服而引起的,蒙古人向西征服,推动了突厥人的西迁,并最终导致拜占庭帝国的灭亡,拜占庭帝国灭亡以后,欧洲通往东方的商路受阻,使得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不得不寻找新的贸易路线,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历史由中世纪进入到近代。 中国古代的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版图往往是非常辽阔的,动辄千万平方公里,蒙古帝国的版图有3000多万平方公里,北匈奴西迁到欧洲之后,同样也是建立了版图辽阔的匈人帝国,而欧洲和中亚的游牧民族,往往建立不起强大的帝国,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 中国古代的契丹人 亚欧大陆有一个农牧分界线,在这条界限的北边是游牧民族,南边是农耕民族,世界历史的发展其实就是由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互动所推动的。我们会发现一个规律,游牧民族的迁移方向,一般是自东向西的,几乎没有自西向东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从地理环境上来讲,亚欧大陆的草原的西部一带,降水量比较丰富,水草更为丰美,而亚欧大陆草原的东部地区,降水量相对来说比较稀少。亚欧大陆的草原,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但是东部与西部的自然环境是不同的,西部靠近地中海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东部靠近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地中海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不是很明显,雨热不同期,地中海气候是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是全年温和湿润,但光照明显充足。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十分明显,形成了雨热同期型的气候,即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光照条件良好。充足的光照和雨热同期型的气候带来了什么效果呢?那就是亚洲东部的生物资源明显比欧洲西部的生物资源丰富。中国、日本的动植物资源,显然是比英国和法国的动植物资源丰富的。 同样是岛国,日本的森林覆蓋率远远高于英国 中国北方的草原与东欧的草原,虽然都是草原,但是,气候有所不同,这就是说亚欧大陆东西两端的游牧民族,虽然都是游牧经济,然而生产方式是略有不同的,恰恰是这些不同点,造成了亚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的方向,往往是自东向西的。 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的牲畜结构,是以马和羊为主的,马与羊的比例往往是1比6或者1比7,养6只羊配备1匹马,马的地位非常重要,因为中国北方的草原,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漫长,夏季高温多雨,人们需要在不同的季节更换草场,流动性强。欧洲的草原地带,相对来说,冬季不是很漫长,全年的降雨量也比较平均,游牧民族的流动性不是很强,流动与迁徙就需要马匹,因此,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更重视养马,这也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武力胜过欧洲的游牧民族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因为中国北方的草原四季分明,降雨量稀少,再加上靠近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的季风气候的边缘,所以,游牧民族的狩猎经济也十分的重要。狩猎是对畜牧业的补充,中国古代的游牧民族所进行的狩猎并不是打猎,而是进行围猎,古代称之为「 ”大打围”。所谓的围猎,就是在方圆几百公里的范围内,逐步缩小包围圈,最后把野兽围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进行射 ... 。 老虎 在草原上打猎,为什么要进行围猎呢?因为草原上的视野非常开阔,骑马追逐兔子、老虎与豹子,是相当困难的,这种狩猎方式只是偶尔进行,无法作为一种经济形态而存在。真正高效的狩猎,是将一大片区域围起来,逐步缩小包围圈来进行狩猎。但是,这种狩猎方式投入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往往需要动用数万骑兵,花一两个月的时间来慢慢缩小包围圈。 用围猎的方式能够捕捉到多少野兽呢?中国古代文献中提到北方游牧民族的狩猎成果时,经常用「 ”积兽若丘陵”的话语来形容,也就是说动用了数万人,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来包围野兽,最后,射 ... 的野兽堆积起来,像山丘一样。 用围猎的方式进行打猎,还考验了一个人的勇敢程度,草食性的野生动物被包围之后,往往就「 ”认命”了,但是,有些肉食性的野生动物是非常凶猛的,在人类缩小包围圈的过程中,它们往往会攻击人类,试图突破包围圈,而包围圈一旦被突破了,整个的围猎工程就功亏一篑了,其它的野生动物会跟着这些动物,陆续从缺口处逃跑。所以,围猎是非常辛苦的,即使是遇到了凶猛的虎、狼,也要往上顶,绝对不能让它们突破包围圈。 元朝的骑兵 数万人在几百公里的范围内进行围猎,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这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对于游牧民族的 ... 管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强悍的 ... 实力,并不是畜牧经济塑造的,而是狩猎经济塑造的,我们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时候,往往忽视了游牧民族的狩猎经济。 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所建立的政权,版图面积往往都是几千万平方公里,而东欧草场地带的游牧民族,却很少能够建立政权,出现这种差别的原因就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拥有狩猎经济。 所以,中国古代打虎第一「 ”家族”,当属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即匈奴人、鲜卑人、契丹人、蒙古人、党项人等等。 中国的地形图 中国古代狩猎经济之重要性,一直维持到了清朝的道光年间。 清朝在康熙年间,建立了木兰围场,木兰围场所进行的狩猎,就是围猎,清朝皇帝在木兰围场进行的狩猎活动,史称「 ”木兰秋狝”。木兰秋狝其实并不是清朝皇帝的游乐活动,而是清朝皇帝进行的一场 ... 活动和政治活动,木兰秋狝一方面能够使得清朝的骑兵得到有效的 ... 训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清朝皇帝与蒙古贵族之间的友好,利于满族和蒙古族之间的联姻。 清朝打虎打得最多的人,就是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这些老虎其实都不是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一个人搞定的,老虎是非常凶猛的野生动物,康熙之所以能够打到这些老虎,其实是众人之力,是清朝的骑兵慢慢缩小包围圈之后,再由皇帝射 ... 的。康熙一生当中打了多少只老虎呢?康熙在晚年有一段回忆录,说自己射 ... 了135只老虎、20只熊、25只豹子。康熙、雍正、乾隆三人堪称清朝的打虎能手,射 ... 的老虎总数超过了200多只。 雍正皇帝打猎 到了道光年间,清朝皇帝不再进行木兰秋狝了,咸丰皇帝甚至以「 ”秋狝”为名,逃离京师,躲避英法联军的进攻,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木兰围场的废弃,也标志着清朝 ... 实力的彻底衰败。 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经常在草原上进行狩猎,一场围猎下来,「 ”积兽若丘陵”,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中国北方的野生动物岂不是早在一千多年前就被打光了。其实,在古代,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不仅北方草原地带有「 ”虎患”,中原农耕区也有「 ”虎患”。 草食性的动物会吃掉草原上的草,肉食性的动物会吃掉人们饲养的牛、马、羊,进行围猎,其实也是为了保护畜牧业的发展。围猎是季节性的活动,一般在秋季和冬季进行,起到了休养生息的作用,虽然猎 ... 了一部分野兽,但是,很快就能够得到补充。只是说,从几千年的整体趋势来看,中国北方的野生动物,是越来越少的,而减少的速度被加快,其实是近几百年的事情,因为到了明朝以后,火器慢慢普及了,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进行狩猎,多数情况下是用鸟 ... ... 的,鸟枪的效率要远远高于弓箭。 我们从中国古代的狩猎活动中,也可以知道我国古代的野生动物资源是非常丰富的,现在的野生动物资源与历史时期相比,已经非常稀少了,因此,我们要保护好我国现存的野生动物资源。
本文标签:游牧民族清朝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