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崇祯十七年三月,紫禁城。

崇祯十七年三月,紫禁城。 所有的朝臣都战战兢兢的伏在地上,崇祯皇帝诚恳的声音回荡在大殿里「 ”你们但凡有一点建议,朕无有不从”。可惜,所有人就是只管磕头,不管说话。这神奇的一幕又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闯王李自成的大军已经到了北京城外,李自成叫人带话给崇祯皇帝,希望和谈。提出的条件是西北封王,军饷百万两白银,不奉诏觐见。客观来说,这三个条件,非常优厚了,而且这是拯救明王朝的唯一机会。可是不管崇祯怎么问,内阁首辅,大学士魏藻德就是一声不吭。 大家也许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好的机会,大家全都默不作声不开口?原来这崇祯皇帝,生性最没有担当,偏偏又非常喜欢耍小聪明。明明心中已经有了想法,偏偏要下属先说出来,可是,一旦这件事搞失败了,他立刻就会把锅甩的干干净净。 对于普通混官场的人来说,这不失为一种政治智慧,可是这对于皇帝来说,这种手段只能算是不上台面的小聪明!一个国家领导人需要的是胸怀与担当,而不是这种小聪明,比如,当初大家都知道,明朝已经没有能力和后金、农民军两面开战了,可是谁都不敢提求和的事情。因为在明朝官场,议和是一项非常严重罪名,是遭人唾弃的投降派。可是这时候,兵部尚书陈新甲为了国家的前途,勇敢的站了出来,奉崇祯的命令,开始暗中主持对后金的 议和工作。 这项工作,其实是得到崇祯的允许的,甚至就是崇祯授意的。可是,议和最后走漏了风声,一时之间,朝野内外风起云涌,人人义愤填膺,纷纷指责兵部尚书陈新甲卖国求荣,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作为皇帝的崇祯,就应该站出来稳定人心,明确指出议和的必要性,然而,崇祯退缩了,他不但否认了自己授意过议和,还以擅自议和的罪名,把兵部尚书陈新甲给斩首示众了。 表面上看起来,崇祯皇帝充满着政治智慧,每件事都不表态,让手下人自己提出来,自己去做,失败了推给手下人背锅。可是人家也不是傻子,一来二去就看清了崇祯的真面目,大家都寒心了。实际上崇祯的政治威望受到严重的打击,再也没有人愿意实心任事了。 而且崇祯还有很强的逆反心理,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诱导群臣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突然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一个完全相反的方案,也不管这个方案是好是坏,我只要和你们大家反着来,还得意洋洋的 称之为帝王心术。殊不知,国家就是毁在他的小聪明之下。 耍惯了小聪明的人,是缺乏担当的魄力的。崇祯其实有好几次死里逃生的机会。如果闯王向京师进兵的时候,崇祯能够果断迁都南京,那么还是有机会,可是关键时刻,他又耍起了小聪明,想让麾下的 大臣进言南迁。结果言官反问他,丢弃祖宗社稷的责任谁来负,他立刻就怂了,不敢明确支持南迁,站出来承担责任。 所以这一次议和,所有大臣没有一个敢出声,连内阁首辅魏藻德都装起了聋子,因为大家都知道,如果现在出声了,以后万一议和失败,自己是绝对要被皇帝抛出来背黑锅的。更可怜的是崇祯,国家已经到了灭亡的边缘,都不敢站出来,大胆的承担一次责任。 曾经知乎上有个非常有名的问题「 ”为什么大家觉得华为加班是正确的?”下面的人说,只要给足了钱,其他都不是问题。这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手底下人和老大混,要么是钱,要么是权,而不是白白送死做 ... 。你作为老大,一个领导者,必须拿出别人需要的东西。崇祯皇帝一面要人做事,一面又不肯承担大哥的责任,这样的大哥 ,怎么可能当得长久? 所以说,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是老实人,混不来职场,官场,实际上,固然有很多八面玲珑的人,混的非常好,但是这并不代表很多诚实,正直的人没有市场 ,实际上,耍小聪明的人,是不会长久的。
本文标签:崇祯历史崇祯皇帝明朝明朝历史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