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有功不能尽赏的晋文公究竟是忘恩负义还是粗心大意?

由不能尽赏带来的认知失调 在儒家的观念中,晋文公称得上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圣君。但每当人们提到介子推,晋文公对于功臣不能尽赏的黑历史就总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一方面,晋文公行尊王攘夷之道成就霸主大业,是一个很符合儒家理想的圣君形象;可另一方面,他在对待功臣时不能尽赏的态度又总让人感觉薄情寡义,不该是一个明察秋毫的圣君该有的作为。 不少人结合了他对曹国、卫国、郑国的态度,干脆就讥讽这个所谓的千古圣君,不过是一个忘恩负义且睚眦必报的小人罢了。当然也有人不服气,认为像他这样的圣君是不应该有道德瑕疵的,因此就处处维护晋文公的形象,试图给这个反差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比如司马迁在作《史记》时就特意解释说,晋文公之所以没能封赏介子推,不是因为薄情寡义,也不是因为疏忽大意,而是因为王室发生的内乱打断了他封赏的节奏,把这事儿给耽误了。 除此之外,太史公还讲了一个壶叔的故事,借晋文公之口道出了他心目中封赏应该遵循的原则:能够用仁义、德惠来教导、规劝我的,应该受上赏;能够以高效的执行力完成任务,帮助我夺取君位的次之;能冒刀枪矢石的危险,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立下功劳的再次之;而如果你只能做一些喂马套车、洒扫做饭的苦力活,对于修养德行和成就大业没有什么太大助益的话,当然就只能最后接受赏赐了。对于儒家信徒来说,能够把仁义、德行放在功勋之前,这样的封赏次序想必是最好的。这样的叙述不仅能够淡化晋文公的道德瑕疵,还让他的形象愈加光辉伟岸了,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AalizzWell逸川 以上的两种态度,无论是讥讽挖苦也好,辩解维护也罢,实际上都是把封赏这个动作理想化了。他们想当然地以为,晋文公既然是一代雄主,国内局势自然是全在掌控。在这种理想的状态下,晋文公想要封赏谁、想要如何封赏自然是随心所欲,公平或者不公平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但在实际的政治实践中,这样的理想状况恐怕是很难达成的,掣肘制衡往往才是千古不变的永恒主题。尤其是晋文公流亡十九年经历,使得他在国内很难说会有多少支持,就算是他一开始有个什么样的想法,到了操作的层面上,也不得不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火烧公宫事件及寺人披与竖头须的觐见 那么,晋文公究竟面临什么困难,使得他不能对过去的战友尽行封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讲一段故事: 话说晋文公元年正月十九日,也就是晋文公回国还没到满月的时候,有两名大夫——一个叫吕甥,一个叫郤芮——突然带着大部队趁夜闯入宫殿,还放了一把火,准备把晋文公烧死在里面。可让他们感到意外的是,大火燃起之后,里面的宫女、太监跑出来一大片,唯独没有看到晋文公的影子。两个人都很纳闷,就让人四处搜寻打探,才知道晋文公早就得了消息,往秦国的方向去了。事情都到了这个份儿上了,想收手肯定是不行了,他们只好又带兵去追,结果一直追到黄河边上都没能追上,最后反而是他们自己被晋文公联合秦穆公设计诱过黄河给 ... 掉了,这次政变就这么失败了。 @AalizzWell逸川 你要问这件事晋文公怎么知道的,那就不得不提一个叫寺人披的人——所谓的寺人,实际上就是宦官。这个叫寺人披的跟晋文公之前有两次过节:一次是十九年前,也就是晋文公准备要出逃的时候。当时晋献公命他去讨伐晋文公所驻守的蒲城,给了他一天时间,结果他星夜兼程比预定时间早了半天,把晋文公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追逐打斗的过程中,寺人披还砍掉了晋文公的一只袖子。第二次是在七年前,当时晋文公还在狄国,晋惠公又派寺人披去刺 ... 。这次给了他三天时间,结果他第二天就到了,晋文公没防备冷不丁地又被他打得仓皇出逃。就是因为有这么一层,吕甥和郤芮大概觉得这个人靠谱,所以密谋政变的时候就把他拉入伙,却没想到就是这个人,最后把他们出卖了。 寺人披去见晋文公的时候,晋文公也的确很记恨他,因此一开始就没打算让他进去,还说趁我没改主意你赶快逃跑吧。寺人披就趁着这个话说:「 ”唉!臣还以为国君经历了多年流亡之苦后,也算是吃一堑长一智了。可就目前我看到的情况……恐怕您不久之后就得再次流亡了。” 晋文公听他话里有话,就让他留了下来,寺人披不仅检举了吕甥、郤芮准备谋反的事,还说了一段很意味深长的话。这段话具体是什么,我们后面再说,反正就是在事变发生后,寺人披就得到了宽赦,虽然不至于封官进爵,可日子肯定是比以前过得更敞亮了。 他的这个转变就引发了其他人的好奇心,其中有一个叫竖头须的,也是一个宦官,就也想去试试。这个竖头须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他也曾跟着晋文公流亡过,而且还是负责管理财物的,可见晋文公很信任他。但是后来因为发生了寺人披刺 ... 的事件,他就「 ”窃藏以逃”,也就是卷款跑回了国内。就因为这个举动,让晋文公没了盘缠路费,差点就饿死在去齐国的路上,所以就又让人感到特别可恨。因此他进宫的时候,晋文公也是不想见他,就推脱说自己正洗头呢,顾不上。没想到竖头须酸溜溜地就说了一句:「 ”洗头的时候人心就倒过来了,心倒过来意见也就反了,难怪您不肯见我。”晋文公一听,也是耳根子软,就让他进来,说了一番话,完了也就原谅他了。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就要问了:吕甥、郤芮为什么要冒着风险发动政变呢?寺人披和竖头须又是说了些什么话,让晋文公既往不咎了呢? 怎么做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国君? 关于寺人披所说的话,《左传》中是这么写的: 「 ”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自古以来,臣子对待国君的命令都是应该说一不二,只要国君想要除掉什么人,臣下绝对要尽力而为。无论是蒲人、狄人,还是当时身处蒲城、狄国的国君您,跟我这阉人又能有什么仇什么怨,无非是在位国君的隐忧罢了!我所效忠的只有君命,您现在即位了,您就是我的国君,您难道就没有避居在蒲城、狄国的敌人了吗? 另外在《国语》中,还有这么一段: 「 ”事君不贰是谓臣,好恶不易是谓君。君君臣臣,是谓明训。明训能终,民之主也。今君之德宇,何不宽裕也?恶其所好,其能久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什么样的臣子才是好臣子呢?对待国君的命令说一不二,这是好臣子。那什么样的国君才是好的君主呢?不因为私人感情影响国家决策才是明君。古来先贤一直教导我们,国君要有个国君的样子,臣子也要谨守臣子的本分,这样国家才能安定。我虽只是一介阉人,却也知道为人臣的道理,而您如今高高在上,却不知道怎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君主,试问您的地位还能长久吗? 把这两段话合起来,寺人披所表达的意思就很明确了。首先,他解释自己之所以一再跟晋文公作对,不是因为他们之间有什么私人恩怨,而是在为当时的国君排忧解难。如今我敢来见你,就是因为你现在是我的国君,我要效忠于你,这完全是出于公心。也就是说,无论我当初追 ... 你,还是现在投靠你,都是公事公办,没有一点私心杂念在里面。你要因为私怨找我的麻烦,那你就不是一名合格的国君。为什么呢?因为一名合格的国君,就应该公私分明,不应该因为过去的恩怨影响你现在的决策。你要做不到这一点,说明你还没有进入状态,你迟早有一天还会被人赶走的。 为了加深印象,他还特别提到了齐桓公被管仲射中带钩的事,说齐桓公不计较这些旧事,任用管仲为相,这才有了后来称霸的大业。反观国内,你刚一回来,吕甥、郤芮就要谋反了,你就没想过这是为什么吗?如果晋文公能早早地做出姿态,像齐桓公宽恕管仲一样对人格外开恩,他们还会反吗? @AalizzWell逸川 所以说,寺人披的这番话,虽说是在为自己辩解,可也隐含着另外的一层意思。就是说你做国君一定要公私分明,不要因为私人恩怨迁怒于他人,只要这个人有功于国家,你该重用还是得重用,这样别人才能踏踏实实地拥护你。后来的汉高祖刘邦把他所痛恨的雍齿封了侯,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有功于国还是有功于私,封赏功臣原则究竟是什么? 后来的竖头须所要表达的其实也是一个意思,只不过他是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表达的,他说: 「 ”居者为社稷之守,行者为羁绁之仆,其亦可也,何必罪居者?国君而仇匹夫,惧者甚众矣。” 跟随您流亡鞍前马后伺候您的那些人,固然是有功之臣要加以封赏,可留在国内没有跟随您的也是保家卫国的勇士,为什么您就要怪罪他们呢?您要非治我的罪,我也没话可说,可是很多居守之人也会因此而感到害怕的啊! 这里特别提到了「 ”居者为社稷之守,行者为羁绁之仆”,表面上看,是把流亡的和没流亡的并列起来,说他们都是有功之臣,可你要仔细追究其中的意思的话,就会发现里面是有差别的。在他的这句话中,居守国内的都是守卫社稷的功臣,相反,跟随你的那些人却只是一些牵马揽缰的仆人,是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的。 如果还是以前,你还是一个流亡公子,你跟那些人称兄道弟没人会说你什么;有人鞍前马后伺候你,有人割股奉君救你命,你想要赏赐他们什么也不需要有什么顾虑。可你现在还一样吗?你现在是一国之君,你的所作所为都是代表着国家意志的。随同你流亡的那些人哪怕对你恩情再大,你也得一把尺子量到底,不能给他们开后门的。如果你拿着大夫们拼命换回来的东西,去赏赐有恩于你自己的人,这就是损公肥私,就算你是国君,我们也不能答应。如果你真想赏赐他们什么,就让他们到战场上去建功,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如果他的确贤能,的确是英勇善战,就不应该惧怕战场的考验,也不应该因为没有封赏而心生怨怼。只要他们能建立功业,你要赏赐也是名正言顺,旁人看了也是心服口服,这样大家才能相信你是公正的,是能够代表国人利益的,你的国君之位就能稳稳当当地坐下去。 @AalizzWell逸川 也就是说,作为一名国君,就要首先抛弃个人恩怨,不能如寻常人一般恣意妄为,无论是因为怨恨而公器私用、还是由于恩情以公谋私都是不可取的。不管你是站在家国天下的角度,还是就仅仅为了稳固个人的地位,都必须要公私分明,不能因个人感情引发居守者和流亡者之间的派系冲突,在这一点上是绝对不能任性的。 晋文公只是一个凡人 正因为如此,当晋文公此后在任用官职的时候,也的确没有对随亡者给了多少优待。晋文公四年,城濮之战爆发之前,晋文公设置了三军六卿的 ... 体系,推举了六名最高军政长官,也就是所谓的六卿。在这个六卿的序列当中,只有他的舅舅狐偃在其中勉强占了个第四的位置,其余的五个人都没有追随晋文公流亡的经历。甚至,在其中担任正卿的,还是与参与火烧公宫的郤芮同宗族的郤毂,可见晋文公给国内贵族做出了多大的让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太史公有关「 ”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的叙述,或许只是他美丽的想象。 @AalizzWell逸川 《长安十二时辰》里常说的一句话是:不要相信男人说了什么,要看他怎么做。我们对待史料也同样应该持有这样一个态度,写史著书者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态度往往只是他个人的看法,无论评论有多精彩,也都是受到个人感情和时代观念限制的。特别是在面对先秦原始史料时,由于写作者常常会以管中窥豹、甚至断章取义的态度去评述历史,其所叙述的事件、对话或许是真实的,但其观点和态度却未必是客观的,这就很容易给阅读者带来误导。因此在阅读这些史料的时候,就需要我们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上,仔细甄别其中的逻辑错误,避免陷入人云亦云的陷阱,被古人的思路带着走,才能拨开迷雾见月明,找到历史发展的真实逻辑。 当然,这样的政治格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晋文公之所以要作出这些妥协,是因为他在外面流亡的时间太长了,在国内没有根基,他必须得获得国内贵族的支持。他可以暂时不封赏那些流亡的功臣,但他可以在制度上开后门,比如他所开创的三军六卿机制,就是一个可以自由竞技的舞台,只有你有能力有梦想,敢闯敢拼,在这样的舞台上都有施展才华的余地。这种自由而开放的制度设计,让那些跟随他却未受到重赏的人总能看到一线希望。路还很长,时光也不会停歇,假以时日,这些忠心付出的人,总会收获他们应得的回报,这或许就是晋文公为他们所留下的最大的福利吧。 因此,当我们回过头来看介子推不能受赏的遭遇,或许就可以豁然许多,我们大可不必为他的不幸遭遇而鸣冤叫屈,这毕竟是他自己的选择。而晋文公之所以没能对他及时封赏,也的确受国内 ... 势所限,这与个人的道德品行并无关联。晋文公创造了伟大的功业不假,可他也只是一个凡人,他既有七情六欲,也有私心牵绊,更会为世事所累。在个人品行上,他既不会真的一无是处,也不会变得十全十美,太史公大可不必为此介怀,因为这就是人,是一个孤独的个体在历史中的真实地位。

有功不能尽赏的晋文公究竟是忘恩负义还是粗心大意?的更多相关文章

  1. 齐桓公:齐国是侯爵国,应该称我为齐桓侯,为何你们称我为齐桓公

    引言《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春秋时期,神医扁鹊路过齐国,齐国国君齐桓侯热情接待了他。

  2. 晋文公怎么起了重耳这么个怪名字?

    春秋形势图图片来自网络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名字叫重耳,这是国人都知道的。那晋文公取了重耳这么一个怪名字,究竟寓意着什么呢?那为什么这么读呢?要想真正搞清楚这个问题,还得先从晋文公的老爸晋献公说起,因为毕竟名字是他起的。图片来自网络可是,晋献公不管那些,然后生了晋文公,生下来重瞳骈肋,不仅一点毛病也没有,而且还出奇的好!这下可把晋献公高兴坏了,就把这个孩子取名叫重耳,是什么意思呢?

  3. 晋国君主的权威,在晋国卿大夫一次又一次的拉扯中,不断地衰退

    晋文公之后,晋国维持了一段短暂的和平时期。他传位给晋襄公,但是在晋襄公死后,晋国在继承方面又发生了问题。

  4. 城濮之战:晋的四国联军以毁灭性的打击,将楚的三国联军击败

    周襄王十八年冬,自「”泓水之战”后被迫归附楚国的宋成公,见到晋国渐有与楚国抗衡之势,遂转而与晋国交好;恰此同时,齐、鲁两国交战,接受鲁国求援的楚国,遂分兵围攻宋之缗邑,打算以武力屈服宋国。但是宋成公仍不愿低头,于是次年冬季,楚成王率领陈、蔡、郑、许等联军包围宋都商丘;宋成公派大司马公孙固向晋国求援。晋文公对此事考虑再三。正在犹豫不定时,重臣们发挥了坚定信心的作用:首先是先轸认为:「”报施救患,取威

  5. 知耻而后勇的秦国三帅,最终如何一雪「 ”崤之战”的前耻

    所谓大国邦交,从来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

  6. 从晋国「 ”三军六卿制”入手,浅析三家分晋为何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

    为何会有这种说法呢,这是因为春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思想大解放,这阶段中原大地上百家争鸣,华夏文明就在百家学说的碰撞中,愈发走向了文明。武王伐纣周武王姬发灭了商朝之后,由于都城镐京地理位置偏远,对中原的管辖鞭长莫及,开始大范围的分封诸侯国。到了晋献公时期,晋国开启了对小诸侯国的兼并之路,这为后来晋国的称霸奠定了基础。那么为何又说晋文公重耳是晋国的掘墓人?

  7. 晋齐鞍之战(三)晋景公的民族政策以及赤狄部族的最终覆灭

    晋国所面临的戎狄威胁主要有两支,一支是位于晋国北方,如今晋、陕、冀三省的中北部活跃的白狄,另一支则是位于晋国东部山区的赤狄。比如晋文公的母族狐氏大戎就属于白狄的一部,在文公时期与晋国的关系也很融洽。晋文公去世后,根据《左传》的记载,晋国与白狄之间曾发生过一次小规模的冲突:狄侵齐,因晋丧也。八月戊子,晋侯败狄于箕。

  8. 下宫之役探微:士会的奇妙之旅——兼论「 ”范武子之法”诞生的背景

    献俘仪式结束后,士会又带来了晋景公的致意,希望天子能够亲自任命士会担任晋国的正卿兼太傅。《左传》引用晋国大夫羊舌职的话说:吾闻之,禹称善人,不善人远,此之谓也夫。在晋国急欲与王室搞好关系的档口上,这件事情究竟谁是谁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讨得天王的欢心。刚刚受命为正卿的士会再次亲自出马,带领勤王大军直捣王城,这场王室内乱仅仅持续了几个月,就被迅速平定了。

  9. 六百里东周王室,是如何一步一步沦为洛阳一城之地的?周朝衰亡史

    国祚悠长的周王室是如何衰亡的呢?周平王东迁丧土,周桓王伐郑失威,周赧王攻秦失国。周幽王是有妇之夫,王后是申国公主,且生有一子,也就是后来的周平王。周平王东迁洛阳,放弃被戎人占据的关中之地,领地仅存六百里,平王东迁拉开了东周王朝的序幕。郑周繻葛之战王室衰微,五伯主政。齐国离周王室相对较远,因此并没有侵占王室领土,齐桓公之后,晋文公成为霸主。晋国跟周王室接壤,因此晋国对王室领土的侵占较多。

  10. 都说晋襄公堪称霸主,谁知他真实年龄?或许人们弄错了谁应是其母

    作为春秋第二任霸主,晋文公执政时间并不长,执政仅九年后就去世了。晋文公寿命不长,很可能是因为同姓结婚的后果:他母亲狐姬也是姬姓后人,与晋献公有近亲婚姻的嫌疑。

随机推荐

  1. 著名文学家:李广田的生平简介

    李广田,散文家。1968年11月2日被迫害致死。建国后,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为全国文联理事。>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了《李广田文集》。>李广田著作除上面提到的以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出版过散文选《灌木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过《散文三十篇》等。1983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广田文集》﹐是他的创作和论著比较完整的集子。

  2. 平地起雷是什么意思?

    【拼音】píngdìqǐléi【解释】犹言平地一声雷。比喻突然发生的重大变动。也比喻名声或地位突然升高。【出处】无【例子】无【相关】百度“平地起雷”

  3. 历史英雄:马克·布洛赫

    1944年6月16日晚8点,盟军入侵法国后第十天的黄昏,盖世太保将28名法国抵抗军战士从里昂蒙特勒克监狱关押、拷打和审讯的牢房中拖了出来。两人戴着手铐,被推上一辆敞篷卡车,驱车前往肯恩镇一个小村庄外的一片空地,取名为圣迪迪埃·德福尔曼。一路上,一名德国军官向他们吹嘘,战争仍将胜利,伦敦即将被V1飞弹摧毁,伦敦当然会生存下来,战争不会被纳粹德国赢得,但这并不能安慰抵抗军士兵,因为他们被四人带到战场上处决。

  4. 超拽男生说说一句话: 老老实实回答我 你害不害怕失去我-感人的情话

    为条件威胁一个人,那么这个人一定非常爱你!

  5. 年谷不登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niángǔbùdēng【解释】年谷:一牛收获的谷物;登:成熟,完成。指年成很差,荒年。【出处】《礼记·曲礼下》:“岁凶,年谷不登。”【例子】天下劳扰,年谷不登,兴军致讨,惧非其时。(《晋书·贾充传》)【相关】百度“年谷不登”

  6. 金枪鱼牛排被召回是因为它们可能导致这种奇怪的食物中毒

    黄鳍金枪鱼产品在美国16个州销售,因为它们有可能引起一种奇怪的食物中毒,类似过敏反应。9月6日,阿尔法国际海鲜公司发布了自愿召回其冷藏黄鳍金枪鱼牛排产品,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一份声明称,这些牛排在Kroger杂货店和Kroger旗下的其他几家连锁店出售。这些牛排被召回是因为吃了这些产品的几个人出现了所谓的头节鱼中毒症状。这种食物中毒发生在人们食用含有高浓度组胺的鱼时,组胺是一种引起过敏样症状的天然化合物。

  7. 要说「 ”减寿”的习惯,有5个被大家认同,你占了几个?

    大家在生活中都在追求长生不老,我国古代的一些帝王也长期在研究一些可以长生不老的方式。但是想要延寿其实是没有捷径的,它和我们日常的生活习惯直接有着非常大的联系,长期与各种不良生活习惯为伴的话,会导致疾病频发,哪里还谈得上长寿呢?

  8. 小学生用于是造句都有哪些 | 历史新知网

    *一会儿风停了,下起雨来,于是人们纷纷打起雨伞。*天下雨了,于是春游提前结束了。*于是他们纷纷走出教室去操场了。*他英语考了满分,于是便趾高气扬起来。*一样东西的价值在于是否需要它。用于是造句1.考试中,我觉的自己做的不够好,于是我检查了一边。

  9. 内行厂

    内行厂,中国明代宦官掌管的侦缉机构。始置于正德三年。由宦官刘瑾所置,权势在东厂、西厂之上。五年,西厂刘瑾被...后罢。

  10. 李道玄简介 如何评价李道玄

    李道玄是唐朝将领、宗室,出身关陇集团,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子、唐太宗...的堂弟。李道玄简介李道玄,西魏、北周八柱国之一李虎曾孙,隋朝夏州总管李绘之孙,追封河南王李贽之子,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唐朝宗室、将领。因李道玄无子,故令其弟武都郡公李道明嗣封淮阳王。>如何评价李道玄>欧阳修等《新唐书》:“性谨厚,习技击,然进止都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