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归骨于田横之岛,天下英雄属一流;浮海说三千弟子,人间再无傅孟真!”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如满天星光一般灿烂,其中,傅斯年无疑是最耀眼的之一,这不仅是因他的学识和才能,在于他的学术贡献,更在于他的人格魅力。在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傅斯年不愧为最具典型性的知识分子杰出代表。傅斯年,字孟真,山东聊城人,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古典文学专家。1909年就读于天津府立中学,1913年考入北大

「 ”归骨于田横之岛,天下英雄属一流;浮海说三千弟子,人间再无傅孟真!” 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如满天星光一般灿烂,其中,傅斯年无疑是最耀眼的之一,这不仅是因他的学识和才能,在于他的学术贡献,更在于他的人格魅力。在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傅斯年不愧为最具典型性的知识分子杰出代表。 傅斯年,字孟真,山东聊城人,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古典文学专家。1909年就读于天津府立中学,1913年考入北大预科,1916年升入北大。 ... 运动爆发,傅斯年因受民主科学新思潮影响,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担任 ... 行动总指挥,成为时代弄潮儿和风云人物。嗣后,他留学英德,1926年回国,就职于中山大学。1928年开始,傅斯年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抗战爆发后,出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兼任西南联大教授。抗战胜利后,傅斯年代理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赴台,任台湾省大学校长,1950年冬,在台湾省因病去世。 岳南在《南渡北归》一书中说:「 ”1949年1月20日,傅斯年正式就任台湾省大学校长。时台大中文系教授黄得时仰慕傅的声名,请其写几个字作为留念。尚以齐鲁之士自居和自豪的傅斯年,挥毫写下了「 ”归骨于田横之岛”短幅相赠。众人见之,顿生凄怆之感……” 傅斯年是胡适的得意弟子,胡适人称「 ”民国孔夫子”,因此人们顺势给傅斯年戴了一顶「 ”民国孟夫子”的高帽,将胡适和傅斯年比喻为民国时期的孔子和孟子。虽有姓氏上的巧合,但这顶高帽并非浮夸和吹捧。就学问而言,傅斯年单以开创「 ”史料学派”一个贡献,就足以留名后世;单以创造「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学术 ... ,就足以石破天惊,堪称史学大家。而且,傅斯年又是最杰出的学术组织家,海峡两岸顶尖的学术机构,从中央研究院到台湾省大学的创建,都是傅斯年牵头,居功至伟。 胡适说:「 ”他(傅斯年)能做最细密的绣花针功夫,他又有最大胆的大刀阔斧本领。他是最能做学问的学人,同时又是最能办事、最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有人评价傅斯年,说他:「 ”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学问、最有志气、最有血性和最有修养的伟大知识分子中的一个典范。” 在去台湾省前后,傅斯年牵头组织了「 ”抢救学人”计划,由蒋介石亲自派的飞机,冒着枪弹炮火飞抵北平,停留在北平南苑机场等待那些所谓被「 ”抢救者”登机。按照计划,以下四类人属于首要抢救之列:一是大陆各大专院校的负责人;二是原中央研究院的院士;三是因政治原因限令离开的高级知识分子;四是在国内外学术上有杰出贡献者。 随后,按照抢救学生计划,傅斯年拟定一份名单,名单中的学人代表分别是:胡适、张伯苓、钱思亮、英千里、张佛泉、梅贻琦、陈寅恪、毛子水、李书华、袁同礼、陈垣、杨武之、汤用彤等,这一大批人,都一律是当时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和做出杰出贡献的一流专家学者。 傅斯年动员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去台湾省,曾一度传为佳话。傅斯年与陈寅恪多年同事,交情甚厚,当时,傅斯年已经到达台湾省,他多次致电陈寅恪,请他赴台,承诺只要陈寅恪答应,立刻派专机来接,故五六十年代国内一直有「 ” ... 派专机要接陈寅恪去台湾省,陈寅恪坚决不去”的说法,连曾任广东 ... 的陶铸在会议上也有此一说。此事,也可见傅斯年对待学术的执著,对待人才的渴求。
本文标签:傅斯年中国近代史历史读书陈寅恪胡适历史学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