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 【诗经·召南·摽有梅】描述一个女子“恨嫁”的焦虑心情。以当时的社会背境来说,是一首颇为大胆之作。全篇三章,每章四句,共45字。全诗围绕着一个“急”字。急就急在三章复唱,而一步紧逼一步。重章复唱,可谓真情毕露,迫不及待了。三复之下,闻声如见人。这位姑娘焦急的心情,跃然...
【诗经·召南·摽有梅】描述一个女子“恨嫁”的焦虑心情。以当时的社会背境来说,是一首颇为大胆之作。全篇三章,每章四句,共45字。全诗围绕着一个“急”字。急就急在三章复唱,而一步紧逼一步。重章复唱,可谓真情毕露,迫不及待了。三复之下,闻声如见人。这位姑娘焦急的心情,跃然纸上。全文如下: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墍之!求我庶士,迨其谓兮。
注释:(1)
摽:落下。有:助词没有实义。梅:梅树,果实就是梅子。
(2) 七:七成。 (3) 庶:众多。士:指年轻未婚男子。
(4) 迨:及时。吉:吉日。(5) 今:今日,现在。
(6)顷筐:浅筐。塈:拾取。(7) 谓:以言相告。
语译:
梅子落地纷纷,树上还留七成。有心求我的男士,不要耽误良辰吉日啊。
梅子落地纷纷,枝头只剩三成。有心求我的男士,就今天吧,莫再等。
梅子纷纷落地,收拾只用浅筐。有心求我的男士,快开口,莫再迟。
这首诗以赋的手法,描述梅的成熟,暗寓自己已成年,可论嫁娶,及笄之女待嫁的心理表露无遗。第一章说梅子黄熟,三分落地,树上还有七成,有意向我求婚的各位男士们,要趁着这个吉日良辰啊!第二章说树上梅子只留三成了,有意向我求婚的男士们,追求要趁着今日了。第三章说梅子已经完全成熟落地,不必爬上树采,拾到浅筐里便行,有意向我求婚的男士们,不及备礼也不妨,只要前来开口求婚,我就答应了。曲曲道来,层层进展,妙趣自生。且篇中赋比兼用,梅结实既喻时间,又暗示自己怀春,意象多彩。这位女子苦苦企盼有男子前来向她求婚,等到树上的梅子落下了一大半,还没有人前来。她敢将自己内心的欲求大胆的表达出来,而不顾忌外来的压力,其勇气值得赞赏。这首诗大约产生于西周末年或东周初年。作者佚名。除了从字面意义上的解释外,其实这诗也反映当时(周王朝) 一种特殊的婚姻礼仪制度和文化风俗。那就是:在当时,男女双方一旦超过礼制所规定婚嫁的年龄,在适当的时间可以“不待礼”而“相奔” 。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两情相悦,即可成婚” 。据【周礼• 地官• 媒氏】记载:“ 媒氏掌万民之判( 即婚配
) 中( 仲) 春之月, 令会男女。于是时也, 奔者不禁…;”。按【周礼】,这一明文规令正是当时社会礼俗的真实记录。青年男女可在这特定时节自由择偶, 约为夫妇。 在封建宗法制度非常严谨的年代,为什么允许“相奔”呢?【毛诗正义】载:“言三十之男,二十之女,礼虽未备,年期既满,则不待礼会而行之,所以藩有民人也”。原来当时的礼制有如此的“免责条款”( Escape Clause ) 是为了繁衍人口。这对于当时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社会来说,确是合情合理又合礼。
据【周礼】的规定:“男子二十为初娶之端”“女子十五许嫁而笄”。但实际上,当时社会的婚嫁年龄从速不从迟,也都是为了增加人口。
如此看来,在当时合法“相奔”的男子已超龄十年而女子也超龄五年了。否则,他(她)们还是要经过严格的礼法和繁文褥节而成就婚嫁的。
明白了这样的背景后,回头再看这首诗,我们便有更深层次的解读。
第一章说梅子落了三成还剩七成。看来这女子年龄超过二十岁还不太多,正值孟春(农历正月)时节。这时女子以企盼的口气说“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意思是如果有符合条件的男子,只要给她说一声,就可以在下月(仲春)择个吉日成婚了。
到了第二章,梅子只剩三成,还没有合适的男子来问过她,季节也到了最关键的仲春,所以她更加急切地说道“…迨其今兮!”。只要他来求我,在这月内随时可以嫁给他。因为到了下月,就过了法定时间,只好等明年仲春了。此时的她,能不着急吗?
第三章说,梅子全部落地,可以一筐尽取。然而季节到了暮春,就算有合适的男士来求娶,也只能等到明年仲春才能“相奔” 。所以女子无可奈何地说“…迨其谓之” 。意思是说,我等他向我说声,约定明年成婚罢。
诗文虽然结束,还留下一条尾巴。这种迟暮之感,真令人黯然神伤!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