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从念错咒的故事谈起

2007年7月24日 讯  佛教故事中,曾经有一个关于念错咒的故事。其大体内容是: 有某位修行者,由于他文化程度有限,也没有听过口传,自己看书学念六字大明咒,以致把咒文“嗡嘛呢八美哄”的“哄”(口+牛)错念成“牛”,但是,由于他非常诚心地用功持咒,以至其住处常放异光。后来,有一老一小两个修行人路过此地,看见异光,便前往亲近,随即便发现了咒语发音上的错误,于是,小修行便好心帮助持咒者纠正发音,但是,经过改正之后,持咒人的心失去专精,再念咒时反而没有光明,路过的一老一小两个修行人发现这个秘密,省悟到是自己造成的错误,于是赶紧纠正,让持咒人念回原来的咒音,光明于是再得显现。

对于这个故事中的现象,一般读者的态度,往往倾向从“定”的角度去解释,认为不应该去打破原来的定。但是,如果依佛理深究,其问题实际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正定与邪定问题持咒者只重修定而未发慧,所以虽然能够入定,但却依然自心不安,以致换个咒音便丧失定境,这应该是不修智慧的悲哀。 根据佛教理论,定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心无挂碍的定(正定),一种是执着外缘的定(邪定),佛教所说的定能生慧,是就正定而言的,邪定乃是外道定,是没法引生清净觉性智慧的。所以,从光明的有生有灭来看,持咒者所念的虽然是佛教咒语,但其所修之定应是邪定。对于这种定境,如果是智慧影响力足够,帮忙打破应该是好事,但是,如果智慧影响力不够,那就只好任其进入邪定了。这样,至少相对于不定来说,开智慧的机会要多点。 第二,修行的智慧问题跟这个故事的内容差不多相对应,禅宗有个关于大梅法常禅师的公案。明州大梅山法常禅师,初参马祖道一禅师时问:“如何是佛?”马祖道一说:“即心是佛。”法常禅师当即大悟,然后便去自行隐修。唐贞元年中,盐官会下有位僧人,因迷路而至大梅隐修之处,因而告知马祖。马祖得知法常住山隐修,于是派僧人前往询问:“和尚见到马大师后得到个甚么道理,便自己来此住山隐修?”法常禅师说:“大师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这里住下来隐修。”僧人告诉他说:“马大师近日来说佛法又不一样了。”法常禅师问说:“怎么不一样?”僧人回答:“马大师又说非心非佛。”法常禅师说:“这老汉惑乱人心,没有了结的时候。听任他说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这个僧人回去之后,将法常禅师的话告诉马祖,马祖赞叹地说:“梅子熟了也!” 这两个故事的主人,所面对的同样都是修法的迷惑问题,但是,由于其智慧的差别,结果也就自然不同。为此,没有智慧的定,是经不起外界考验的定,其不能真正解决烦恼,因而,这种定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第三、密咒传承问题故事中的持咒人念咒的发光与不发光问题,如果按照密宗理论解释,其中应该包括一个密宗比较强调的传承问题。 虽然缘起性空理论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但是,由于传承习惯,在解决佛教问题的行为特征上,汉传佛教比较重视性空而轻于缘起。藏传佛教则是比较重视缘起少谈性空。所以,对于修行中的某些问题,藏传佛教往往有比较深层的解释。 密宗所强调的传承问题,从缘起的角度来说,实际上是修法种子的问题。由于传法人传授某种道理与修法时,其智慧功德以及烦恼习气,包括身业、语业、意业等隐秘因缘,都会成为一种种子,进入受法人的心灵。受法人如果按其 ... 修行,就会不自觉地与传法人的业力因缘感通,由此而形成特定的觉受以及心身状态。故事中的持咒人咒音念错时能够发光,这是以他自心的清净信念为种子的。其后来咒音念对时反而无光,这是因为他所培养的是过路小修行所给的种子。由于种子的业力因缘不同,因而其修行的结果也就不同。——这就是密宗的结论。密宗对于传承上师的选择是极为严格的。密宗所看重的不仅是上师的学识,而且包括上师所得到的传承,以及个人的戒行、智慧与功德等等一连串的因缘。 包括给死人念经超度,密宗所重视的也不仅仅是经文。如果严格按照规定,如果没有见道位以上的证量,密宗也是不允许的。道理也的确应该是这样的。如果一个人所知道的佛法,尚且不能对自己产生受用,那么,怎么又能够保证,他所传的佛法能够让别人产生受用呢?——所以,传承的因缘也确是很重要的。 第四、信心与善根问题 持咒人开始念错咒音,为什么会发光?其原因在于由信心而产生的定境。后来念对咒音为何无光?其原因在于其信心的不纯。为什么其念咒的光明会有生灭?其原因在于内心不安——没有达到“信满成佛”的开悟境界。为什么有信心却不能开悟?其原因应该在于善根,因为除了信心之外,善根的成熟乃是达成开悟的重要关键。 信心与善根都是佛法修行中的重要问题。这两个方面相结合,也就决定了信心的不同形式,譬如正信、善信、净信、智信、迷信、邪信,等等。依正信即可生人;依善信即可生天;依净信即可解脱;依智信即可悟道。相反,依迷信即遭沉沦;依邪信既成堕落。所以,对正信与善信,应予以鼓励;对净信与智信,应予以提倡;对迷信与邪信,应予以打破。只有如此,才是佛教徒的正确态度。 第五、修行的境界问题 在持咒人的故事中,一老一小两个修行,以念咒人是否能够发光来取舍修行状态,这种见解也是有所偏颇的。修行中所出现的境界与征象,一般都是由定力形成的,其本质都是某种业力(心气)的显现。一般来说,业力越重(心气越粗),其外相就越为明显。真正达到反朴归真的境界,除非是为了因应外缘而加以示现,一般情况下,基本上是少有外相显现的。 真正佛法修行所产生的智慧力,其本质是没有任何形象的,而且智慧越是深入,其心气就越是微妙,旁人也越是难以发现。佛经中说“初地菩萨不知二地菩萨境界”,其道理也在于此。 所以,修行人中,那些经常显示某些光明气象的人,往往正是习气与烦恼粗重的人,他们虽然能够玩弄某些东西骗人,但是其内心绝对没有安乐自在。 第六、结论 正定不同于邪定,定力不同于智慧, 道理不同于功德,经典不同于法脉, 正信不同于邪信,境界不同于安乐, 外道不同于内道,有用不同于解脱。 将六字明的尾音念成“牛”,虽然多少也有功德,但绝不是无量功德。功德的多少,不在念咒的状态,而在于是否有善心与智慧。一念善心,能灭恒沙罪业。一念正觉,顿出僧祗轮回。 (信息来源:地藏论坛)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从念错咒的故事谈起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3.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4.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5.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6.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7. 我们生活中很多流行用语其实都是源自佛教的用语

    1、「”世界”源于佛经,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

  8.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9. 丰子恺道出弘一法师出家真相:他只是到了「 ”人生三层楼”的第三层

    可是弘一法师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算是绝情,也算是虔诚,依然选择抛弃了心中享乐的灵魂,大彻大悟,人活世间不过是卧不过七尺,食不过三餐。人们难以看破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哪怕是他的妻子对这个原因同样是充满了未知。丰子恺说的或许才是最接近的答案。

  10. 西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鸠摩罗什、克孜尔石窟、信仰之变)

    鸟兽以花果为食,不经意间用种子装扮了世界一、鸠摩罗什南北朝时的真谛法师、唐代的玄奘法师、北朝的鸠摩罗什被称为佛经三大翻译家。

随机推荐

  1. qq女生个性签名情话

    你一句话我就狂奔著,不论疾风骤雨我正在学着克服对你的爱意,就像对抗一种顽疾2、“我不敢看你的眼睛因为我怕我每一个眼神都在告白”3、如果你忘了我没关系我记得你就行4、相信你会用的到!叔叔阿姨新年好!我们俩个人!!!

  2. 比较

    小明和小华两人非常的喜欢比较。>小华仔细想了一下,才回答道:“没错!我爸爸也说你妈妈比我妈妈好!”

  3. 神醫耆婆未請槃特比丘緣

    一天,神醫耆婆邀請佛陀及其弟子前往家中應供,唯獨沒有邀請槃特比丘。當槃特比丘到達後,佛陀請阿難尊者將缽拿給他,並說:「槃特,你不必起座,你就從所在之處將缽送給我。」於是槃特比丘以神通力將缽送至佛的手中。耆婆見到如此景象,深自懊悔:「唉!我實在是大錯特錯,竟然輕慢了這樣的聖者。」於是至地向尊者懺悔自己的愚昧無知,並恭敬供養種種美味飲食,反倒冷落了其他比丘。

  4. 梦见火坑

    周公解梦梦见火坑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火坑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5. 家喻户晓成语故事_成语“家喻户晓”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释义】 喻:清楚,明白。晓:知道。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家家都清楚,户户都知道。 【用法】 用来形容某件事或某个人已到了人人皆知的程度。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汉代刘向《列女传》:“梁国岂可告人晓也?被不义之名,何面目以见兄弟国人哉!”后演变为成语“家喻户晓...

  6. 汉献帝的伏皇后是什么结局?曹操是怎么对她的?

    曹操是怎么对她的?>曹操把持朝政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汉献帝自从被曹操劫持到了许昌后,就一直是个傀儡皇帝,一切朝政都在曹操手中,可是娶老婆还是汉献帝自己说了算的。这其中包括皇后伏氏和贵妃董氏。六十岁的曹操终于完成了他对大汉朝廷最后的控制。>要问汉献帝为什么不施救,他拿什么来救呢,当年董贵妃都有身孕了,曹操还当面把她勒死,更何况是伏皇后,难道汉献帝向曹操吐口水吗?

  7. 快乐不在环境,而在于心境

    一位哲人单身时,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小房子里。看他总是乐呵呵的,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有什么可高兴的?”过了一段时间,朋友们都成了家,先后搬了出去,屋内只剩下他一个人,但他每天仍非常快乐。

  8. 多吃菜少吃饭会导致胆固醇升高

    现代人主食越吃越少,菜越吃越多,许多人认为这样吃才营养合理。其实,这种饮食结构有失偏颇,多吃菜少吃饭同样会导致胆固醇增高。最新研究发现,人们通常所说的主食即米饭和馒头,其中所含的植物甾醇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对照研究表明,食用植物甾醇强化的人造奶油,可使血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13%,这样的变化十分有利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因此,一日三餐主食适量摄入可降低胆固醇,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9. 圆形脸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性格?_看相大全

    圆形脸又称“娃娃脸”,这种脸型永远不显老,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显得幼气。圆形脸的人是一个彻底的感性的人,他们乐观开朗、无拘无束,因此而显得很快乐,但是在很多时候他们也容易感动,因此很容易受到异性的诱惑。娃娃脸型代表有:黎姿、林心如、徐熙媛、周慧敏、阿Sa、陈鲁豫、张娜拉等。什么是土耳_看相大全

  10. 托尼·罗切简介

    他还执教过多个大满贯冠军世界第一,包括伊万·伦德尔、帕特里克·拉弗特和罗杰·费德勒。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