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网上展馆]山西芮城清凉寺出土玉器赏新石器时代玉琮内径6.2厘米外径7.3-7.5厘米侧缘厚0.9厘米高4.2厘米新石器时代凸缘六边器孔径6.7厘米高3.5厘米新石器时代玉牙璧孔径6.2厘米高0.8厘米新石器时代双片联缀复合玉璧内径6.2-6.8厘米外径18.6厘米厚0.4厘米新石器时代玉环内径6.2厘米外径10.2-10.5厘米厚0.3厘米新石器时代玉兽头饰高1.1厘米宽2.0厘米清凉寺墓地位于陕、晋、豫三省交界的山西省芮城县东北部,发现于1955年。
[网上展馆] 山西芮城清凉寺出土玉器赏
新石器时代 玉琮 内径6.2厘米 外径7.3-7.5厘米 侧缘厚0.9厘米 高4.2厘米
新石器时代 凸缘六边器 孔径6.7厘米 高3.5厘米
新石器时代 玉牙璧 孔径6.2厘米 高0.8厘米
新石器时代 双片联缀复合玉璧 内径6.2-6.8厘米 外径18.6厘米 厚0.4厘米
新石器时代 玉环 内径6.2厘米 外径10.2-10.5厘米 厚0.3厘米
新石器时代 玉兽头饰 高1.1厘米 宽2.0厘米
清凉寺墓地位于陕、晋、豫三省交界的山西省芮城县东北部,发现于1955年。墓地北以绵延起伏的中条山脉与运城盆地为邻;向南不远即为滚滚东去的黄河干流,并与河南省隔河相望。附近是从北到南逐渐降低的倾斜坡地,土质肥沃,古今富庶。
墓地在两条山涧夹峙的台塬上,在绿树的掩映中,一座起建于元代清凉古寺显得格外醒目,大雄宝殿尚有元代遗风。寺院以北地势隆起为山脊,再往北即为中条山区。出土玉器的地点在清凉寺东北一块较低平的区域,该区域西北侧被山梁呈弧形包围,东侧隔自然冲沟与坡头村相望,海拔高度约620余米。墓地周围的环境与墓葬区相得益彰,狭长台塬的两侧即恭水涧源头,沟底泉水清澈,涓涓细流汇成小溪,潺潺流水声昼夜不绝于耳,小河两边种植着高耸的青竹。在中条秀异险峻的山脚下,这确实是一处泉甘土肥、涧壑清奇的幽静之处。墓地取山之精灵,得水之秀丽,除了地质变迁的鬼斧神工之外,自然气候的长期浸润也功不可没。这些迹象表明埋葬在这里的死者们生前已经对“风水”概念有了较充分的认识:墓地周围地势封闭,西北部靠山可以聚风不散;前有汨汨泉水和恭水涧,水界此则止,“聚风得水”的天然地势弥补了区域狭窄的不足。他们认为理想的风、水等条件可以使入葬者安息,也能使后人永得福祉,这也许正是这里几度被作为墓地的根本原因所在。
1975年,清凉寺村民们在打窑洞时最早发现了玉器。2003-2005年在多次田野考古调查的基础上,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连续进行了三次发掘,揭露了一处大型的史前时期墓地,考古队员的手铲见证了一个对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的奇迹出现的全过程。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属于新石器时代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墓葬中发现的200余件玉器,虽然素面无纹,然而距今约4500年左右古朴的器物中透露着一个重大的历史谜团,解析这些玉器蕴含的内涵是我们释读最初“文明”的一个重要侧面。下面选择部分器物予以介绍,供识者赏鉴,并从中探寻古代先民们当时的心路历程。
玉琮 内径6.2厘米、外径7.3—7.5厘米、侧缘厚0.9厘米、通高4.2厘米、射高1厘米,2004年出土于M52。该墓下葬不久就已经被盗扰,其中除已经移位的墓主人外,在墓葬的熟土二层台东南角还有一个葬式特殊的殉人,为向内蜷缩的俯首屈肢状,头部低垂,脊椎弯曲,甚为悲惨。这是我们在整个墓地发现最漂亮的玉器之一,这件玉琮能够保留下来,实为万幸。器物主体为乳白色,间有灰蓝色和浅褐色;玉质温润、细腻;射较低且四角高度不一,中间为双面管钻穿孔,四个侧面较平整,每一面的正中部各有两条竖向的凹槽,凹槽的中间较宽深、两端略尖浅。玉琮不同于一般的玉器,是身份特别高贵的贵族才能拥有的器物,是墓主人声名显赫的象征性礼器,仅此一件就足以说明该墓的不同凡响。
凸缘六边器 孔径6.7厘米、高3.5厘米,2004年出土于M146。该墓位于墓地的西南部,被后代破坏,发现时仅存约三分之二。墓主人为仰身直肢,东部、东北部散布着俯身、侧身及呈不规则状弃置的数具人骨,在这些人骨之下或旁边发现有彩绘陶瓶、兽牙、玉钺等器物,这件器物也在东部人骨之下。迄今为止,在同时期遗址或墓葬中均未见过这类器物,为首次发现,总的特点接近琮和凸缘环的结合体。器体上有深褐色斑块,虽然白化严重,但白褐相间,整体色调显得华贵协调,器物的中部为较薄的凸棱,外形为不等边的六边形,三个边近直,另三个边略弧,直边与弧边相间,中间是较长的管钻穿孔,器表磨制精细,光滑细腻,曲线柔和。该器物也是具有较高身份的人才可能随葬的器类,应该属于礼器的范畴。
玉牙璧 孔径6.2厘米、中心厚度0.8厘米。2004年出土于M100。该墓位于墓地正中心部位,由于盗洞挖在西壁正中未向墓室内延伸,墓主人和随葬器物基本未经扰乱。出土随葬器物比较精致,而且基本保持在原位,左臂近腕部有一组套叠在一起的各种玉璧、环,其中罕见的是一件墓地惟一的完整玉牙璧。璧的质地十分细腻, ... 特别精良。器物原为青绿色,中部保存较好之处温润碧绿,周边稍稍有些发白,表面沁入植物根系的线状痕迹,周边钙化,由于抛光较好,外表至今晶莹光洁;器体形制比较特别,中心孔为两面管钻而成,由中心向边缘逐渐变薄,断面为楔形,平面以方形为基础,四边各切出一个牙状缺口,牙边刃明显,牙沟磨擦痕迹依稀可辨;上下两面均有不太清晰的线拉切痕迹。该璧都让人爱不释手,如此精细的制IT艺确实叹为观止。
双片联缀复合玉璧 内径6.2—6.8厘米、外径18.5厘米、厚0.4厘米,2004年出土于M155。该墓位于墓地中部偏南处,由于严重盗扰,墓内死者只有两个散置的头骨,墓底部撒着许多朱红,所幸在墓底一侧还呈竖立状留有这件精致的双片联缀复合玉璧。璧体为浅绿色,有黑色或褐色斑痕,并间有白色不规则纹理,整体玉质精良,抛光十分精细。器物呈两个成形对开的玉璜拼合状,两璜纹理相同,显然是同一块玉料剖开对接而成,结合部尚有单面桯钻或双面裎钻的系绳联缀用小孔,虽然不能说天衣无缝,但简易实用。
玉环内径6.2、外径10.2-10.5、厚0.3厘米,2003年出土于M29。该墓位于墓地中心偏东部,墓主人仰身直肢,胸部左侧置一件玉环,北侧有一个头向东的殉人。环外表为浅绿色,有大面积褐色或黑色斑纹,显得既俏丽又庄重;表面经抛光,但不够精细,两面均有片状工具的切割痕,外缘虽然光滑细腻但不太规整,内孔的边缘有管钻时留下的旋转痕迹,为我们研究当时的制玉技术提供了难得的标本,在一侧靠外缘处专门用裎钻的方式钻出一个小孔,这显然是悬挂在胸前的佩饰,与那些套叠于腕部的玉环不同,具有更明确的装饰效果。
玉兽头饰高仅1.1、宽2.0厘米,2004年出土于M87。该墓位于墓地的中心部位,已经被盗扰,人骨散置于墓内,毫无规律;随葬品中有劫余的兽头状小饰品,小巧精致,抛光较好,质地略暗;圆雕手法细腻,巧夺天工,并不强调面部轮廓,仅用凹痕雕出各个部位的大致形状,但已经显示得维妙维肖、憨态可鞠,背部平整,两侧各有一个桯钻的斜穿小孔直通背部,中间为一个贯穿上下的直孔,应为缝缀的饰品,由于其体积较小,在墓葬被盗扰时幸免于难,让我们今天得以目睹数千年前能工巧匠的得意之作,发现时我们无不为 ... 者的奇妙想象暗暗叫绝,又为动物的生动神韵啧啧称奇。
玉器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生者对其倍加喜爱,尊崇备至,甚至死后也要随葬,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史前时期,尽管各地的文化面貌千差万别,但从黄河到长江甚至北到大漠、南达岭南的广大地区共同构成用玉的全盛局面,中原地区作为史前时期的文化中心,文化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最终成为文明起源的核心区域。清凉寺墓地地处中原的核心地区,也是庙底沟二期文化的腹心地带,墓地的现象表示当时中原地区正在发生一次大规模的文化变革,周边各种文化因素和理念在这里汇聚,说明礼制的基本内容至晚在庙底沟二期文化后期已经在中原地区形成,甚至比较成熟了。玉器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较早等级区分的标志,见证了一段负责运城盆地食盐外销的管理者生前和身后的部分现实,在中国史前考古中这是首次发现,对中原地区文明起源及与此相关的学术课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清凉寺墓地的发掘引起了文物保护管理者和考古学者们的高度重视,2005年初,“第十五届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评选结果揭晓,该发掘项目高票当选。2006年初,在国家文物局组织的“田野考古奖”评选中,该项目又荣获三等奖,这是对清凉寺墓地发掘工作的肯定,也说明这是近年来少见的重要发现,其中发现的玉器当然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来源:《收藏.拍卖》
编辑:之谦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