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文化人,对知识分子的总称。

文化人,对知识分子的总称。 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把具有学识、懂艺术、从事艺术创作和研究的人都称为「 ”文化人”,它和「 ”知识分子”是近似词。文化人主指文化艺术方面的从业者以及受过高等教育,有知识者;知识分子的概念更加宽广,它包括所有有知识、有思想的各界人士,其中也包括「 ”文化人”。 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文化的推动;科学的进步,社会文明的提升,也离不开众多文人的努力。 可以说,文化人在历史的变迁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在中国的历史上,却有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在众多的封建王朝里,很多朝代的政权都跟文人过不去,甚至,将这些有文化的先进分子,跟那些打家劫舍的恶人一样对待,进行防范和打击。 这种现象如果放在社会生活当中,就显得更加突出和明显了。 通常,在民间,人们对于那些有才学,懂知识,能言善辩,会说会道的知识分子,都是非常尊重的,特别是对于那些能够给人以启迪,教人以知识,解人以疑惑的老师,就更为尊重了,正所谓「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并且,在普通老百姓的心目中,饱读诗书的文化人,是高高在上的,是需要被仰视的,这也体现了民间对于知识的渴望。 普通百姓,把学习作为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所以,他们崇尚知识,渴望知识,羨慕有知识的人,他们觉得,知识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得到改变,就像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样。在民间,知识分子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但是,他们到了朝廷,在统治者的面前,境遇就完全不同了。 虽然,科举制度让万千学子有了可以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走向仕途的机会,实现自己光宗耀祖的愿望。科举制度看似皇恩浩荡,表现出皇帝爱才、惜才、用才之心,但是,如果我们细细品味,这其中,却并非那么简单。 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统治者留给文人们施展才华,发挥能力的空间非常小,不外乎就是那么几条: 一个是接受皇帝的招安,为统治阶级服务,也就是将自己的才学,智慧用在驭民之术上,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其才华尚且可以得到展现的机会。 另一条路,相信大家也很熟悉,那就是隐居。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文人不在少数,自己的才华在社会上得不到赏识,亦或是自己的性格太过耿直,不适合在官场上摸爬滚打,所以,这些人则选择了不问世事,只与同道中人,在山野之间饮酒作乐,过畅谈诗词的休闲生活。 再有一种就比较悲剧了,这些人往往才华横溢,思想先进,但是,他们却不愿意被政权收买,不甘于俯首称臣,企图依靠自己的才学,挣脱过多的束缚,去做一个独立的人,并参政议政,有的还著书立传,流传甚广。 对于这样的人,统治者往往不会去考虑你的思想成果、先进举措是否会对江山社稷、对黎民百姓有利,是否可以为苍生造福,而是先关注你这一身过人的才华是否会成为当下统治阶级的威胁,是否会对现有的政权产生危害。如果有那么对不起,不管大小、多少,必先除之而后快。 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要么,选择闭嘴,要么,只能等着下大狱,自己对墙说去吧,再搞不好,脑袋也要跟着搬家。 可以说,统治阶级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代表着这个时代对于先进思想的态度。之所以中国的封建历史,一直都处于一个低层次的循环之中,主要就在于统治者对于文人的打压。 为什么在春秋时期以后,在中国大地之上,出来的都是一些沉迷于诗词格律之人,却没有出现几个著名的思想家? 因为,那时候的帝王无法接受他人先进的思想,并将其看做是蛊惑人心,妖言惑众的根源所在。甚至,当时的科学创造者也是少之又少,这就在于帝王将其看作是「 ”奇技淫巧”,进而导致了人心不再像从前一般平不再危害统治阶级的利益。 那么,难道历代的皇帝都不懂,缺乏文化知识的国家和民族未来是不可能走得更远更好的? 不,皇帝怎么可能不懂这么显而易见的道理呢。之所以千百年来没有得以改变,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处于小农经济体制之下,社会也较为稳定,独立发展,故步自封的环境,造就了满足现状,缺少危机感的性格。 更重要的一点是,统治者本身就没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追求,他们只着眼于自己手中的权利,而并不真正关心自己国家的未来和前途。简单的来讲,其实,就是统治者安于现状,贪图享乐,就算是洪水滔天,只要没淹到自己家门口,就当没事一样。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单纯的将希望寄托于人们的自觉性上,而缺少对规则和限制的确定,是很少会有抗拒者的,文化得不到进步和前进也是行不通的,必须要依靠制度的强制力。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形成了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皆乐于打压文人的现象。 参考资料: 【《文化人与社会化的关系》、《古代帝王对「 ”文化”的打压》】
本文标签:古代文人历史知识分子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