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六祖慧能

慧能,俗姓卢,自幼聪慧。他早年丧父,家里很穷,每天都要背一担柴到集市上去卖,挣钱来养活母亲。一天,慧能在集市上听到有人念诵《金刚般若经》,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不觉心中一动,忙追问跟谁能学到《金刚般若经》。诵经的人告诉他,蕲州黄梅的弘忍禅师精通此经,能够使人见性成佛。慧能听后,就像一个口渴的人饮了甘泉一样。他回到家里,置办了一些生活用品奉养老母,然后只身前往蕲州。  慧能来到弘忍门下。弘忍见慧能气质和相貌都很平常,就问他从哪里来。慧能说自己从岭南来参拜敬礼,只求作佛。弘忍听后,故意用话试探他说:“岭南没有开化地方的人也想成佛?”慧能应声而答:“人虽然有南北之分,佛性岂有南北之分?”弘忍听了,暗中暗喜,对他刮目相看。为了进一步磨练他,弘忍让他去碓房舂米。慧能依言在碓房劳作。由于身子轻,就在腰间系了块石头踏碓,成为佛门的一段佳话。 菩提本无树 弘忍知道自己选择继承者的时机已经成熟了,便召集门下七百名弟子,严肃地说道:“正法难传,不要只是把我的话作为你们修行的准则。你们应按照个人的体验作一偈,谁的偈与正法相契合,我就将衣钵传付给谁。” 弘忍的大弟子神秀知识广博,通晓佛教内外的学问,为其他众弟子所推崇。众弟子议论道:“五祖求偈传法,非神秀师兄莫属,我们都免得作了。”神秀听此赞誉,暗自高兴,仔细琢磨,作了首偈语: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 时时勤拂试,莫使惹尘埃。 作成之后,便书写在墙壁上,众人一见,纷纷叫好。弘忍听到众人围观叫好之声,读了之后,知道是神秀所作,赞叹地对众门人说:“你们按照此偈所说的去修行,必能有所成就。”然后叫众弟子念诵此偈。 >这天晚上,神秀来到弘忍的房里,弘忍说:“你的这首偈子写的不错,但还不够透彻,下去再作一首吧。”神秀一紧张,怎么也做不出来了。 慧能当时正在碓坊舂米,听到外面的议论,就问一位僧人是怎么回事。那位僧人说:“弘忍大师准备传付衣钵,让弟子们各作一偈以表达对禅的体验。谁的体验最深,就将正法传给谁。神秀上座作了一偈,弘忍大师对此偈很赞赏,大家现在都在传诵,看来衣钵肯定是传给他了。” 慧能沉默了一会儿,说:“神秀上座的这首偈子写得固然不错,可惜还没有能够见性。” 那僧听了,不屑地说:“一个舂米汉能够知道什么,不要口出狂言!”说着悻悻地走了。 这天晚上,慧能也做了一首偈子,请一位居士写在墙上: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第二天,众人发现神秀上座的偈旁又多了一偈,诵读之余,纷纷赞不绝口。弘忍大师闻讯赶来,看了之后,却说:“这是谁写的?”然后,脱下草鞋将偈语擦去,背着手走回方丈室中去了。 这天夜里,慧能忽然接到师父的密讯,赶到方丈室去见他。来到方丈室,弘忍大师用袈裟遮住窗口的灯光,免得外边的人看到。他先是为慧能讲授了《金刚经》的精华,然后对他说:。   “诸佛出世是为了使众生开悟成佛这件大事,因此往往随机缘的大小根性的深浅而加以引导,也就是说有十地修习,有三乘解脱,有顿悟成佛等佛法要旨,这些都是佛教修行的途径。我佛以心传心,心心相印,将大法传付给迦叶,再经迦叶辗转传授,遂有四天二十八祖。第二十八祖达摩大师来到中国,将正法传给慧可大师,然后代代相传到我,今天我将佛钵和袈裟再传给你,你要好好地珍惜爱护,切记不可断绝法统。你现在听我说一偈:‘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慧能跪拜在地,恭敬地接受五祖弘忍大师的衣钵,并问:“我现在已经接受了大师的衣钵,今后这袈裟将传付何人?” 弘忍回答说:“从前达摩祖师刚来中国传法时,大家都不相信,因此达摩祖师才用传衣钵的办法表示继承者已经得法。现在大家都知道传衣钵的事,这样一来必然会引起争端,因此,这袈裟传到你为止,不必再传了。以后只传法,不传衣,免得引起无谓的争端。自古传法,命若悬丝。你赶快离开这里到南方去隐居,等到时机成熟再出山施行教化。” 慧能又问:“我该在何处隐居?” 弘忍大师回答说:“逢怀即止,遇会且藏。”。   慧能接受衣钵后,弘忍连夜送他下山。 慧能悄然离开黄梅南下。当时,弘忍大师的其他弟子都不知道此事。   风动、幡动与心动 弘忍将衣钵传给了慧能的事,还是被众人猜了个八九不离十。一行人愤愤不平,没有跟师父打招呼,就往南方追去。其中一个叫惠明的,曾经当过大将军,勇力过人,一马当先地追了上来。 到了江西大庾岭上,惠明终于追上了慧能。他截住去路,厉声喝道:“快将师父给你的衣钵交出来,否则别想离开!” 慧能见惠明挡道,后面一伙僧人远远赶来,想起师父说过袈裟只是外在信物的嘱托,便将包袱中的袈裟取了出来,放在一块大石头上,说:“你要就尽管拿去吧。” 惠明见地上的袈裟金光闪闪,显然是真的,急忙附身去拣,但不知为什么,看似轻飘飘的一袭袈裟,却怎么也提不起来。惠明这才明白这件袈裟并非什么人都能受得起,立即跪拜在地说:“我并非为这件袈裟而来,我是为佛法而来。请师父为我说说禅宗大法。” 慧能感叹地说:“你能够说出这样的话,可见还是颇具善根。现在你屏除一切杂念,静心敛意,我才好为你说法。” 过了一会,见惠明把心调好了,慧能陡然发问: “不思善,不思恶,正当这个时候,什么才是你明上座的本来面目?快说!快说!” 惠明被慧能这么一逼问,惊出一身冷汗,恍然大悟,感慨地说:“这禅悟的体验,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啊。谢谢师父的慈悲指引。”当下顿悟,明见了真性,不但不再抢夺袈裟,反而皈依了慧能,领着后面追上来的一干人回去了。 慧能得了弘忍衣钵,隐居在广东曹溪,待缘而化。十余年后他来到广州法性寺,正值印宗法师讲《涅脖经》。当时有风吹幡动,两个僧人便争论起来,一个说是幡在动,一个说是风在动。慧能听了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 二僧大惊,禀报了印宗法师。印宗一听,知道来者并非凡人,就请他登上法坐说法。慧能登座说法,一座大惊。 这天晚上,印宗把慧能请到自己的房间里,说:“我听说弘忍大师的禅法南传了,莫非你就是他的传人。”慧能说:“正是。”于是取出袈裟,金光灿灿。印宗拜倒在地,当即为慧能削发,拜慧能为师。第二天亲自搀扶着慧能登上法座,宣布这一特大喜讯。 从这以后,慧能在曹溪大倡顿悟法门,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他用通俗简易的修持 ... ,取代繁琐的义学,形成了影响久远的南宗禅,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 慧能的事迹传到了京城,武后曾降书召慧能进京,神秀禅师也曾在皇上面前极力推荐慧能,但慧能却称病不起,效法前代慧远法师足不出虎溪的事迹。因此,朝廷对他更看重了。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六祖慧能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3.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4.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5. 福建小山村发现明朝陵墓,专家找到证据,推测墓主人是建文帝

    在中国历史上,皇位向来是激烈竞争,有儿抢爹皇位的,也有弟接哥帝位的,还有臣子接替的,但在明朝却有一位叔叔直接起兵攻入都城,弄得侄儿皇帝化妆逃亡,至今下落不明。这两位叔侄就是明成祖朱棣和建文帝朱允炆。

  6.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7.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8. 我们生活中很多流行用语其实都是源自佛教的用语

    1、「”世界”源于佛经,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

  9.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10. 丰子恺道出弘一法师出家真相:他只是到了「 ”人生三层楼”的第三层

    可是弘一法师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算是绝情,也算是虔诚,依然选择抛弃了心中享乐的灵魂,大彻大悟,人活世间不过是卧不过七尺,食不过三餐。人们难以看破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哪怕是他的妻子对这个原因同样是充满了未知。丰子恺说的或许才是最接近的答案。

随机推荐

  1. 早落牙象征著什么?_看相大全

    如果门牙在五十岁以前脱落,则五十岁以后运程不顺,常会为亲骨肉操心,但如果五十岁以后才掉,就没有禁忌了。牙齿小预示著什么_看相大全

  2. 净空法师:能不能开悟?能不能往生?

    「为我等与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以度生死而喜。」不但我的问题解决了,这个法门流传到后世,后世的众生听到这个法门统统都能得度。我们发愿,下定决心,这一生决定求往生,六道轮回舍得干干净净。哪里都是道场,心在阿弥陀佛,念念是清净道场,念念是极乐国土,再不要分别,再不要有执着了。修而不能去的,那是他修得不如法,虽然修学,没放下,没有真的放下。所以能不能开悟?

  3. 周贞定王姬介简介 除了名字称号历史无任何记载

    周贞定王,姓姬,名介,中国东周君主,周元王子,在位28年,谥号贞定王。姬介死后的谥号为贞定王。他指出,《史记·周本纪》中周王介被称为定王,与姬瑜同谥,黄式三认为此处史记是沿袭了《国语》的错误记载。黄式三认为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按照《世本》和《史记》等称周王介为贞王或定王的记载,臆造了周贞定王的称谓,司马贞《史记索隐》就对皇甫谧的做法提出批评。

  4. 人间福报 善语之德

    不揭人隐私,不自赞毁他,这都是善德之语。

  5. 这个感恩节,让我们回到17世纪的普利茅斯殖民地

    年是1627年。五月花号在普利茅斯港登陆后的七年是艰难的。一半以上的原乘客已经死亡,许多幸存者忍受着与旧大陆留守家庭成员长期分离的痛苦。但事情正在好转,殖民者会告诉你的。收成很好,人口也在增长。今天太阳出来了,是一个晒衣服的好早晨。相关内容你的感恩节火鸡是一只典型的美国鸟:一只...在现代普利茅斯以南三英里,马州,游客被邀请回到过去的时间,进入17世纪的农业和海上社区建设的朝圣者。虽然比原来的定居

  6. 古代第一酷吏来俊臣到底有多狠?让武则天感叹“朕不如也”

    历史认知网导读:小编整理了相关“古代第一酷吏来俊臣到底有多狠?让武则天感叹“朕不如也””的详细内容,以方便你了解!所谓酷吏是指一些甘作皇帝鹰犬爪牙,帮皇帝抓捕陷害不听话的臣子、并残忍对付政敌的贴身佞臣,史上最有名的酷吏当属武则天执政时期的来俊臣和周兴等人。话说当时还有个与来俊臣齐名的酷吏名唤周兴,被人暗中告发谋反,武则天叫来俊臣取其供词,令其伏法。来俊臣坏事做尽,报应自然也就来了。

  7. 最大的远见,是为健康投资:这3类人,请定期做癌症筛查

    国人普遍认为,医院是给有病的人去的,没有症状、没有病一般不会去医院,因此癌症筛查被很多人认为是一种医疗浪费,甚至认为这是医院在变相创收的办法,癌症筛查是否为过度医疗,其实这是对癌症筛查的一种误解。

  8. 明察秋毫造句

    明察秋毫造句一:这件案子亏得法官明察秋毫,终于真相大白,洗刷了被告的冤情。

  9. 长物为伴——宋明文人之雅致生活

    人们对古人追求雅致的「”慢生活”愈加向往。尽管时过境迁,但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心境,却可以通过一件件器物传承至今。「”长物”一词,典出《世说新语:德行》篇中王恭的故事,相传其为人「”清廉贵峻,志存格正”,故一身之外,别无「”长物”。是以「”长物”之称,意指「”多余之物”。但常常,无用而有大用,极其精致的往往就是为世所珍的,它们投射和沉积了一个时代文人的选择和品格意志,是文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凭借。在儒

  10. 石达开外出单干,李秀成为什么不愿意跟随他?

    历史新知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石达开外出单干,其部将陈玉成、李秀成,为何不愿追随?为此,石达开在安庆大本营起兵“靖难”,逼迫洪秀全捉拿“北逆”,并将其首级送往安庆,以消心头之恨。如果说陈玉成因与翼王石达开有着血海深仇而不愿意追随他单干的话,那李秀成则是因为效忠于天国,效忠于洪秀全,而不愿意带兵出走,做“贰臣”。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