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名家名品]承前启后八体尽能—欧阳询“卜商阳帖册”唐欧阳询卜商读书帖页纵25.2厘米,横16.5厘米唐欧阳询皇甫诞碑拓本唐欧阳询九成宫碑拓本唐欧阳询梦奠帖卷纵25.5厘米,横16.5厘米唐欧阳询张翰帖页纵25.2厘米,横33厘米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长沙)人。欧阳询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家,影响很大。这里只重点介绍、分析“卜商帖”。其实“卜商帖”与“梦奠帖”、“张翰思鲈帖”均属于欧阳询“史事帖”。
[名家名品] 承前启后 八体尽能—欧阳询“卜商阳帖册”
唐欧阳询 卜商读书帖页 纵25.2厘米,横16.5厘米
唐欧阳询 皇甫诞碑拓本
唐欧阳询 九成宫碑拓本
唐欧阳询 梦奠帖卷 纵25.5厘米,横 16.5厘米
唐欧阳询 张翰帖页 纵 25.2厘米,横33厘米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长沙)人。是一位由陈、隋入唐的著名书家。其父欧阳纥是陈朝的广州刺史,以谋反罪被诛。欧阳询本应连坐问罪,然而却侥幸获免。陈朝尚书令江总与纥交好,将询收养,教以书学。欧阳询聪颖善悟,博通经史,仕隋时为太常博士。高宗即位,累迁给事中。晚年任过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等职,并参与《艺文类聚》的编纂工作。
欧阳询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家,影响很大。欧阳询传世书迹中,楷书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虞恭公碑》、《皇甫诞碑》;小楷有《千字文》等;隶书有《房彦谦碑》、《宗圣观记》。墨迹有行书“千字文”、“梦奠帖”、“张翰思鲈帖”、“卜商帖”。张怀瓘《书断》说欧阳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很遗憾,他“尤精”的篆体书法及草书我们已无缘一见。这里只重点介绍、分析“卜商帖”。
“卜商帖”纸本,纵25.6厘米、横16.6厘米。6行,57字。帖上有古半印二枚,但无法辨识。帖前有宋徽宗瘦金书题“唐欧阳询书”。 “卜商帖”曾与“张翰思鲈帖”合装一册,宋时入内府,清初归冯铉所有,刻入《快雪堂帖》。后转入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在欧书墨迹中,除“千字文”外,另三件墨迹均被疑为摹本,如陈继儒以为“宋人书”,都穆“疑是临本”。但都出于猜测,并无实据。其实“卜商帖”与“梦奠帖”、“张翰思鲈帖”均属于欧阳询“史事帖”。欧阳询有记述古人逸传数种,汇成一集,总称“史事帖”,后来被拆散,今仅存此三帖。“张翰思鲈帖”字近“千字文”面目,“梦奠帖”多右军遗韵,唯“卜商帖”独具一格,笔法多方折,露锋入纸,勾挑有力,下笔肯定。字迹明显带有北朝梭角分明、方峻雄强的痕迹,如“书”、“毕”、“昭”、“之”等字,个别笔法的方折程度甚至不亚于“始平公造像”。这不禁让我们联想起王献之“廿九日帖”,帖中“日”、“中”等字亦是方峻劲健。如果说晚于北朝碑刻一百余年的“卜商帖”是受到北朝书法影响,那么早于北朝碑刻一百多年的“廿九日帖”又作何解释?可见这种方折峻整的笔法并非北朝专利。同时是否也说明北朝碑刻中的方笔并非仅仅是刻手所为?
在“卜商帖”中,“离”字、尤其是第二个“离”字很似王羲之“丧乱帖”中“离”字,个别字也略有“频有哀祸帖”的意思,可知这时欧阳询已在有意识地学习右军书法。此帖没有书写年月,但有研究者以为是欧阳询晚年所书,但从此帖北朝笔法及模拟右军结体来看,不大像是晚年具有个人风格特征的作品。但在结体修长这一点上倒与“千字文”一致。然而此帖写的精彩是不容怀疑的,第一行第四字“书”的几个横画轻重粗细及笔势无一雷同;第三行第五字“如”、第四行第三字“参”字笔法、笔势变化多端而又脉络清晰。而“于”、“夫”等字则是欧阳询自己的面目。
整体来看,此帖前三行、尤其前二行多楷意,下笔斩钉截铁,锋芒外露。写到后来,紧张度略有松弛,行书意味增多,晋人及自己面目也开始流露出来。细审此帖,疑其所用毛笔为短颖硬毫,即所谓“枣心笔”者。
欧阳询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名声巨,所遗书迹尚多,临习者众。又有《付善奴传授诀》、《用笔法》及《三十六法八诀》(传),是一位即有实践又有理论的书家。
编辑:之君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