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赶庙公 乞丐赶庙公在末法时代的今天,佛法已经不知不觉当中被掺进了许多「杂质」,您知道吗?这些像极了佛教的「附佛外道」,以及他们所宣说的掺了毒的「相似佛法」,目前正如「劣币驱逐良币」一样,也像「乞丐赶庙公」一般,在人世间大行其道,使得佛陀正法反而在人间日渐式微。
谤法的罪业让我生堕地狱! 我表示赞同大乘非佛亲说,是从部派佛教演化而成,自然,大乘经典就是后人撰辑的了;认为净土从某种外道信仰转变而来;认为密宗已不是纯正的佛法;认为密宗所证或许是某种禅定境界;认为台、贤、禅、净都不是佛法的原本模样,甚至有外道见解;我不认为有谤法罪,因为佛陀曾赞同独立思考,用理智信仰,因而我认为对佛法可以自由开明地讨论。我忏悔,我诽谤了三宝,我没有充分理解大乘佛法的甚深微妙不可思议。
《往生论注》讲记一 讲记一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上婆薮盘头菩萨造魏永宁寺北天竺沙门菩提流支译论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门昙鸾注解益西彭措法师讲授首先介绍本论的造者和注者:论主婆薮盘头菩萨译为天亲,北印度人,出生在佛灭度后900年左右。
《往生论注》讲记九 讲记九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心恼者,是非得失三毒等也。“心恼”,指由计较是非得失引起的贪、嗔、痴等心上的苦恼。《法华经》上说,如果有女人闻到这部经如说修行,就在命终时往生安乐世界,从此不再被贪欲所恼,不被嗔恚、愚痴所恼,不被骄慢、嫉妒所恼。就像这样,往生之后心上的烦恼就彻底远离了。
善导大师开示:九品往生皆凡夫 诸师云上品上生人是四地至七地已来菩萨者。正是佛去世后大乘极善上品凡夫日数虽少作业时猛。以此善根回愿往生。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一时授手即生彼国。亦是佛去世后持小乘戒凡夫。但是佛去世后无善凡夫命延日夜逢遇小缘授其小戒。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欲使今时善恶凡夫同沾九品。直是临终遇善劝令往生。看看善道大师的总结,才发现往生极乐真的不是那么难的。
诸佛感应论 《诸佛感应论》释惠空─慈光寺住持慈光禅学院院长慈光禅学研究所所长◎念佛法门以其简单易行和他力救济的特质,特别相应于现今末法时代众生的根性。所以基本上,要能见佛感应,行者必须念佛。而探讨诸佛感应之说,必须关心三个课题,即所感的诸佛、感应背后之理及能感的众生。若再从如来所具的无边功德智慧来看,则诸佛以其无边的神通功德,而能于一时中与十方众生感应。
《十二门论》中的因果观 交代了《十二门论》的着作旨趣,在为大众开启解脱因果,进入般若空义的门径。[1]这段评述可谓简明扼要的说明了《十二门论》在大乘佛学空宗四论中的地位,以及与《阿含经》的关系。从哲学的立场而论,其实《十二门论》中所讨论与驳斥的问题核心,是有关形上学的因果问题。本文即尝试循《十二门论》所讨论的线索,将其中所批判与驳斥有关因果思考、解释的种种面向,逐一厘清,以呈显大乘佛学空宗对因果问题破妄显真的重要看法。
十七、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 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母众舍弃自安乐,为利我故受诸苦,数超山海尘数量,我今如何弃彼等?现在以上信三宝、下悲有情的意乐,在尊贵的三宝前,至诚发愿:得暇身必须利他,为能圆满利他必须成佛,因此刻意造作修学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为动机,带领众生一起来净除罪障、集聚资粮,学习与修习因果七教诫发心法,祈能如理思维,真实修行,得到相应,并成就三士道的功德。那么,如何依着因果七教诫而发菩提心呢?
从大乘经看佛陀的教育 ... 与精神 从大乘经看佛陀的教育...与精神文/如悟法师一、前言二、佛陀宽容平和的大乘教育三、中国大乘佛教宗派的成立四、中国大乘净土宗的教育特色五、结论一、前言佛教祖庭发源地在印度,然随岁月的迁流几已成历史陈迹,迄今能保持适应时代思潮大乘佛教者,可说只有中国佛教。十三宗中只有毗昙属小乘宗派,其余皆依大乘经所成立的宗派。此宗依《法华经》分判五时八教,为佛陀一代说法摄机概况。
附3:摄大乘论(佛陀扇多译) 摄大乘论卷上阿僧伽作后魏世佛陀扇多于洛阳译大乘阿毗昙经中。对如来前为欲显发大乘义故。如是此说中小乘经不说此十种句。非小乘教故唯大乘中显胜说及胜上故。明显大乘是佛语。及遮小乘是非大乘。是以此十句小乘经所不说。及此十句能令得大菩提善许不相违。满已令彼果涅盘及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此说中一切大乘略尽。及取一切依身事故。及不分别义故明二意。小乘经中彼心不说为阿犁耶识及阿陀那识。或言无因无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