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图文由「”中国科学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众号原创,转发请申请授权。】20世纪70年代,在当时的新闻报道里,有这样一个名字总是和钱学森连在一起,《...》甚至还发表过一篇文章题为《钱学森后的那个人是谁》。很长时间他除了名字,其余情况都不见经传。即使是在"两弹一星"元勋中,他也是被最晚解密的。他叫朱光亚,是新中国核事业的元勋和主要科技领导人之一,被誉为"中国工程科学界支

【图文由「 ”中国科学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众号原创,转发请申请授权。】 20世纪70年代,在当时的新闻报道里,有这样一个名字总是和钱学森连在一起,《 ... 》甚至还发表过一篇文章题为《钱学森后的那个人是谁》。很长时间他除了名字,其余情况都不见经传。即使是在"两弹一星"元勋中,他也是被最晚解密的。 他叫朱光亚,是新中国核事业的元勋和主要科技领导人之一,被誉为"中国工程科学界支柱性的科学家""中国科技众帅之帅"。 朱光亚院士 (图源:新华网) 赤子之心:祖国在迫切的等待我们 1924年,朱光亚出生于湖北省宜昌市,那里是屈原的故乡,两千多年前屈子曾在这里吟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这样一缕爱国情思流传至今,两千多年后朱光亚也用他的一生践行了这句话。 朱光亚(前排左二)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时期与同事合影(图源:《朱光亚传》) 1945年7月15日5时30分,美国新墨西哥州的荒漠上,伴随着惊天动地的一声巨响,原子之火冲天而起,标志着人类由此进入了核时代。当时国民 ... 派出吴大猷、曾昭抡、华罗庚三位科学家赴美国考察,而朱光亚和同窗李政道一起则作为吴大猷的助手随同前往。然而,到达后却被告知美国拒绝向任何国家透露原 ... 研制的核心技术,残酷的现实给了朱光亚等人当头棒喝,落后就要挨打,想要发展自己的科学技术,只能自立自强。于是,朱光亚进入了密歇根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从事核物理实验研究,在世界著名物理学期刊《物理研究》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朱光亚留美期间与杨振宁、李政道在一起(图源:《朱光亚传》) 1949年秋,年仅25岁朱光亚顺利完成博士学位答辩,成为了当时留美学生在核物理领域最年轻的博士。同时,他拒绝了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的资助,放弃了在国外工作和生活的机会,自费购买了一大批物理实验器材,准备日后带回国内,拳拳之心,可见一斑。 虽然身在美国,朱光亚十分关心国内局势,担任了中国留学生学生会主席,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分会会长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是否回国就成为留美学生考虑最多的问题,当时朱光亚已经坚定了回国的决心,但是他知道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单凭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他利用自己留学生领袖的身份,分别以"新中国与科学工作者""赶快组织起来回过去"为主题召开了多次座谈会,介绍国内情况,引导留学生回到祖国的怀抱。还自编了一首《赶快回国歌》,歌词中这样写道:"不要迟疑,不要犹豫!回国去!回国去!祖国建设需要你,组织起来快回去!快回去!" 朱光亚在中国留学生夏令营上的发言(图源:《朱光亚传》) 为了动员更多留学生回到祖国,1949年末,朱光亚牵头起草了《给全美中国留学生的一封 ... 》,分送给在美国各地区的留学生传阅,凡同意者就在信上签上自己的名字,他们在信中高声疾呼: "回去吧。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我们中国要出头的,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我们!" 《留美学生通讯》第三卷第八期上刊登的《给留美同学的一封 ... 》(图源《朱光亚传》) 一石激起千层浪,朱光亚这封言辞恳切意气风发的 ... 在留美学生中广为流传,回到祖国去成为了当时留美学生的追求和选择。在公开发表《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一封 ... 》的第二天,朱光亚就踏上归国的邮轮,和他同行的还有一批直接受他影响归国的学子,他们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家国情怀:拿起笔来做刀枪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际政坛风起云涌,中国要独立走上自己研究发展核事业的道路,缺乏具有相应学科背景的人才,于是这位二十五岁的物理学博士成为了北京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走上了三尺讲台开始为祖国培养人才。 归国不久, ... 战争爆发,联合国军悍然越过"三八线"将战火引至鸭绿江边,面对拥有原 ... 的美国,当时国内产生了一股"恐核""恐美"的心理,朱光亚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撰写了一篇题为《原子能与原子武器》的文章,深刻而明了地阐明了原子战争的原理以及防御办法,他在文章中明确指出:"原 ... 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它仅仅能够用来袭击不设防的和平城市……我们要坚定保卫和平的决心,争取原子能和平利用的早日实现。" 在当时的局势下,这篇文章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宣传作用,不仅安定了人心还让社会正视了原子能技术,后来朱光亚将文章进行了扩展,成为新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原子能的学术著作。 1952年,为了在谈判中维护国家利益,国家需要一批政治可靠、英语流利的人才作为翻译奔赴 ... ,这一年朱光亚27岁,他的女儿刚刚出生不到百日,但他在接到调令后就毅然踏上了北去的列车,奔赴仍然弥漫着硝烟的战场。在谈判桌上,朱光亚表现出色,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翻译知识,顺利完成了翻译工作。 1952年奉命回国的朱光亚接到命令,直接前往长春担任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教授,组建物理系。 埋头苦干:人生为一大事来 1955年1月15日,中央书记处会议作出重大决策: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朱光亚受钱三强的邀请,再次回到北京大学为核物理事业培养人才。 1959年7月起,朱光亚先后担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主管科研工作,把全部精力和智慧投入到核武器研制工作中。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他参与领导并指导了核武器研制任务的分解、确定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选择解决问题的技术途径、设立课题并制定重要攻关课题的实施方案等重要工作。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的原 ... 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朱光亚执笔向中央呈报的《关于自力更生建设原子能工业情况的报告》中提出,近两年的工作计划是要完成第一颗原 ... 装置实验。 ... 主席审阅过后做出批示:"很好,照办。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得到 ... 的鼓励后,朱光亚放开手脚奔赴青海草原核武器研制基地开始了进一步的试验。在此期间,朱光亚先后撰写了《第一期试验大纲草案》《1964年科研工作计划纲要》《596装置国家试验大纲》等纲领性文件,为中国原 ... 研制和快速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国第一颗原 ... 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6日,一道强光划破了罗布泊宁静如水的天空,伴随着巨大的火球和势不可挡的能量,一朵蘑菇云横空出世,顷刻间飞上云间。这一年,朱光亚只有38岁,却已早生华发。 当人们还在为中国第一颗原 ... 爆炸成功而欢欣鼓舞时,朱光亚早已投入到下一步的工作中,着手进行核航弹的研制工作。 1965年5月14日,在罗布泊成功进行了核航弹空投爆炸试验,这标志着中国开始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武器,中国核武器研制向武器化迈出了一大步。 这一步,美国用了13年,苏联用了6年,而我国在白手起家的状态下,仅仅用了两年时间。 朱光亚曾骄傲的谈起:"我们终于实现了国家原于弹研制三级跳,即从原于弹到机载核弹、导弹发射核弹计划。" 朱光亚伏案工作(图源光明日报) 先人后己:不为浮名绊此生 回国后的40多年来,朱光亚始终处于我国核武器发展科技决策的高层,凡是接触过他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触,他对自己的成就和贡献总是只字不提。 朱光亚经常谦虚地对人说:"核武器研制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多种专业、高水平的科学家与工程技术人员通力协作。"然而,在核武器技术发展的每一个重要关键时刻,都凝聚了他的智慧和决心。无论是发展方向的抉择和决策,还是核武器研制和核试验关键技术问题的决策,他都起到了主导作用,为中国特色核武器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1993 年秋,朱光亚在新疆罗布泊实验基地(图源中国军网) 1994年3月,全国政协八届二次会议举行大会选举,由于长时期很少出头露面,以至于在审读朱光亚简短的履历时,政协 ... 们都被深深震动,96%的 ... 同意增选朱光亚为全国政协 ... ,对此他还是淡然的说:"他说:"实在是过奖了,要说做了一些工作,那是大家做的。我个人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 朱光亚的好友李政道这样评价他:"他十分精心地组织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程开甲、邓稼先、陈能宽、周光召等成千上万的杰出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两弹'研制,他在'两弹'的研制中是'科技众帅之帅'。" 2004年12月,中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0388号小行星被批准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 2011年2月26日10时30分,87岁的朱光亚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当年被列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首,颁奖词中这样写道:"人生为一大事来。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的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的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 参考文献:1.《中国"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纪念朱光亚教授诞辰90周年》 《物理科学探讨》,2015年2月10日 2.《我们的父亲朱光亚》(顾小英),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年12月 3.《朱光亚传》(奚启新,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年10月 4. 图片来源于《朱光亚传》、中国军网、光明日报、新华网,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
本文标签:朱光亚两弹一星两弹一星元勋两弹元勋中国科技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