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营丘之士成语故事_成语“营丘之士”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出处】《艾子杂说》:营丘士,性不通慧,每多事,好折难而不中理。一日,造艾子问曰:“凡大车之下,与橐驼之项。多缀铃铎,其何故也?”艾子曰:“车、驼之为物甚大,且多夜行,忽狭路相逢,则难于回避,以惜鸣声相闻,使...
营丘之士成语故事_成语“营丘之士”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出处】《艾子杂说》:营丘士,性不通慧,每多事,好折难而不中理。一日,造艾子问曰:“凡大车之下,与橐驼之项。多缀铃铎,其何故也?”艾子曰:“车、驼之为物甚大,且多夜行,忽狭路相逢,则难于回避,以惜鸣声相闻,使预得回避尔。”营丘士曰:“佛塔之上,亦设铃铎,岂谓塔亦夜行而使相避邪?”艾子曰:“君不通事理,乃至如此!凡鸟鹊多托高以巢,粪秽狼藉,故塔之有铃,所以警鸟鹊也,岂以车驼比邪?”营丘士曰:“鹰、鹞之尾,亦设小铃,安有鸟鹊巢于鹰鹞之尾乎?”艾子大笑曰:“怪哉,君之不通也!夫鹰准击物,或入林中,而绊足绛线,偶为木之所绾,则振羽之际, *** 可寻而索也,岂谓防鸟鹊之巢乎?”营丘士曰:“吾尝见挽郎秉铎而歌,虽不究其理,今乃知恐为木枝为绾,而便于寻索也!”
营丘地方有位先生,生性很不通达,平日好多事,喜欢与人辩论而且总是钻牛角尖儿、认死理。
一天,他登门拜访艾子,问道:“大车辕杆下和骆驼脖子上大都挂着铃铛,这是什么道理?”艾子告诉他:“马车、骆驼,体躯很大,而且经常走夜路,一旦狭路相逢就很难错让。所以借助 *** 彼此照应,以便预先让路回避。”
营丘先生又问道:“佛塔上面也吊着铃铛,难道说佛塔也会夜行,需要借助 *** 彼此回避吗?”艾子说:“您怎么不通事理到了这种地步!鸟雀喜欢在高处筑巢,弄得寺塔污秽不堪。所以佛塔吊着铃铛用来惊吓鸟雀,这怎么能和大车、骆驼相比呢?”
营丘先生又问道:“那么,鹰、鹞的尾巴上也带着铃铛。难道鸟儿敢在它们的尾巴上筑巢吗?”艾子禁不住大笑说:“真荒唐,您真是不通事理啊!鹰、鹞在捕猎的时候,有时会飞入林中,缚在脚上的丝带一旦被树枝挂住,那么在它奋翅挣扎的时候,就会振响铃铛,这样便于人们循声找寻,怎么能说是防备鸟雀筑巢呢?”
营丘先生听了恍然大悟,说:“噢!我曾经看见送葬的时候,挽郎摇着铃铎,嘴里唱着歌,一直不懂其中的道理。现在才明白那是恐怕被树枝绊住,便于寻找啊!”
后人用“营丘之士”的这个典故告诉人们,不要把事物表面的一点联系绝对化,偷换论题,混淆概念。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