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阎柔勾结、招募数万胡人,与公孙瓒所任命的渔阳太守邹丹战于潞北。乌桓峭王此前曾得过刘虞的不少财物好处,又对公孙瓒恨之入骨,自然满口答应,立刻率领一支由七千多乌桓人和鲜卑人组成的骑兵队,随鲜于辅南下迎接刘虞的儿子刘和,并与袁绍部将麹义合兵一处,组成十万联军,共同攻打公孙瓒。兴平二年,公孙瓒在鲍丘被麹义的联军打败,又死去了二万多将士,实力受损严重,于是退守易京。

刘虞死后,他的部下鲜于辅等人联合阎柔和乌桓峭王,找公孙瓒报仇。 阎柔勾结、招募数万胡人,与公孙瓒所任命的渔阳太守邹丹战于潞北。邹丹军被打败,死了四千多人。 乌桓峭王此前曾得过刘虞的不少财物好处,又对公孙瓒恨之入骨,自然满口答应,立刻率领一支由七千多乌桓人和鲜卑人组成的骑兵队,随鲜于辅南下迎接刘虞的儿子刘和,并与袁绍部将麹义合兵一处,组成十万联军,共同攻打公孙瓒。 兴平二年,公孙瓒在鲍丘被麹义的联军打败,又死去了二万多将士,实力受损严重,于是退守易京。 与此同时,代郡、广阳、上谷、右北平各郡见公孙瓒失势,也都背叛公孙瓒,纷纷起兵 ... 死公孙瓒所任命的官吏,投靠鲜于辅、刘和的军队。 在此之前,幽州地区有童谣说:「 ”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唯有此中可避世。” 公孙瓒认为童谣所说的地方是指易县,就把自己的大本营迁到那里,并在周围挖掘了数十道堑壕,在堑壕内修筑许多土丘,每座土丘都有五六丈高。公孙瓒还在中央一座高十丈的土山上修建城堡,作为自己的住所。 城堡建成,公孙瓒在里面储备三百万斛粮食,从此便躲在城堡里办公,从不外出,更没有带兵征战的意思。 城堡以铁为门,住在内里的,除公孙瓒本人外,就只有他的姬妾们,左右侍卫全被隔在门外,七岁以上的男子也不许入内。平时各地往来的文书、报告等,都是用绳子从城堡上吊上吊下。公孙瓒还命城堡里的女人们练习大嗓门,声音能传出数百步,以便向其他城楼传达命令。 公孙瓒靠自己的才能和努力,从一个小小的郡县小吏,逐步成长为威震边疆、令外族人闻风丧胆的一员猛将,以为「 ”天下指麾可定”,可谓意气风发。此时为何会突然间变得如此意志消沉、疑神疑鬼呢? 其一、刘虞之前在幽州推行仁义,虽然虚伪,但还是很有影响力。公孙瓒得势时,可以不惧怕刘虞旧部的反扑,但如今失势,就不得不担心了。而公孙瓒又不知道自己身边的人哪些是忠于自己的,哪些是忠于袁绍或鲜于辅、刘和的,只好采取这种极端的措施来防范于未然。 其二、当时幽州地区连年天灾,人民缺衣少食,甚至还出现了人吃人的悲惨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显然不适宜率部出兵征战。公孙瓒因此想「 ”休兵力耕,以救凶年”。 其三、公孙瓒在与袁绍的交战中屡次受创,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这不仅给公孙瓒带来极大的打击,也让他清醒认识到,「 ”至于今日,兵革方始,观此非我所决”,即战乱现在才刚刚开始,天下大势并非是他一个人所能决定的。于是他便修筑城堡,储备粮食三百万斛,想静观天下局势的变化。 蔡东藩依据公孙瓒修筑城堡的事情,说公孙瓒与袁术类似,都是「 ”由侈而死”,显然不对。 公孙瓒的如意算盘打得确实不错,对天下形势的判断也很准确。 但有一点他却忽略了,即没有把自己的意思对部下进行宣传,让臣民了解他如此做的意图。于是,在谋臣猛将们看来,公孙瓒的行为就变成了意志消沉、不思进取,且不信任他人。 谋臣猛将们对公孙瓒的表现十分失望,就逐渐生出二心或离他而去。而这又进一步让公孙瓒失去人才,陷入孤家寡人、无人可用的境地。 建安三年,袁绍再次大举进攻公孙瓒。 公孙瓒派儿子公孙续向黑山各首领求救,并打算亲自率精锐骑兵突围,去西山断掉袁绍军的后路。 长史关靖认为,如今将士人心涣散,他们之所以能在此守卫,是因为公孙瓒在此主持大局,又舍不得自家的老小罢了。坚守日子长了,或许可以让袁绍自行退兵;如果公孙瓒丢下这里冲出去,身后又没有威重人物的镇守,易京很快就会被攻陷。 公孙瓒认为关靖的分析有道理,只好作罢。袁绍军因此得以步步进逼,公孙瓒军的防守压力越来越大。 公孙瓒于是秘密写信给儿子公孙续,催促其赶紧搬来救兵,并与公孙续约定,救兵到后,举火为号,内外夹击,与袁绍决一死战。 但人算不如天算,公孙瓒给儿子的信被袁绍的侦察兵截获了。 袁绍将计就计,按约定时间点火。公孙瓒以为救兵到了,便率部冲出城堡,结果中了埋伏,大败,只好率领残部重新退回城堡。 公孙瓒自忖定难活命,又不想自己的家人落入袁绍之手受到侮辱,便把姐妹妻子儿女全部勒死,然后点火自焚,可谓既悲壮又慷慨。而此时,黑山首领张燕与公孙续率兵十万,正在前来救援的路上。 本文来源于网上,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谢谢谅解。
本文标签:公孙瓒袁绍历史城堡刘虞东汉官渡之战中世纪游牧民族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