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赏析三上片亦实亦虚,清美畅达。首二句自然超脱。次二句拟人含情。沈祖棻云,“燕雁或者有知,而以‘无心’为说;山峰纯属无知,而以‘商略’为言:此便是夺化工处。”“燕雁”者,随云飘逝,纯任自然,机...
赏析三
上片亦实亦虚,清美畅达。首二句自然超脱。次二句拟人含情。沈祖棻云,“燕雁或者有知,而以‘无心’为说;山峰纯属无知,而以‘商略’为言:此便是夺化工处。”“燕雁”者,随云飘逝,纯任自然,机心不存,无所羁绊。雁过西湖飞者如此,文士心中情怀亦是如此。其指随云振翅之“燕雁”则实,指已“随云去”之幻影则虚。眼中之实见与飘零文士之征象融而为一,语简义丰。 “数峰”二句,立意新巧,勾画江南烟雨,外现凄苦情悰,情化自然景物,最是白石本色。“数峰”为眼见,“清苦”为心感,“商略”、“黄昏”、“雨”字字含情。”《翠楼吟》云“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霁”,既忧国运渐趋黄昏,又营微弱晚晴气象,其微茫希望之萦绕,与此不同。 过片首二句,“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与“燕雁”之“无心”、“随云”彼此暗合。
然人又岂能无心?有心人方见无心雁,且感受“数峰清苦”。与首二句遥相对应,彼孤落之“雁”自当随云归往燕地,己飘零之文士亦当共天随住第四桥边,此则暗示寻觅精神之归宿。另,留意“燕雁”。北飞之“燕雁”见证家国悲哀,与惯常衡阳之南雁大不相同。数峰何以“清苦”,洒雨何以“黄昏”,承上句可有此深解,此则南宋小词之普遍意义乎? 结句“今何许”三字一提,似问似叹,亦问亦叹,深沉之语益见往复之情,见共天随住第四桥边之无望矣。《白雨斋词话》言“感时伤世,只用‘今何许’三字提唱,‘凭阑怀古’下仅以‘残柳’五字咏叹了之,无穷哀感,都在虚处。令读者吊古伤今,不能自止,洵推绝调。”结句既有今古之意,则“燕雁”此说可通,且以此释“燕雁”正合结句深刻之意。 姜夔《诗说》言“小诗精深,短章蕴藉,大篇有开阖,乃妙”,此篇正极蕴藉,其被推为短章“绝调”,亦姜夔“精思”之功力使然耶?
赏析四
俞平伯先生论历来为人重视的张炎对白石的评语(如“清空”、“清虚”、“骚雅”,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道,“似乎被他说着了,又似乎不曾,很觉得渺茫。”(《唐宋词选释·前言》)渺茫在于对白石创新的理解。 这首揉合情景、自抒胸臆的怀古小词是南宋淳熙十四年雁南飞的残秋道经吴松至苏州时所作。“燕雁”即北雁,象词人一样“太湖西畔随云去。”上片第二韵为传唱千古体现白石独特风格的名句,其貌其神清苦的数峰聚首商量黄昏降雨,物拟人,人拟物,活画穷愁而颇自得,是词人——自我完成者形象,内蕴极丰富。自然与诗人浑然为一,动态寥阔的自然景观体现了诗人的风骨和精神。下片点怀古,家住苏州甫里的唐代高士诗人陆龟蒙(天随子),思想与一生浪迹天涯的鸿爪颇似白石,姜一世甚推崇之,今临其地,能不念及?云雾缭绕“商略黄昏雨”的数峰中,陆、姜当各占其一。 白石语言艺术极高明,所谓裁云缝月,敲金戛玉。他的语言如名提琴手的弓子,在琴弦上灵动机敏极富弹性的无穷变化,力度、动静、虚实、疾徐……。
如清风流云,海浪空礁,无所往不极其妙。这词中,随云去的燕雁,商略黄昏雨的清苦数峰,参差飘舞的秋柳,乃至拟共天随住的词人自身,都处在无穷变化的艺术魔法中。琴弦可理解为情化的客观现实。 隋唐以来,儒、佛、道三教合流已渐成哲学史和伦理史的主要趋势。白石诗词,标榜“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的“自然高妙”;继承与创新方面,主张“求与古人合,不如求与古人异;求与古人异,不如不求与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与古人异而不能不异。”白石所说的“自然”,与道家的“道”很相近似:“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白石流寓浙江吴兴(湖州),慕白石洞天之名,遂自号白石道人。“白石洞天”可能即六六年发现的石灰岩溶洞黄龙宫,古代道士修炼之所。白石思想上倾向道家是很明显的,屡试不第、终身布衣,南宋国势不振的时局,都逼他走向空无。这不能不影响其美学思想及诗词创作。 “自然”、“道”、“清空”、“清虚”并非子虚乌有的虚无。
老庄美学认为艺术美的本质即道的本体,非五官能感知的认识实体。本体应说是在实体基础上所获得,它虽“无为无形”,却又“有情有信”,无处不在。对美的本质的这种认识必然规定创造和鉴赏,所以强调“味外之旨”、“象外之象”、“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以虚静寂寞为最高境界。姜白石“自然高妙”的创新,走的正是老庄美学的这条路子,这首小词清空中的充实丰富即一例。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