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从这篇文章起,对赫鲁晓夫不再以同志相称。自恃与苏共和...都保持良好关系的罗马尼亚...,有意充当调解的说客。乔治乌—德治成为第一把手的齐奥塞斯库)抵达北京,与...、...等...领导人举行会谈。...在10日会见罗共代表团时指出,赫鲁晓夫加了我们许多罪名,苏共中央二月全会作了决议。事实上“八评”也正是将赫鲁晓夫与考茨基相提并论的。

... 与赫鲁晓夫(资料图) 本文节选自《歌未竟,东方白: ... 在1964》,原载《同舟共进》2010年第10期 【
豺狼当道,焉问狐狸:集中攻击赫鲁晓夫】 从1963年9月起到这年年底, ... 以《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编辑部的名义,共发表了评苏共中央 ... 的六篇文章。但从苏共的反应看,真正使他们恼怒的是1964年2月4日发表的《苏共领导是当代最大的分裂主义者》(七评)。从这篇文章起,对赫鲁晓夫不再以同志相称。 ... 在1月28日审定此文时加写了这样一句话:“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科学是不怕论战的,怕论战的不是科学。”自信溢于言表。 ... 和苏共(还包括卷入其中的全世界几十个 ... )关于国际共运总路线的论战已过去半个世纪了,个中是非曲直有待研究。1989年5月, ... 在会见戈尔巴乔夫时说了一句很实在的话:关于意识形态争论的那些问题,“现在我们也不认为自己当时说的都是对的”。 出于种种考虑,首先挑起公开论战的苏共中央于1963年11月底致信 ... 中央,要求停止公开论战。这当然不为 ... 接受。自恃与苏共和 ... 都保持良好关系的罗马尼亚 ... ,有意充当调解的说客。1964年3月初,以第二把手毛雷尔为首的罗共代表团(包括三、四把手,还有后来继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成为第一把手的齐奥塞斯库)抵达北京,与 ... 、 ... 等 ... 领导人举行会谈。从3日开始到9日,举行了6次会谈,结果无功而返。 ... 在10日会见罗共代表团时指出,赫鲁晓夫加了我们许多罪名,苏共中央二月全会作了决议。若要停止公开论战,他们得公开承认错误,撤销决议。毛说,我们这些人也不是那么好战。现在不是打武仗,是打文仗,打笔墨官司,写文章,没有死一个人。毛具体回顾了1958年起与赫鲁晓夫就“中苏共同舰队”而闹翻的经过,要罗共转告,“中国人就是这样顽固的,寸土不让,寸土必争,针锋相对”。接着, ... 重复此前同苏联驻中国大使讲的一番话: 这种公开争论不要紧,不要那么紧张。第一条不死人,第二条天不会塌下来,第三条山上的草木照样长,第四条河里的鱼照样游,第五条女同志照样生孩子……所以我们认为公开论战还要继续下去,我们还要答辩,大概还要十年才能够答复完,因为他们还有两千多篇文章。 3月3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经由 ... 审定并加写若干文字的《无产阶级革命和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八评)。如果说“七评”对赫鲁晓夫虽不以同志相称,但在文章的标题上毕竟尚未直接点名,而“八评”则更进一步,赫鲁晓夫与修正主义结成了一个专用词组。从此,在 ... 的论战文字里,现代修正主义有了一个更醒豁的指称。而正是上一年的11月,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了内部发行的由外国学者撰著的《赫鲁晓夫主义》,后来 ... 也沿用了这一现代修正主义的别称。“八评”的标题还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列宁的名著《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事实上“八评”也正是将赫鲁晓夫与考茨基相提并论的。 就在这剑拔弩张、决眦裂眶的一刻,人们大出意外地在4月17日的《人民日报》头版,读到了毛、刘、朱、周联名祝贺赫鲁晓夫七十寿辰的电文。电文第一句竟以“亲爱的同志”称呼,并表示“一旦世界发生重大事变,中苏两党、两国和我们的人民就会站在一起,共同对敌”。 经验告诉人们,这只能出自 ... 的手笔。 3月17日,也就是审定《无产阶级革命和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的同一天, ... 在寓所召开 ... ... 会,谈了两件事,第二件事就是提出电贺赫氏七十寿辰。他说,电报不能完全是礼节性的,应该讲点实质问题。赫鲁晓夫越要大反华,我们越要采取同他相反的姿态。这样我们就处于主动地位,争取国际同情,进可攻,退可守。这样他可能发表,也可能不发表,我们要争取他发表,让苏联人民和全世界知道我们的态度。据列席 ... ... 会的吴冷西回忆,10天之后, ... 在另一次 ... 会上又就电贺赫氏寿辰表示了另一种考虑:赫氏现在内外交困,有可能被宫廷政变推翻。毛说,赫还不是最坏的人,有比他更坏的,比他搞大国沙文主义更厉害的。所以我们致电祝贺,要考虑对赫本人表示一定的友好之意。 4月12日,在长沙的 ... 召见 ... 、康生和吴冷西,谈近期有关论战的部署,首先就涉及向赫鲁晓夫祝寿的电报。毛否定了北京准备好的电文,认为不能多谈分歧和争论,应争取苏联发表,可以说我们还有分歧,还是要加强团结之类的话。毛提出要在电文中表示“一旦有事,我们两党会团结起来的”意思。毛特意解释“一旦有事”是指对赫不利的事,而不是讲别的,但不要说得那么露。可以意会,不可言传。毛解释为何“帮”赫氏:与其让比他更“右”的人上台,还不如现在我们同赫建立某种形式的统一战线。我们同赫打交道十年,对他比较熟悉,也比较容易对付。根据毛的指示,电报重新起草。4月14日, ... 审定贺电,在加写的诸多文句中,最具个性色彩的就是“亲爱的同志”。至于“一旦有事”,在正式发表的电文中,读者无论如何难于“意会”为“帮”赫氏个人。也许这种“不可言传”的“意会”确实无法用文字来表达。当然,表示团结的意思借助“一旦有事”的辞句,倒是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参与贺电起草的吴冷西也慨叹,这是 ... 的“大手笔”。 祝寿电文可以视为大论战中的一个插曲。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中苏论战修正主义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