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与古人对话的有“钱”人在中国古钱币大辞典编写过程中,经辞典编委会考证,他所收藏的压胜钱数量为全国之最,达5000多枚。此后,业界戏称其为中国最有“钱”的人。中国最有“钱”的人在卢振海的收藏品中,以“钱”最多,被收藏界公推为中国最有“钱”的人。他成了一个收集、研究古钱的“钱痴”。由于经济状况不乐观,与古钱失之交臂的事情也有发生,但只要是卢振海认为是真正有价值的古钱,他就会执着地将它找回来。
与古人对话的有“钱”人
在中国古钱币大辞典编写过程中,经辞典编委会考证,他所收藏的压胜钱数量为全国之最,达5000多枚。此后,业界戏称其为中国最有“钱”的人。对这5000多枚压胜钱,每一枚,他都可以讲出一个娓娓动人的历史故事。他就是深圳南山区政协 ... 卢振海。
做客雅趣斋
雅趣斋是南山区一个普通小区里的复式单位,卢振海的家。从家具、书画到摆设,这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天地。地上立的是唐代鎏金龙凤纹银貔貅,康熙年间的郎窑红釉巨型天球瓶;墙上挂的是刘墉、张学良的字画;架子上摆的是明代玳瑁镂空活雕砚屏,春秋时期的兽耳猎纹青铜壶,汉代的镂雕虎鸟纹玉璧;走廊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巨型的汉青玉编钟……
对于卢振海的收藏来说,他家的复式单位显然太小。许多文物因无法展示被他收在柜子里。柜子也放不下了,就放在桌子底下、床底下。在书房里,卢振海随意掀开一张桌布,里面堆满琳琅满目的收藏品。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一些收藏品更被他当作了生活用品,比如书桌上的烟灰缸,那是明代的瓷碗。
春节期间,卢振海开始重新整理自己的收藏。他将收藏品分为钱范、书画、钱币、青铜器、玉器、瓷器、金银器、古籍善本、杂项等9大类,每类的收藏品少则数十件,最多的古钱币则达到一万多件。藏家们说,卢振海的收藏大多数是珍品奇品,许多还是顶级的罕见品。而它们的价值,也许只有四个字可以形容——价值连城。
卢振海的这个古玩艺术之家,他的邻居不知道,单位的很多同事也不知道。在雅趣斋做客期间,只要记者感兴趣的器物,卢振海都可以滔滔不绝地介绍半天,从文物的造型、工艺、程序、雕工、花纹到它背后的历史故事。对卢振海来说,这些收藏品是一个时间走廊,带着他穿梭时空,与历史和古人对话。
中国最有“钱”的人
在卢振海的收藏品中,以“钱”最多,被收藏界公推为中国最有“钱”的人。只是他的“钱”无法作为货币在当今流通,它们质地不一,用金、银、铜、骨、玉甚至贝壳制成,大多锈迹斑斑。原来,这些“钱”是几百几千年前的古钱币,据统计,卢振海收藏古钱币数量达一万多枚,其中压胜钱就有5000多枚。
什么是“压胜钱”?它是古代的纪念币,它不在市面上流通,只是用于馈赠、玩赏、赏赐、配饰、奠祀、压邪或其他重大事件的纪念活动。在压胜钱的收集总量以及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卢振海都堪称国内同行之首。在他的收藏里,从秦汉至民国,中国历朝历代铸造的压胜钱几乎都能找到。
卢振海将他的压胜钱精选出一部分装饰起来,写上介绍性的文字,制成120个镜框。于是,他家里楼上楼下满墙挂的都是这些压胜钱。而挂不下的则一面面排列在地上,这些薄薄的镜框竟被排成一列四五米长的长桌。这些压胜钱不仅数量多,而且相当珍贵。据同行介绍,卢振海的藏品,一个普通的钱币收藏家至少有九成是从未见过的。
前两年,中国古钱币大辞典编委会派人专门来到深圳,请求卢振海参与编写工作,并为辞典提供资料帮助。卢振海每天为这个编委会提供200至300枚珍贵古币 ... 拓本,直到半个多月后,编委会4名工作人员才将所需要的古币拓完。
收藏始于田间挖出的古币
卢振海的收藏,其实是源于对书法的喜爱。他的父亲是国家级书法家,从小,他就对书画产生浓厚兴趣,作品多次被选中展出。
1968年,16岁的卢振海下乡插队。在一次春耕时,他从地里翻出一枚古钱币来。拨开上面的黄土,卢振海看到精美的图案和“太平通宝”四个清秀刚劲的字。他小心地将这枚钱收好。回到知青点,他拿出下乡时父亲塞进自己挎包的古籍字典,查知古币上的文字为瘦金体,是北宋皇帝宋徽宗的手迹。利用一次回家的机会,卢振海将这枚古币拿给父亲看,父子两人翻出在文革中偷偷珍藏起来的古籍资料查了起来。这一查,给卢振海打开了一片新天地——这枚“太平通宝”钱,其实就是一枚罕见的压胜钱。
因为压胜钱上的文字通常是古代大书法家所书,喜爱书法的卢振海就开始了收集压胜钱之路。在收集研究过程中,他了解到这方圆之间不仅仅是图文精美,更可透过它看到中国历史千百年丰厚的画面。他成了一个收集、研究古钱的“钱痴”。
在研究过程中,卢振海发现自己的知识远远不够了。于是,开始自学完成初中、高中的课程。1973年,他参加工农兵大学生考试,进入沈阳工业大学。在校期间,他又完成了清华大学自动化专业课程。此后,他涉猎广泛,熟读《春秋》、《左传》、《二十四史》,文理皆通使得他既能从容地从金属特性去鉴别古币真假,又能从历史巨著中挖掘古钱币的文化内涵。
淘宝之路是一幅中国地图
从喜欢书法到收集压胜钱,又从收集压胜钱扩大到收集其它古代文化艺术品,三十多年来,卢振海走遍中国大江南北,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淘宝之路是一幅包括台湾省在内的中国地图。每个双休日,他都奔走于近处的大小古玩市场精心“淘”宝,遇有出差机会,他更是一完成工作就到当地文物店、博物馆或古玩市场寻珍。
作为工薪阶层,卢振海并不富裕。为了省钱,他常常克扣自己的饭钱,把两顿压缩成一顿。有一次,他借出差机会来到辽宁北镇的农村,在一个农民家里,他看到了一枚辽代的“统和通宝”,为了买下这枚珍贵的古币,他掏出身上所有的现款。返回时,没有钱坐车,他只好与货物一起挤在一辆货车的车厢里。不想途中下起大雨,他被淋成了“落汤鸡”。这样的经历还有很多,但望着手中的古币,之前的辛苦早已忘得一干二净。
近几年,由于工作需要,卢振海有了一些出境的机会,他的淘宝之路走得更远。2001年,在越南,他在古玩店里意外找到了一枚在国内遍寻不到的元代的龙凤通宝,高兴地买下带回国内。还有一次,单位组织去澳门考察。当别人在赌场试运气,或者在旅游景点游玩时,他却天天“泡”在了各个古玩店里。在离开澳门前的一小时,他发现了一枚元末明初的“天定通宝”,这同样是一枚不可多得的珍品。
发现一枚有价植的古钱十分不易,若遇到这样的珍品,卢振海会想尽办法将它买回来。由于经济状况不乐观,与古钱失之交臂的事情也有发生,但只要是卢振海认为是真正有价值的古钱,他就会执着地将它找回来。而找到一枚古币,对卢振海来说,不是工作的结束,而是刚刚开始。他要将这枚“宝贝”拓下来,然后为查资料上“户口”,直到把这枚古币研究透彻了,才找个位置,把它安置起来。
方圆间妙趣横生
对5000多枚压胜钱,卢振海几乎枚枚都能讲述一段历史,一则趣话,一个典故。在卢振海家做客,听他讲这些故事是件很有趣的事情,不仅可以看到这古钱币方圆间所藏的乾坤,也看到其巨大价值。
其一,太平通宝合背钱。合背钱就是指正面和背面钱纹都一样的古钱,因数量极少而异常珍贵。卢振海在天津古玩市场花50元买来这枚古钱,经过研究,发现它惊人的出处——公元1053年,宋代名将狄青奉旨征讨南蛮。他临战前设坛拜神说:“这次用兵胜负未卜。如此次征讨能打败敌人,那么我手中这100枚钱币扔在地上,钱面定然会全部朝上。”其左右力劝不能这样干,可狄青在千万人注视下,把铜币全部高扔,落在地上的钱面真的全部朝上。这使全军士气大振。将士个个奋勇 ... 敌,大获全胜。班师后,狄青的左右才得知那些铜币原来两面都是铸成一个样的。
其二,“貂蝉拜月”钱。钱上没有文字,只有一名女子跪下拜月。这也是卢振海经过多方考证确认其出处的。钱上女子即为貂蝉,其时她只是王允的一名养女,为了让养父能实现灭掉董卓的心愿,她悄然在夜色中对月祈愿。其行感动了王允,慨叹天下之大,惟貂蝉能救东汉也。于是,便有了后来“吕布与貂蝉”的故事。
写出百万字压胜钱谱
在研究古钱币的过程中,卢振海发现我国关于压胜钱的论著和资料极少,它们大多数分布在各种古籍里,这实在是中国古钱文化的一大憾事。为挖掘中华民族这一古老的文化瑰宝,卢振海决定写一本全面反映我国古代压胜钱情况的大型工具书。
从1986年到1991年,历经五载,呕心沥血,一部鸿篇巨制《中国古代压胜钱谱》问世了。这是一部中国古代压胜钱的集大成之作,全书100多万字,精选辑录了我国古代压胜钱之珍品、孤品两千多枚,按吉语、生肖、正品、佛教品等十二大类分别论述,对中国古代压胜钱进行了一次深入全面的研究与总结。这部巨著出版后,在国内外收藏界引起极大反响,压胜钱的市面价值也由此大增,卢振海成了新闻人物,被称为全国最大的古代压胜钱收藏家。
1994年,卢振海从辽宁举家迁往深圳。收入增加了,周围的世界也更加繁华和充满诱惑。他仍然执着固守在原本的世界里,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收藏品尤其是压胜钱更深入的研究上。目前,卢振海在做另一件事:考证每枚压胜钱的文图、典故和应用领域,他要将这5000枚压胜钱的故事一一写出。目前,他已完成了计划中十五卷的前八卷,5000个故事完成了3500多个。
没卖过一件收藏品
成为收藏界的名人后,有很多投资型收藏者想从卢振海这里挖得一珍半宝,也有不少拍卖行多次表明愿为之举槌的愿望,都被他谢绝了。三十多年来,即使在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他都没有想过要出卖一件藏品。因此,熟悉他的人都评价他这个中国最有“钱”的人是个腰缠万贯的穷光蛋。卢振海说,收藏者分三种,一是投资,二是喜爱,三是研究。他属于后两者,他从未把收藏品看作是经济财富,他与它们朝夕相处,无声交流,早已难分难离。
这种只进不出的收藏形式其实是一种“烧钱”,在这一点上,卢振海一直对妻子心存感激。多年来,家里形成一种经济模式,所有家庭开支均由妻子支付,卢振海的收入全部用于收藏。有时,在经济困难的时候重金买下藏品,他心虚地在价格上向妻子撒个谎,妻子也“心知肚明”地笑笑。在他的熏陶下,妻子也喜欢上了收藏。妻子眼睛不好,他写完相关文章,总是第一个就读给妻子听。有时,妻子出差,也会为他买回一些收藏品,他还评价“眼光不错。”
尽管从来舍不得卖过一件收藏品,可是对于公益性质的展览,卢振海总是慷慨地提供收藏品,还自己设计 ... 展板。在去年的文博会上,他就为南山展区 ... 了20个镜框的压胜钱,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卢振海夫妇始终觉得,他们的收藏品和其代表的文化是属于全人类的。他们有个心愿,就是退休以后办个独具特色的古钱币博物馆,将他的收藏全部公之于众,让全世界的人都能从这里体会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魅力。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