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本期就来聊聊这一制度。大家耳熟能详知道六部的主官为尚书。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本期就来聊聊这一制度。 大家耳熟能详知道六部的主官为尚书。尚书作为官职始置于秦,在秦始皇的时候,有「 ”少府”衙门(为皇帝管理私财和生活事务)的四个「 ”尚书”(高等书记),负责在殿中「 ”发书”(拆开诏书或书信以及发送书信等)。 到了汉武帝时期,为这四个尚书设置了一个宦官担任的小长官,称之为「 ”中书谒者令”,但他们五个人的任务仍旧是给皇帝跑腿办事。 随着事务日渐繁多,中书谒者令和尚书的地位日益显得重要,甚至到了武帝晚年,不得不让亲信大臣霍光(大名鼎鼎的霍去病的异母弟),以「 ”大司马大将军”名义,来「 ”录尚书事”。从此,直至东汉末年,谁兼着「 ”录尚书事”的职务,谁便是事实上的宰相,而所谓丞相或司徒,如若没有在官衔上加上这四个字,便只是虚职。 历史上董卓曾不屑于在官职后加上这四个字,但他之后「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在把汉献帝接到许昌后也未能免俗,他是「 ”镇东将军,司隶校尉,录尚书事”。 东汉从光武帝时,便设立了尚书令这一职位(只是个事务官,比不上「 ”录尚书事”),在地位上高过了原来的中书谒者令,也不再由宦官担任。尚名令下面,有一个仆射,六个尚书,三十六个侍郎,十八个令史,已经是一个大型行政机关的主官了。 武帝的四个尚书,分掌四个曹(科):常侍曹(处理关于京中大官的文书)、二千石曹(处理关于地方大官的文书)、民曹(处理关于小官与老一百姓的文书)、客曹(处理关于外国人的事)。 光武帝以后的六个尚书,分掌六个曹:把常侍曹改为"吏部曹",主管选举与祠祀;让二千石曹主管辞讼;让民曹主管公共工程;客曹仍旧;增设「 ”三公曹”,主管考绩;增设「 ”中都官曹”,主管「 ”水火盗贼”。 曹丕篡汉以后,增加一个仆射,减六曹为五曹:吏部曹、左民曹(公共工程)、客曹、五兵曹、度支曹。司马炎篡魏以后,把左民曹与五兵曹取消,改设三公、驾部、屯田,三个曹,于是又有了六个曹。魏晋两朝的尚书令及其属员,自成一省(尚书省)。省字的原意是「 ”厢房”,皇宫大殿两旁的厢房。 与尚书省比起来,其他三个省要小得多。这三个小省,是中书省、门下省、秘书省。中书省的来源,不是汉武帝的「 ”中书谒者令”,而是由于曹操当魏王之时用了两个人当「 ”秘书郎”。 这两个人,刘放孙资,在曹丕当了皇帝以后被升官为所谓「 ”中书监”与「 ”中书令”,以便留在身边,主管文书的事。 而具体的传达工作,交给门下省的侍中,给事中黄门侍郎,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等等。至于秘书省,所做却不是文书方面的事,而是保管宫内所秘藏的书籍。 南北朝时代的南朝与北朝的中央官制,就尚书省及其他省而论和魏晋在大体上出入很少。 隋唐也是如此。唐把尚书省的六曹扩大为六部,称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又在左右仆射之下,新设左右丞各一人,每一丞管辖三个部,左右丞的下面、又有左右司郎中各一人,左右司员外郎各一人。尚书令的一职,因为唐太宗在未为皇帝之时,于唐高祖之朝担任过,所以唐高宗在龙朔二年把它废了。虽则唐玄宗恢复了它,却直至唐朝结束为止,始终保持空缺。 唐朝的六部,比以前的六曹,充实得多。每部除了一个尚书,两个侍郎以外,有若干名郎中,员外郎,主事,令史,书令史,「 ”掌故”与或设或不设的「 ”亭长”,计史。郎中之中,有四名各主管一个司:,六部一共有二十四个司: 吏部一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 户部一户部司、度支司、金部司、仓部司。 礼部一礼部司、祠部司、膳部司、主客司。 兵部一兵部司、职方司、驾部司、库部司。 刑部一刑部司、都官司、比部司、司门司。 工部一工部司、屯田司、虞邵司、水部司。 到了宋朝,宋太祖为了钳制百官,巩固皇权,于六部以外设置了不少的骈枝机关, ... 机构规模庞杂,名实颠倒,事实上使得六部有如虚设。最高的官,文的称为「 ”平章政事”,武的叫枢密使。 「 ”平章政事”四个字,渊源于唐朝的「 ”尚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唐朝,这是「 ”真宰相”,集尚书、中书、门下三个省的大权于一身。 武则天称帝改国号后周,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所以电视剧中狄仁杰自称「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在宋朝,「 ”同平章事”的不一定是尚书省的尚书令或仆射,中等官如开封尹,也可以挂上这个尾巴而变成了「 ”真宰相”,然而并无实权。枢密使和其下的副使,参知枢密院事,也都可以挂这个衔,也照样毫无实权。 单就六部而论,宋朝的尚书侍郎管不了各人本部的事。管事的常是加了「 ”判某部事”四个字头衔的或大或小的部外的官,实际上,这些「 ”判某部事”也判不了多少事。因为,各部的职权早已被其他的机关分割了去。 例如,吏部的考选官吏与处置官吏之权,旁落于「 ”审官院”,也上移于中书省(政事堂)及枢密院。 户部的收支之权,旁落于所谓「 ”三司使”(盐铁使、度支使、户部使)。 兵部,由于有了枢密院,完全是一个累赘。其他三部,礼部、刑部、工部,也没有一个是完整的。 而宋朝之北的辽朝金朝,在政治组织上比宋朝简单。 金朝尤其好,做到了「 ”职有定位。员有常数”。金主完颜亮把沿袭自唐辽的三省,废掉中书门下二省,只留下一个尚书省,也把左右仆射的名称改为左右丞相,在承相下面设专任的「 ”平章政事”(不再用「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个长头衔作为所谓真宰相的标记),在平章政事下面设左丞右丞,作为事实上的「 ”执政”,再下面设六部尚书侍郎各一人。六部各干各事,没有骈枝机关加以牵制。 元世祖改称尚书省为中书省,以「 ”中书令”为只有太子才能兼领的「 ”加官”,改左右丞相为右左丞相,左右丞为右左丞(不尚左而尚右)。其余,承上面的平章政事。承下面的参知政事(简称「 ”参政”)一律仍旧。 但是,由于对掌握实权的各部仍不放心,他把六部的尚书侍郎增加了。至元二十三年,规定每部有两个尚书,两个侍郎。至元二十八年,又规定每部尚书由二人增加为三人。这样,每一部的里面均形成多头政治,大大地降低了办事的效率;元朝六部的附属机关也特别多。部内部外的冗官冗吏,数不胜数。元代机构的效率远低于金。 朱元璋在「 ”吴元年”(洪武元年的前一年)以「 ”吴王”的资格建立吴国的中央 ... 。在大体上沿袭元朝的规模,有相当庞大的中书省。中书省虽不设中书令,却有左右相国(尚左)、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左右司郎中、员外郎、都事、检校、照磨、管勾、参议、参军、断事官、考功郎等等。洪武元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明,改左右相国为左右丞相,在中书省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每部设尚书侍郎各一人,属官若干人。 朱元璋在洪武六年,感觉六部的工作很繁,在每部添设尚一书侍郎各一。两年以后,又在户部的五个科,刑工两部每部的四个科,各设尚书一人,侍郎一人。子是,户部有了七个尚书七个侍郎;刑工两部也各有六个尚书,六个侍郎。加上其他四部的尚书侍郎,中书省一共有了二十七个尚书,二十七个侍郎,未免太多。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因左垂相胡惟庸谋反,一怒而永久废除丞相制度。他取消中书省,裁掉省内的所有官员,只留下十名「 ”中书舍人”(中书舍人是洪武七年设置的,原称「 ”直省舍人”)。六部被保留,也不得不保留。 朱元璋借此机会,把六部的机构简化,把六部的地位提高。每一部,从此只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称为左右侍郎。原有的各科尚书,一律降为郎中。各部尚书的官阶,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侍郎也由正四品升为正三品,秉承皇帝,办理各人本部的职务。 朱元璋遂成为历史上空前的最有权力的君主。
本文标签:中书省三省六部制六部尚书礼部侍郎中国古代史历史唐朝汉朝侍郎六部晋朝元朝东汉隋朝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