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前段时间,由雷佳音、易烊千玺主演的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将人们的目光拉回到了盛唐时期的长安城里。

前段时间,由雷佳音、易烊千玺主演的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将人们的目光拉回到了盛唐时期的长安城里。 我们知道,盛唐时期的长安,一共兴建了3处宫殿,分别是: 位于长安城中心的太极宫(即下图中的「 ”宫城”) 位于城东北的大明宫 位于东市东北角的兴庆宫 三者合称「 ”三大内”——太极宫称「 ”西内”,大明宫称「 ”东内”,兴庆宫称「 ”南内”。 长安城地图 而要论其中最壮丽者,非大明宫莫属。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丹凤门 「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长安第一宫——大明宫 其实,位于长安城内北部的「 ”太极宫”,才是原本设计的皇城。 不过,因为建城时太过于注重整体造型,而忽略了具体环境——这片地方地势低洼,常年潮湿,居住体验并不好,唐太宗 ... 便决定在长安城东北部,地势较高的「 ”龙首原”新建一座宫殿,最终到高宗时期方才落成,这就是举世闻名的「 ”大明宫”。 (据推测,大明宫的设计者有可能是著名画家阎立本)。 建造工地想象图(来源:纪录片《大明宫》,下同) 大明宫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以「 ”三大殿”为主体的前半部分,和以「 ”太液池”为中心、周围环绕众多殿宇的后半部分。 先说前半部分。 中轴线上的三大殿依次名为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含元殿为正殿,相当于故宫的太和殿,是举行盛大典礼和重要朝会的场所;宣政殿、紫宸殿则分别为临朝听政和群臣入内朝见的场所。 其中,作为正殿的含元殿,建立于三米高的基座上,并且其本身地处高出旁边地面十米的龙首岗,所以整个宫殿其实是建立在一个13米的高台上。再加上左右两翼向前伸出的双阙——翔鸾阁和栖凤阁,可以说完美地利用了地形,达到壮丽无匹的效果。 但要论大明宫里的宫殿规模之首,还不是含元殿。 三大殿后面,则是皇帝居住、生活的场所,主要是以太液池为中心,环绕建造的大量楼阁殿台。 太液池想象图 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主角,就位于这里。 大唐的「 ”国宴厅”——大明宫麟德殿 在太液池西侧有一组宫殿,其壮丽程度,犹在含元殿之上,名为麟德殿。 麟德殿复原图 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推测是因为其建成于唐高宗麟德年间(公元664-665年)。 严格说来,麟德殿是唐朝的「 ”国宴厅”——主要用来举办宫廷宴会、宴饮娱乐,会见各国使节,甚至还有「 ”儒释道三教辩论”等大型宗教活动。 大明宫遗址博物馆,表现武则天设宴会见日本使臣的塑像 功能如此,就决定了它必须要有比普通宫殿更大的室内空间, 这就导致了它那与中国传统宫殿迥异的造型。 我们知道,中国的宫殿建筑长久以来采取的都是东西宽、南北窄的造型。 那为了扩大「 ”室内空间”,麟德殿是怎么做的呢? 独特的造型设计——「 ”三殿相连” 我们来看下历史学家复原的麟德殿造型: 傅熹年绘制麟德殿全景复原鸟瞰图 其实从这幅图就可以看出,麟德殿是一个「 ”三殿相连”的复合式建筑(在有些史书中,便把麟德殿称作「 ”三殿”)。其中,前殿和后殿都是单层的,中殿是二层。他们组合而成的屋顶看起来高低起伏,线条十分优美。再加上左右两翼的亭台楼阁,可以说它是大明宫中形体组合最为复杂的宫殿。 独特的造型,让麟德殿整体形成了一个东西窄、南北长的另类宫殿(东西面阔11间、进深却有17间)。麟德殿拥有了极大的室内空间(约五千四百平方米),大概是故宫太和殿的2.7倍。别说聚会,干啥都够用。 麟德殿平面图。图片来自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王仲殊论文 据记载,唐代宗时期,有一次曾在这里宴请神策将士3500人,这也是目前所知规模最大的一次(不过想必也需要延伸到室外)。它恢弘的规模,甚至还影响到了日本奈良、京都的宫殿设计。 此处插几句题外话—— 中国传统的宫殿,为何多是「 ”东西宽,南北窄”? 可以想见:东西方向做的宽,主要是为了加强建筑正面的气势。 而南北为什么不做的更深远,创造更大的内部空间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采光。 知识延申——古建筑的采光 说采光,就绕不开一个重要的物质——玻璃。 我们现在生活中常见的玻璃,其实是一项非常伟大的发明——以它来做窗户,可以兼顾「 ”御寒”和「 ”采光”。 而在透明的大块玻璃发明之前,采光对全世界的建筑来说都是一个难题。 古罗马时期,人们便已经用玻璃来做窗户,不过都很小——当时的技术还不足以 ... 大块的玻璃。甚至到早期的教堂里的彩色花窗,也是用一小块一小块的玻璃拼合起来的。 后来,随着建筑技术与玻璃 ... 技术的进步,这一情况才开始好转。 尤其是哥特式教堂中飞扶壁与肋架券等结构的出现,让墙体的「 ”承重”功能大大减轻,才因此能够开更大的窗户,辅之以更大面积的花窗玻璃,教堂内部的景观得以呈现出更加迷人的色彩。因此,西方的教堂往往在内部的纵深空间和光线效果方面见长。 巴黎圣母院外侧的飞扶壁 巴黎圣母院内部 相比之下,始终没能广泛应用「 ”玻璃”的中国建筑,就没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中国建筑的窗户一般都使用纸糊(当然也不是一般的纸),皇宫也不例外——直到清朝,故宫的个别宫殿才开始装上玻璃窗(当时清廷设立了官办玻璃厂和琉璃厂,不过其产品也只专供皇室)。在民间,明清时期江南的一些大户人家才开始用一种「 ”明瓦”——将蚌壳或哈蛎壳打磨后镶嵌于木格窗户,能大概兼顾起保暖和透光,可以算作是玻璃的某种替代品吧。这种窗户在苏州等地称为「 ”蚌壳窗”或「 ”蛎壳窗”,不过始终是少数。 蚌壳窗 因此可以说,中国建筑「 ”东西宽,南北窄”的做法,其实是为了照顾采光效果,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种折衷方案。 (「 ”玻璃”在中国历史中的缺位,其影响可不光是在建筑领域。以后有机会会专门写文章讨论) 扯远了。话说回来—— 既然采光是个难题, 那作为特例的麟德殿,又是怎么采光的呢? 坦白地讲,目前还没有定论。 据推测,应该是需要在内部借助灯火照明。另外据一些学者判断,麟德殿三部分中的「 ”中殿”之所以要做成2层的楼阁,不光是为了建筑外观上的优美,也是出于方便建筑采光的考虑。 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除了麟德殿这样少数的例子,中国建筑始终没有太大的兴趣去发展内部空间和光线的效果。(东都洛阳有一座五座殿宇相连的「 ”荫殿”,比麟德殿的三合一还要夸张,不过目前关于它的研究还并不多,相关资料也很少。但像这样的建筑始终不是主流。) 唐僖宗(公元873-888年)时期,黄巢的军队攻进长安,大明宫连同整个长安城都遭到了洗劫。他们离开后,涌入长安的官军的暴行也与黄巢无异,包括含元殿和麟德殿在内的大明宫诸多殿宇,都遭到了毁灭性破坏。 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楼前荆棘满。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韦庄《秦妇吟》 存世二百余年的大明宫,仿佛是唐帝国的一场梦。 十几年后,早已日薄西山的唐帝国,也像这场破灭的梦一样走到了尽头。 注:本文中麟德殿的所有3D建模图均来自纪录片《大明宫》
本文标签:大明宫建筑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