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在沈阳故宫诸多建筑群中,大清门东侧的一个「”一堂黄”屋顶的建筑群在黄琉璃绿剪边的建筑群中格外显眼,它就是清代首座皇家宗庙——盛京太庙。盛京太庙始建时间大多文章写是于1636年(清崇德元年),沈阳故宫博物院的文章说是天聪十年。天聪十年和崇德元年均是1636年,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极在沈阳皇宫大政殿举行即皇帝位的典礼,改国号「”大金”为「”大清”,改年号「”天聪”为「”崇德”。所以到

在沈阳故宫诸多建筑群中,大清门东侧的一个「 ”一堂黄”屋顶的建筑群在黄琉璃绿剪边的建筑群中格外显眼,它就是清代首座皇家宗庙——盛京太庙。 盛京太庙始建时间大多文章写是于1636年(清崇德元年),沈阳故宫博物院的文章说是天聪十年。天聪十年和崇德元年均是1636年,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极在沈阳皇宫大政殿举行即皇帝位的典礼,改国号「 ”大金”为「 ”大清”,改年号「 ”天聪”为「 ”崇德”。所以到底是天聪十年还是崇德元年,那就要看具体日期是在四月十一日之前,还是之后? 位于盛京城(今沈阳)抚近门(大东门)外五里许。1778年(清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第三次东巡盛京时下旨,将盛京太庙移到原明朝道教观宇「 ”三官殿”旧址,即今大清门东侧,重新修建。 但这座盛京太庙长期未对游客开放,今年5月11日,根据媒体报道,盛京太庙作为沈阳故宫的一部分,正式对外开展观摩体验活动,这也是辽宁省开展的首项文物保护工程公共示范和观摩体验活动。 盛京太庙是清朝皇帝祭祀和供奉爱新觉罗氏祖先的家庙,坐落在大清门东侧,自成一个独立的四合院落,占地1200平方米。正门面南,为三楹硬山式,屋顶满铺黄琉璃瓦。檐下正中悬挂着「 ”太庙门”立额。太庙两侧配有东西两个角门。 皇太极时期的太庙,前殿三间,供奉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太后叶赫那拉氏神位,开国功臣费英东与额亦都配享两侧;大殿五间,供奉努尔哈赤以上四祖及妣神位。凡国家重典,四孟时享、圣诞、忌辰、清明、中元、岁暮等俱至太庙致祭。 清入关后,太庙原设所有神位先后迁移北京,顺治五年时盛京太庙已是「 ”名存实亡,神去庙空”。 乾隆时期,清高宗弘历将盛京太庙迁建于盛京皇宫大清门东侧,由太庙门、正殿和东、西配殿等组成。 1781年建成后,主要用来贮藏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五位皇帝及皇后的谥宝、谥册,与北京太庙并存。 盛京太庙院内北侧正中为正殿三楹,硬山式屋顶。正殿内神案上,供奉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神位,其两侧配享开国勋臣费英东和额亦都神位。正殿前,有焚帛楼一座。 正殿南面东西两侧,有东西配殿各三间,耳房各两间。东配殿内,放置着册宝柜、香案、拜褥等。 西配殿供奉着努尔哈赤四代祖先考妣神位:正中为努尔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清追尊为肇祖原皇帝)及其妻神位;左为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清追尊为景祖翼皇帝)及其妻神位;右为努尔哈赤曾祖父福满(清追尊为兴祖直皇帝)及其妻神位;次左为努尔哈赤父亲塔克世(清追尊为显祖宣皇帝)及其妻神位。 上述太庙正殿与东西配殿内的陈设,为移建前的陈设。重建后的盛京太庙,不再供奉祖先神位,而于1783年(清乾隆四十八年),移送太祖、太宗、世祖、圣祖、世宗五朝帝后玉宝、玉册至此珍藏,以后历朝遵循定制移送。 玉宝、玉册也称作谥宝、谥册,是清代记载皇帝和皇后死后所立的庙号谥号所用。清代从顺治初年开始有玉宝、玉册制度,后来每位皇帝和皇后去世,都要按制 ... 玉宝、玉册一份,供奉在北京太庙之中。玉宝、玉册 ... 都相当精致,其原料都选用整块的青玉、苍玉、碧玉。印面以满汉文合璧,镌刻帝(后)庙号和谥号。 清太祖高皇帝谥宝,白玉质,为清宫祭祀太祖努尔哈赤之谥宝。谥宝上部为单体蹲龙纽,四爪撑地,昂首前视,龙身粗壮,龙尾向上翘起。拱起的肚下系明黄丝绳,须眉鳞目雕刻很深,凹处戗金。宝文为满、汉朱文合璧,左侧满文楷书朱文6行,右侧汉文篆书朱文4行31字:「 ”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之宝”。该宝以明黄四则团花暗云纹织锦包裹,盛装于双层木质金漆龙凤纹套盒内。现为沈阳故宫博物院藏国家一级文物。 一朝两份宝册、两地尊藏 清代有谥宝之制,始于顺治年间: 「 ”顺治元年,进太祖、孝慈后、太宗玉册、玉宝,奉安太庙。”按照规制,乾隆四十五年之前,清代列朝帝后谥宝、谥册各一份,奉安于京师太庙之内。而盛京作为陪都,地位十分特殊,皇帝东巡、谒陵祭祖,必至盛京太庙。乾隆四十五年(1780)六月,清高宗下旨用新疆和阗玉重制玉册玉宝奉于京师太庙,同时,将原京师太庙尊藏的列朝宝册,「 ”敬诹吉日,简派皇子恭送盛京太庙尊藏,以昭祖宗功德之成于万代。嗣后凡有举行宝册事,皆以是为例,必为二分,一奉太庙,一送盛京。”开启了一朝两份宝册、两地尊藏的局面。 盛京太庙位于盛京皇宫建筑群的南部,是一处独立于宫殿主体布局之外的封闭院落,原为明代的三官庙,清代改称景佑宫。乾隆四十三年(1778),清高宗传旨,遵循「 ”左宗庙、右社稷”的规制,「 ”重修盛京天坛、地坛,移建太庙于大清门东”。乾隆四十七年(1782),盛京太庙移修后,新镌册宝亦告成,十月奉入北京太庙尊藏。翌年八月,乾隆四次东巡前,皇子怡亲王永琅等先期出京师,恭送册宝十六份至盛京太庙,包括太祖、太宗、世祖、圣祖、世宗五朝的皇帝和十一个皇后的册宝。其后,当清高宗驾临盛京之际,曾亲临盛京太庙,于正殿依制举行拜谒和祭祀活动,由此开创了清朝帝后谥宝、谥册恭贮盛京太庙的历史。 从嘉庆至光绪朝,仍遵循乾隆朝定制,在每次新制或改制册宝时,另造一份送至盛京太庙尊藏。至光绪十四年(1888),最后一次由京师送至册宝,盛京太庙共收贮太祖至穆宗诸帝及列后谥册、谥宝各32份,均置于太庙正殿之内,贮于朱漆金龙大柜中。大殿正面为太祖朝册宝柜,左右依昭穆之序(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宗庙中神主的排列次序,始祖居中,以下父子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分别排列着太宗至穆宗各朝册宝大柜。堂中陈放有香案供器等,以备各朝皇帝东巡时入庙祭奠。 自乾隆皇帝第四次东巡开始,历朝皇帝东巡盛京时,都要到盛京太庙正殿的玉宝、玉册前上香行礼。 太庙是见证重大历史事件的地方 清初,三官庙原为处于皇宫区域内的一座特殊的明代道家建筑。皇太极建盛京皇宫时,将它改为政治场所。于是,在三官庙发生了招抚张春、劝降洪承畴、争夺储位等重大历史事件。 清崇德六年(1641年)八月至次年二月间,明清两军在锦州、松山、杏山一带展开了「 ”松锦大战”。当时,明军的统帅是洪承畴。松山城被清军攻破之后,已对双方胜负有了把握的皇太极于崇德六年九月,先行回到盛京。当他接到松锦的捷报之后,下令将洪承畴解送到盛京。据《清史稿·洪承畴传》中记载:皇太极亲自来到三官庙看望洪承畴时,脱下身上的貂裘披在他的身上,亲切地说:「 ”先生不会感到冷吧?”洪承畴望着皇太极许久,终于长叹了一口气,说:「 ”你是真命天子啊!”于是归降了清朝。 乾隆帝第三次东巡时,下令将三官庙改建为清皇家太庙。 太庙修缮是国家文物局重点工程 专家介绍说,此次沈阳故宫太庙建筑群修缮工程是国家文物局重点工程,今年2月20日开工,计划10月30日竣工。工程主要解决墙体歪闪及裂缝、屋面渗漏、结构歪闪变形、基础不均匀沉降等问题,同时保证建筑群益寿延年。 当时的媒体人应邀在现场观摩了「 ”披麻”「 ”做口线”「 ”挑脊”等专业的古建筑修缮工作。为了加深记者体验感,沈阳故宫特别批准媒体人登上了太庙的庙顶,近距离观看「 ”挑脊”的过程。 沈阳故宫博物馆馆长李声能介绍说,在文物保护工程开展的过程中开展公共观摩体验活动,是在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将原来施工现场传统的「 ”封闭式”「 ”隔绝式”,改为「 ”开放式”「 ”通透式”,让公众看得见,甚至摸得着、能参与,了解文物工程的施工工艺、构件名称、 ... ... 等,充分发掘和利用在工程施工阶段文物的独特价值。 作为辽宁省首项文物保护工程公共示范和观摩体验活动,将会有效地弘扬古建筑文化、宣传文物保护理念、展示沈阳故宫太庙建筑群修缮工程的原工艺、原做法,使社会公众深入了解、认识古建筑修复的传统工艺。同时,不断提升沈阳故宫的社会影响力。 作者富察春兵 满族文化网原创文章。
本文标签:清朝北京太庙清朝历史中国古代史文物历史建筑努尔哈赤洪承畴明朝历史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