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反之,能顺应天地好生之德,施行戒...护生、济急救贫者,亦必有不思议之善报焉,此一定之事理也。复详述因果理事之隐显,时空之关系,善恶之果报,回心向善之感应;末后导归净土,以圆世出世之因果。>公元一九九一年岁次第二辛未惊螫>雪门弟子净军谨识于报恩室>第一篇>前言>第一章略述本书内容及观念>本书以“鼓励戒...、护生、放生”,“阐明因果报应原理”,“介绍净土念佛法门”为主旨。等等情形而宣告无效。
戒 ... 放生因果故事目 录序1-2>第一篇 前言3>第一章 略述本书内容及观念3>第二章 何谓因果报应与因果律7>第三章 为何单从戒 ... 与放生来探讨因果10>第二篇 与因果律互相矛盾的现象12>第一章 因果律的特性13>第二章 好人行善为何不见好报23>第三章 坏人作恶为何不见恶报29>第三篇 ... 生食肉的恶报33>第一章 疾病伤残的报应38>第二章 短命惨死的报应59>第三章 祸殃子孙的报应82>第四章 家破人亡的报应98>第四篇 戒 ... 与放生的善报113>第一章 临危得救115>第二章 疾病康复139>第五篇 深信因果轮回 念佛求生极乐156>第一章 深信因果 行善止恶156>第二章 六道轮回 应急出离157>第三章 修持念佛 求生极乐160>第六篇 戒 ... 放生的实践与疑问的探讨167>第一章 戒 ... 与放生的实践167>第二章 戒 ... 放生疑问之探讨169>后记178>净土十种信心181>放生仪轨182>《放生诗》十二首191>序>因果报应者,世出世间一切圣人之所共宣者也。儒家《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佛家《涅槃经》云:“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道家《太上感应篇》云:“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知因果报应一法,确为世出世圣人所共倡弘。>然则,圣人何以欲宣因果报应一事耶?第以因果者,即真理、即事实、即大权也。曰真理,乃从体说;性体本具妙理,虽欲明而不可圆解,故必宣而明之。曰事实,乃从相说;显于一切人事,虽欲隐而不可得也,故必惕而励之。曰大权,乃从用说;施于一切众生,虽欲弃而无可代替者,故必推而行之。以故圣人,虽异口而同唱,令诸众生,悟此真理,知此事实,运此大权;从而防护三业,令身不犯诸恶而行众善,令心归复清净而露圆明。如此,岂有不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者耶?必也臻于圣贤之域矣。故知因果报应一法,大矣哉!苟鄙为乡老之言,以老生常谈忽之,则至愚至痴者矣!>因果报应诸事理中, ... 业之报最重。何以故?盖天运四时,地滋万物,皆为生养;即天覆地载之性德,在溥利万物,令生生不息也。若有愚人,伤物生机,斫物正命,干违天地至德之行,必遭不忍卒言之恶报。反之,能顺应天地好生之德,施行戒 ... 护生、济急救贫者,亦必有不思议之善报焉,此一定之事理也。>净松居士,为人谦和,处事尽责,尝共学于莲友学苑,知为虔敬三宝、务实念佛之善知识也。初中教职退休后,多亲近员林莲社诸师友。旋以善根,缔审民风,悯近世人心,不信因果,竟趋功利,多造恶业;既坏乱公安于今时,将火狱偿罪于他日。居士转此不忍之心,乃搜集书刊,选录因果报应诸事例,汇为一册,笺曰《因果报应实证》。复详述因果理事之隐显,时空之关系,善恶之果报,回心向善之感应;末后导归净土,以圆世出世之因果。嗟夫若人,嘤嘤之鸣为醒世迷,恂恂编述冀挽颓风。斯人而有如期悲怀,斯书必有觉世大功,此亦因果之必然矣。奉嘱为序,不敢以不文辞,谨述管窥以随喜,并吁有缘君子,阅此书而知返照,助桑梓以劝化,则家国幸甚!众生幸甚!>公元一九九一年岁次第二辛未惊螫>雪门弟子净军谨识于报恩室>第 一 篇>前 言>第一章 略述本书内容及观念>本书以“鼓励戒 ... 、护生、放生”,“阐明因果报应原理”,“介绍净土念佛法门”为主旨。各篇内容略述如下:>第一篇:第二章:首先说明“因果报应的一般规则”。>第三、四篇:列举近代发生的“ ... 生受恶报,戒 ... 得福报”真实事例,证明“因果报应确实存在”,藉增读者信心。>阅读这一部分,或许有人会问:“疾病有医学上的原因,说是由于 ... 生所致,岂非矛盾,且不科学?”“短命惨死,或因暴病或因横祸,为何与 ... 生有关?”这是合理而常有的疑问。>面对如此问题,我们只须先确立下面的观念自然可以找到合理的答案,那就是:“依照科学观点而言,一件事情的发生,可以有近因、远因、更远因及根本因。这些不同层次的原因,并不互相矛盾对立,而是可以互相连贯、互相涵盖、互相包容的。只要原因与结果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便可肯定该一原因的正确性。”执“近因”以非难“远因”,或者执“远因”以非难“近因”,都是牛头不对马嘴、不合逻辑的事。>例如:已知感染B型肝炎病毒是罹患B型肝炎的原因,但感染病毒后不一定发病,还须当事人身体差、没有抵抗力、没有产生足够抗体才会发病。若有某甲因好赌破产而家贫,常常过度工作透支体力,以致身体衰弱,又加感染病毒,于是患B型肝炎,这时包括好赌、家贫、过劳、体弱、感染病毒这五个因素,都是导致某甲罹患肝炎的原因,彼此并不矛盾。以此观点而论,可知用佛法分析因果、追究根本原因,并不违背科学精神。>第二篇:说明“既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什么常常有例外情形发生?”也就是“为何常见到行善的好人没好报,为恶的坏人没恶报的矛盾现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许多人是由于看见这些例外情形与矛盾现象,因而不信因果报应,否定因果报应,致失大利,实在可惜。所以读者诸君务请详看本篇,不可错过。>面对上述的矛盾现象,我们一定要有一个科学观念:“科学研究与实验是允许有例外情形发生,而且实际上也常发生。”只要把例外的原因找出来,就无损于原来那项科学研究与实验的价值或真实性。>举例来说:“符合规格的防弹衣,能够阻止枪弹贯穿,保护穿戴者的安全。”但是如果防弹衣偷工减料、或者 ... 威力超过它的负荷力、或者 ... 射中防弹衣没能盖住的身体其他部位,则发生例外情形,导致穿戴者伤亡。这种例外情形并无法据以推翻“防弹衣能防弹”的事实。>又例如:“抗生素盘尼西林能治疗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但是治疗当中,常因诊断错误,药量不够、给药 ... 不妥、细菌产生抗药性、发生过敏、发生并发症、或者身体存在其他恶性疾病减弱了抵抗力……等等情形而宣告无效。这种例外并无法推翻“盘尼西林能治肺炎球菌性肺炎”的真实性。>同样的道理,虽然“因果报应的规则”常有许多例外与矛盾现象,但是并不能构成充分的理由来推翻因果报应的真实性。我们只要了解这些现象的发生都有很合理的原因,自然不会被它所迷惑,而丧失对因果的信心。本篇中引用佛经,对这些现象作了很合理而令人满意的解释。>第五篇:指出整个宇宙生命界因果报应的全部面貌与过程,系呈现在“六道轮回”上面。六道轮回有如一片茫茫的苦海,聪明的读者,若有志脱离这一苦海,只要依照所介绍的念佛法门修持,人人都可以成为永恒的圣者——佛。>第六篇:介绍戒 ... 的实践 ... ,并探讨关于戒 ... 的若干疑问。>劝 仁 慈>民国·弘一大师>众生恶残暴,万物乐仁慈,>不嗜 ... 人者,游山可跨狮。>第二章 何谓因果报应与因果律>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一套因果理论,内容不尽相同,对某些事情的观点,甚至存在着相当大的歧异。由于佛教对于因果报应有一套圆满而透彻的看法,本书将依照它的理论,做为探讨因果的根据。>佛法中的因果理论,内容很广。本书所要讨论的因果报应,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简单的说,“因果报应”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律”就是因果报应的一套规则与定律。>详细说,属于恶的行为主要的有“十恶”、“五逆”。每种恶行,各有它应受的恶报,而且依照恶行的轻重而有差别。做“十恶”最重的,死后入地狱受苦;中等程度的,死后转生为畜生受苦;较轻程度的,死后生为饿鬼受苦。当受完上面苦报后,再出生为人时,则分别受下面的果报:>(一) ... 生:会得多病、残疾、短命、多祸殃、骨肉分离等果报。(将人或动物直接或间接加以 ... 害,属于 ... 生恶行;若加以刑打、虐待、伤害,则属类似于 ... 生的恶行,得类似果报。)>(二)偷盗:贫穷;或财产与他人共有,无法自由支配。(凡不是自己的东西或财物,未经同意擅自取用或侵占即是偷盗。)>(三)邪淫:配偶不善良、不忠贞,或妻子受人拐骗奸淫、得不到满意的眷属。(乱搞男女关系以及从事与色情有关的行业都属邪淫恶行。)>(四)妄语:得到受人诽谤、欺骗之果报。(说谎、作伪证、不守信都犯妄语罪。)>(五)绮语:说的话别人不信任、不接受,说话不清。(说黄色邪淫的话,使人想入非非,谓之绮语。)>(六)两舌:眷属背离,亲族弊恶。(搬弄是非、挑拨离间即是两舌。)>(七)恶口:常受人恶声相向、多诉讼纷争。(用凶暴或恶毒的话 ... 即恶口。)>(八)贪欲:心不知足、多欲无厌。(贪求财色名利各种享受,迷恋不舍,谓之贪。)>(九)嗔恚:常受人说长论短,常受人扰而烦恼,或被陷害。(稍不如意就生气怨恨即是嗔恚。)>(十)痴:生在充满邪见的家庭、生在偏僻缺乏佛法与文明的地方,心谄曲、好奉承巴结、使诡计。(痴是指邪见、不信因果。)>十恶之外,五逆是更重的恶行,其中一项是“不孝父母或至 ... 害”,它的果报是应入最苦的无间地狱受无量久远的大苦报。其他各种恶行各有其应受恶报,名目繁多,无法在此一一列举。>属于善的行为主要的是“十善”:(一)不 ... 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绮语(六)不两舌(七)不恶口(八)不贪欲(九)不嗔恚(十)不痴。>能实行十善,得到的果报正好与行十恶者相反。程度重的死后生于天上享天福;程度轻的死后再出生为人。以前能行不 ... 者,再出生为人时,可得到健康、少病、长寿的善报;修其余善行者,各享应得的善报。>仁 之 端>民国·弘一大师>莫谓虫命微,沉溺而不援,>应知恻隐心,是为仁之端。>第三章 为何单从戒 ... 与放生来探讨因果>上一章说到“每一种善恶行为,各有应得的果报”,这是一个原则。现在是科学时代,一切讲求证据,只有说理而无实证,不易令人相信。>本来佛经上以及我国历代佛书及善书,都有很丰富的因果报应故事。但是许多人较少机会阅读这些佛经与古书,既使读了,也常因那是古人的记载,年代久远,较少亲切感,甚至怀疑它的真实性。其实因果定律亘古不变,因果报应的实事,也是古今相同。>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本书第三、四篇列举出近代发生的“ ... 生恶报与戒 ... 善报”真实事例,作为证据,藉增信心。>如前所言,善有十善,恶有十恶,想要把各种善恶行为的报应实例都加以收集,大非易事。而且人有羞耻之心,即使作恶,不欲人知,若将当代人的偷盗、邪淫等大家认为不名誉的事,笔之于书,有违古人隐恶扬善的教训。因此选择大家认为无关名誉的“ ... 生恶报实例”,作为证明因果报应确实存在的最好证据。藉此推彼,此真则彼真,各种类的善恶报应也就无可置疑了。>而且时处今日,物质文明越进步,水火灾、交通事故、工业灾害等意外横祸越加频繁;更因许多人的心性凶暴,导致绑票、 ... 人、枪击、械斗以及刀兵战乱,时有所闻,这一切照因果律来说,都是由于众生的 ... 生罪业所感招而得的苦报。此时此刻,提倡以及实行全面性的戒 ... ,乃是弭灾止难、导社会于祥和的应病良药。此乃本书以戒 ... 为主题之最大意义所在。>蜗 牛>民国·丰子恺>闲看蜗牛走,亲为筑坦途,>此君家累重,莫教步崎岖。>第 二 篇>与因果律互相矛盾的现象>本书的宗旨,一如书名,欲以 ... 生招祸、戒 ... 得福的现世实例,证明“因果报应确实存在”的真理。本来有书中那么多实例做证,读者诸君大可深信因果报应的真实性。但是现实生活中却有许多矛盾的现象,可能使不少人在阅读本书后,对因果报应的道理仍旧半信半疑。例如:书中说放生戒 ... 有好报,偏偏见到有些戒 ... 吃素的人,现世中受病苦折磨,坎坷度日;书中说 ... 生食肉有恶报,偏偏见到有些富翁们,每天三餐山珍海味,却不见报应临头,反而事业越做越大,钱越赚越多,甚至有些天天 ... 生的屠夫,却是钱囊饱满,身体肥壮,因果律似乎管不着他。>由于这些矛盾现象的确存在,而且为数不少,难怪使大家对因果的说法疑惑重重,无法深信。因此首先要在本篇,简单讨论这些矛盾现象的来龙去脉。至于整个因果律的原理,内容复杂,牵涉极广,须看专书讨论,方能尽其详情。>以下先略述因果律的特性,然后根据这些特性,说明与因果律互相矛盾的现象产生的原因。>第一章 因果律的特性>众所周知,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制裁犯罪,一部厚厚的法律全书尚嫌不足。因果律要规范所有善恶行为的报应,当然也不会太简单;因果律的特性,自然也非三言两语所能道尽。>以下仅就与矛盾现象有关的三个特性提出讨论:(一)公平的特性;(二)因缘会合才产生果报的特性;(三)隐微的特性。为了说明的方便,将公平的特性再分为三点来讨论。合起来共有五点,分别叙述如下:>1、因果通于三世>所谓“三世”是指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现在世”指现在这一生。“过去世”包括的范围,是由现在世的前一世起,逆推到无穷久远的过去,这段时间都属过去世。“未来世”包括的范围,是由下一世起,顺推到无穷遥远的将来,这段时间都属于未来世。>所谓“因果通于三世”,意义有二:(一)从行善或作恶到产生果报,所须时间有快有慢。快的话,当生就得到果报;慢的话,可能过去世造的因,今生才受报,或今生造的因,未来世才受报;更慢的话,则由因到果,跨越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经过百千万劫,无穷久远的时间才产生果报。(劫是佛经上计算时间的单位。劫有大劫、中劫、小劫之分。经上说的劫,通常指的是大劫。一个大劫是十三亿四千三百八十四万年)。(二)产生果报后,受报的期间也有短有长。短的话,只有几日、几月、几年;长的话,从开始受报,到报尽为止,跨越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经过千万亿劫,无穷久远的时间。关于这一点,请参考下一段的说明。>2、 小善行得小福报,大善行得大福报>小恶行得小恶报,大恶行得大恶报>兹分别讨论如后:>一、小善行得小福报,大善行得大福报>说明:>“小的善行得到小的福报。”小的福报程度轻,赚小钱、享小名、做小官或小主管、生活小康;小的福报时间短,也许数日、或数月、或数年、或二三十年就享尽。>“大的善行得到大的福报。”大的福报程度重,赚大钱、享大名、做大官或大企业家,甚至做国王做总统,生活优裕;大的福报时间长,也许一生、或十生、百生,甚至百千劫之久才能享尽福报。>因为这个缘故,若有人过去世中做了非常大的善行,他可能在很多世以前就开始享受福报,一直继续到这一生,甚至到未来世才能享受完毕。在没享完前,是没有谁有权利可以轻易剥夺他应享的福报的。>佛经中有关的经文:>1、《佛说护净经》说:“一日持斋,得六十万世余粮。”意思是说持斋一日,可以得到六十万世不受饥饿的福报。>2、《地藏菩萨本愿经》第十品说:“我观业道众生,校量布施,有轻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又说:“若遇最下贫穷,乃至癃残喑哑,聋痴无目,如是种种不完具者……欲布施时,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软言慰喻……百千生中,常得七宝具足,何况衣食受用。”>3、《地藏菩萨本愿经》第六品说:“若有女人厌是丑陋多疾病者,但于地藏像前志心瞻礼,食顷之间,是人千万劫中,所受生身相貌圆满。是丑陋女人如不厌女身,即百千万亿生中,常为王女,乃及王妃,宰辅大姓,大长者女,端正受生,诸相圆满。”>4、《地藏菩萨本愿经》第四品说:“归依地藏菩萨……若能志心归敬,及瞻礼赞叹,香华衣服,种种珍宝,或复饮食,如是奉事者,未来百千万亿劫中,常在诸天受胜妙乐,若天福尽,下生人间,犹百千劫,常为帝王。”>举例:>1、《佛说诸德福田经》记载:“佛在世时,有一比丘名叫波拘卢。久远的过去世以前,曾遇僧人举办弘扬佛法大会。他听后无比欢欣,拿呵梨勒果供奉众僧。由此功德,命终升天享福。下生人间都出生在尊贵的家;端正雄伟,超绝群伦,九十一劫之久,未曾生病,此生仍有余福,遇佛出家修道。”>2、《贤愚经》记载:“佛世时有一位金财比丘,往世为贫人,拾柴卖活。某日遇到毗婆尸佛,他将卖柴所得的钱,欢喜而恭敬的布施佛和僧。由于这功德,使他享受九十一劫的福报,金钱财宝无穷尽。此世仍享同样的富报,并且遇佛出家修道,得阿罗汉果位。”>2、小恶行得小恶报,大恶行得大恶报>说明:>“小的恶行得到小的恶报。”小的恶报程度轻,得小病、遭小挫折、劳苦而收入微薄、贫穷而低贱;小的恶报时间短,也许数日或数月、或数年、或二三十年就报尽。“大的恶行得到大的恶报。”大的恶报程度重,或得大病、恶疾、短命、横死,或遭大挫折,或生而盲聋喑哑、身体残废,或生而为乞、饥寒交迫;大的恶报时间长,也许一生、或十生、百生、千生,甚至百千劫之久才能受尽恶报。>因为这个缘故,若有人过去世中做了非常大的恶行,他很可能在很多世以前就开始接受恶报,一直继续到这一生,甚至到未来世才能受报完毕。在没有受报完毕前,没有谁有权利可以轻易免除他应受的恶报。>佛经的经文:>《地藏菩萨本愿经》第三品说:“若有众生不孝父母,或至 ... 害,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举例:>《贤愚经·贫女难陀品》记载:“佛弟子中有一位难陀比丘尼,原本是贫女。她往世生于迦叶佛时代,有一次,与某位已经证得阿那含果位的贫女争着供养佛僧。佛先接受贫女的请求,难陀看不起贫女,向佛说:“世尊为什么不受我的供养,却先答应那位乞丐的请求呢?”由于辱 ... 有修行的人为乞丐之罪业,受到五百世出生在乞丐家的恶报。”>3、善恶不能轻易互相抵销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