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三百石印斋”主的情怀著名的书画大师齐白石,有两方著名的印章,“三百石印斋”与“三百石印富翁”。齐白石的印章,一般是以他33岁为分界线,其早年刻的印章,大都是自己的名章,为了在自己的画作上钤押,他早年收藏有300余方章料,自命为“三百石印斋”,不过连年战乱,他的章料被兵匪抢走。他55岁以后,定居都城,后来又陆陆续续收满了300方,故又有“三百石印富翁”之称。
“三百石印斋”主的情怀
著名的书画大师齐白石,有两方著名的印章,“三百石印斋”与“三百石印富翁”。根据齐白石书画艺术及篆刻艺术专家的研究与介绍,齐白石一生所自刻自用的印章远远超出300方。那么,为什么他不称自己为”四百石印斋“或”五百石印富翁”乃至更多呢?这与他的经历有关。
齐白石作为我国跨越19世纪至20世纪的书画大家,其画作的价值在于其全面的开拓性,他把以往不被世人与艺人所关注的题材如虾蟹草虫等入画,形成了特有的写意风格,其在世时,作品就已被书画界和收藏界所广泛关注并看好。人们喜爱他的删繁就简,洗练传神的风格。同样在他的书画作品中,印章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用不着齐白石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的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对于后人来说,对于印章的熟悉和认识,是鉴别其书画年代与真假的因素之一。
有人说,印章是画作的眼睛。那么每个画家,特别是书画大家的眼睛一定是与众不同的。齐白石先生一生成就甚高,其原因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多面手,诗书画印,样样拿得起,同时在治印方面创造出一种自己独特的风格。
说到齐白石的治印,其实是与他早年的生活经历有关。齐白石在其自述里曾经写道:“予少贫,为牧童及木工。一饱无时,而酷好文艺。”齐白石8岁时,家里省吃俭用,送他进了私塾正式启蒙,识字、背书、描红是每日的功课,这时他对绘画已经有了最初的兴趣,凡是周围环境中能看到的图画,他都要临摹下来。在他粗粗识文断字之后,家里因为生计,不能再供他读书了。家里人认为,学门手艺,以后可以立世。于是在他14岁时,家里人送他去拜师学木工。锯刨钉锤的木工全套工作,对于身小体弱的他来说,是十分不适合的。于是根据他的情况,师傅让他学习雕花细活,这个活计对他倒是十分适合,他也肯下功夫。经过了一段时间,他基本上掌握了雕花的技巧,可以上门揽活了。同时他也开始了创造性的工作。一次他在雇主的家里看到一本《芥子园画谱》,他借了出来,白天替人家干活,晚上就用透明的竹纸一页一页地描拓出来,装订了16大本,同时把上面好看的图样运用到自己的木雕话计中,改变了雕花的老套路,同时在业余时间苦练绘画的基本功。
在做工的间歇,齐白石利用一切机会学习,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向他张开热情的臂膀。但也许就是别人对他的不屑与白眼,更加砥砺了他的性格。有一次,他也是在一大户人家做工,听说主人家里来了一位篆刻名家,他就拿了一块寿山石,请这位名家为之刻印,以便日后在画上题款之用。当这位名家知道他只不过是个木匠的时候,态度立刻大变,挑剔地说齐白石的印石没有磨平,说是拿回去磨好了再来。章料磨好了,这位名家又说,再磨还是不平。齐白石明白此人是看不起他,于是他回到家,自己用这块磨了又磨的石头,刻了他平生第一方印章:“金石癖”。从此,他刻苦钻研知识,大胆实践,渐渐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
齐白石的印章,一般是以他33岁为分界线,其早年刻的印章,大都是自己的名章,为了在自己的画作上钤押,他早年收藏有300余方章料,自命为“三百石印斋”,不过连年战乱,他的章料被兵匪抢走。他55岁以后,定居都城,后来又陆陆续续收满了300方,故又有“三百石印富翁”之称。
综观齐白石留存下来的印章,不仅有人名章、堂号章、闲章,还有许多与他境遇相关的印章,在300印章中,内容丰富,可以看出齐白石的生活及其艺术的发展脉络。
印章的种类
人名章 齐白石是湖南人,他的印章中表明自己出处的印章极多。“湘潭人也”、“杏子坞老民”、“杏子坞民”、“湘上老农”、“中国长沙湘潭人也”等等。此外,他给自己的名字、字与号刻的印章也很多,因为每幅画上都要钤印,其在世的时间比一般的画家要长,所以他的印章需求量和使用量就要比其他人多许多。
齐白石原名纯芝,又名璜,字濒生,谓清,号白石山人等。因此由此衍生出来的印章就格外多。除去上述名字与号的印章以外,在不同的时代,他刻出不同称谓和字体的印章来。通常我们可以见到的有“阿芝”、“老苹”、“老萍”、“平翁”、“苦白”、“齐大”、“老白”、‘老齐”等。
堂号及来历 以自己的住处刻成印章,记录自己人物阶梯也是齐白石印章的一大特点。齐白石留存的堂号比其他方面的印章,相对较少,主要有“借山门客”、“借山老子”、“借山翁”、“借山老人”、“借山吟馆”、“借山馆”、“寄平堂”、“八砚楼”、“悔乌堂” 等。从这些堂号中,我们可以看出与“借山”两字相关的最多,说明所谓“借山”二字在他生命中的重要位置。
事实上,借山的确与他的艺术生命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齐白石的精品画作,都是在“借山”时期完成的。《齐白石老人自述》一书中记载了每方印章的来历和故事。
1900年,齐白石38岁那年,湘潭县里住着一个从江西来的盐商,一次他游览了衡山,游兴未尽,他认为衡山天下第一,于是他提议要请人画个南岳全图,一来作为游山的纪念,二来名胜可以天天伴随他。经朋友介绍,齐白石作画,得银320两。
由于齐白石家添丁进口,住房条件早已很紧张了。有了这一笔钱,他就有条件另找一处宽敞一点的住房了。这时,正有人招租一处祠堂及其祭田,于是他与人合租下一个名为梅公祠的地方。在一块空地上,齐白石添盖了一间书房,取名为惜山吟馆。诗书画是画家的基本功,这时,齐白石正在苦练作诗,搬进借山吟馆后,他每日读书作计,作的诗有几百首之多。那么为什么给这个地方起名为“借山”呢?这不仅是我们现代人的疑问,同时那时他的许多朋友都提出过这样的问题。齐白石的解释是这样的,他说:“意思很明白,山不是归我所有,我不过是借来娱目而已!”
在齐白石40岁以后,他有一个五出五归的游历生活,徜徉在祖国的山水中,齐白石的画风为之一变,同时外面的世界,也使他结识了许多文化人,使其看到了自己的差距。1904年,齐白石42岁,这年春天他与朋友 浏览了江西各地的风景。在南昌期间,他住在朋友湘绮师的家里。“七夕”那天,湘绮师的家里有一个雅集。湘绮师说:自从曾文公去世后,南昌文风停顿了好几年,今天是“七夕”良辰,不可无诗,我们来联句吧!他起了个头:“地灵胜江汇,星聚及秋期”。在场的包括齐白石一共有3个人,都没有对上。回到湘潭的老家后,齐白石想起联句之事,觉得作诗这一门,倘不多读点书,打好根基,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于是,他把借山吟馆的“吟”字删去,把自己的书房只叫“借山馆”了。以此事来激励自己用功用功再用功。
后来,梅公祠的祖期届满,齐白石就在湘潭馀霞峰的山脚下,买了一所破旧的房屋和20亩水田,他把旧房找人翻盖一新,取名为“寄萍堂”,并刻印为志。在这处房子中,他仍然辟出一间为自己的书房,由于在多年的游历中,其先后收集了八方砚石,于是他把书房命名为“八砚楼”。
说起“悔乌堂”这方印章,也有故事。齐白石每方印,通常不只是刻一次,有的同一方印,要刻两到三次之多。“悔乌堂”之方印,就刻有三方。齐白石早年家贫,其与父母妻子艰难度日,在其中年发达后,却是背井离乡,没有机会和时间侍奉家人。齐白石73岁那年回家,祭扫先人坟墓时,不禁想到这样一段古语:“乌乌私情,未供一饱,哀哀父母,欲养不存。”他想,乌鸦长成还知道反哺母鸟,而自己身为人子,却没有尽孝赡养父母的机会了。因此,多次刻此印以表达自己心中的悔悟与追思。
闲章 闲章是文 人最为常用的印章。齐白石虽然不是文人出身,但因其后天努力,也渐渐成为一个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书画名家。因此,在他300方印章中,闲章占有相当的比例。齐白石闲章的风格多样。
齐白石的闲章主要有“煮画庖”、“游于艺”、“饱看西山”、“老为儿曹作牛马”、“家在清风雅雨间”、“马上斜阳城下花”、“绕屋衡峰七十二”、“望秋云兮神飞扬”、“连山好竹人家”、“望白云家山难舍”、“寻思百计不如闲”、“强做风雅客”、“闲散误生平”、“胆敢独造”等等。
齐白石的闲章与一般文人的闲章不尽相同,其不是一般地感怀伤情,叹古悲今。他的闲章为是表明自己在各种生活状况下的情境及人生感悟:有些则表明了他的人生态度和艺术主张。他的闲章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的色彩,因此独具特色。
印章的风格
齐白石的印章风格可以用直率雄健、大刀阔斧、天真烂漫、虚实得当来概括。
“印从书出”,齐白石的印章特有的风格和所取得的成就,与他在书法上的求新求变是十分吻合的。他的书法,篆隶结合,用笔方正,布局饱满,他的字体决定了人他的印章风格。齐白石刻章,自称和他写字一样,通常是一刀下去,决不回去,去一刀,回一刀,纵横来回各一刀。齐白石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他治印从来不在石头上描好字再下刀,他刻印,比较有劲,就像写字有笔力。他为此解释说:世间事,贵痛快,何况篆刻是风雅事,岂能拖泥带水?而他敢于 下刀、善于下刀的果敢,与他年轻时当木匠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齐白石印章老辣的风格也是在他57岁以后形成的,总的说来,齐白石属于大器晚成的画家,他学习篆刻时,已经是30多岁的人了,其开始学习篆刻时,走进了一个不断临摹的过程。而其最为可贵的是活到老,学到老,其“衰年变化”在中国书画印坛上,依然是一段传诵至今的佳话。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